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釋義 第二十一品、非說所說分

  《金剛經》釋義——第二十一品、非說所說分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而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非說所說。從非說上,就已經明白了非是假、是空,嘴上空說是假的,叫空談,空談再多都不值錢,心不去行,心不去做,嘴上說的都爲空談,空談爲非說。只有心說才叫真正的所說。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大家看到這裏就已經知道。釋迦佛講到這一品就已經告訴了我們,只有真正心行般若波羅蜜法的時候,心口合一才能得到應該得到的果位。比如說阿羅漢果、八地菩薩果、佛的一真法界果。

  《金剛經》到這就告訴我們,如果真的用心去修般若波羅蜜法的時候,得果成功是非常快的。口天天不斷地空談,心不去做,都叫非說。

  須菩提啊,如果你認爲我得了一個什麼法而去講法的話,那你就錯了,不要有這種想法呀!我是心無所得才會來說法。如果我心有所得來給你說法,那我就是凡夫。我是凡夫說出來的法,就不會和宇宙真理相合和了,更不會應機而給你們解開謎團。釋迦佛是這麼一個心意心態。

  從密意上講,就是說自性是如如不動的,心無所得,心無挂礙的,是沒有什麼法講的。如果你認爲有什麼法可講,說明你還沒有明白自性。從我們凡夫角度來講,你還是個凡夫。凡夫說法,心有所得。聖人(自性)說法,心無了得,就是心沒有挂礙,只是應機而說法,並不是得了什麼法去說,是真空妙有。當自己有問題時,自性是應機而教化,是過而不留,沒有什麼痕迹的。

  釋迦佛說了四十九年法,只有《阿彌陀經》是不請自說的一個法門,剩下的那些法都是應機而說,因別人問,他來回答。如來自性當中,是了無可得的法,沒有法給你說。釋迦佛看到末世衆生的福德非常薄,而且業障非常大,所以給了我們一個方便法門念阿彌陀佛可以帶業往生。這是釋迦牟尼佛慈悲末法時期的衆生,而不請自說的一個法門——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是後來中國人給起的名字。當初釋迦牟尼佛、印度的那些僧人沒給起名叫念佛法門。

  這裏是佛進一步的破大家心中的疑團,不要有什麼法相。真如本性是心印心,是沒有法可講的,講出來的只是假名爲法,但不是法。法不是能講出來的,是以心印心。

  【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知道爲什麼不要有“我當有所說法”這種想法嗎?如果有人說,我如來我釋迦佛得了法而去講法的話,那是謗佛。還是不明白不了解我所說的話的意思啊!前面講過,佛講的一切都是指月的工具,但並不是月亮,不能等同于自性如來。

  謗佛,第一是講謗我釋迦佛了,第二是謗自性佛,就是在謗自己。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是佛,自性是佛,是心是佛,即心即佛。你們根本就不明白我釋迦佛說的是什麼。從這個話上,就可以證明釋迦佛講的就是宇宙的東西,講的是宇宙的方法、理論和真理,根本就沒有釋迦佛自己的東西。他已經是了無所得啊!

  《阿彌陀經》,也是釋迦佛觀到了阿彌陀佛有這麼大的願力,也只有阿彌陀佛可以救度末世衆生,給大家種個善根,給大家一個方便的法門可以帶業往生。這都是不了義,不是究竟的法門,但是沒有辦法。帶著一些業習往生西方極樂國,然後慢慢修掉它。但從另外一個經典上又講了,到了九品蓮臺上,還得倒駕回航,還得回到娑婆世界去度化別人,在度別人的時候,自己在修正自己,把業習修沒。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法是針對煩惱來的,沒有煩惱了,也就沒有法了,也就沒有什麼法可說。

  真正說法的人,自己心中是了無可得。沒有問題,也就沒有法可講,沒法可說,所以叫無法可說。自己沒有問題,哪來的煩惱啊!有煩惱才會有問題,釋迦佛已經證到了無煩惱,已經清淨涅槃了,哪裏還有一個法要說呢?他說法都是因別人的機緣而來說法。我自己沒有什麼煩惱,沒有什麼法需要修需要說了。是因爲衆生需要,我才來說法,才能從名相上說我好像是在給你們說法。

  如果從密意上講,自性每天都在說法——這話我們大家可以考慮一下。比如說自己心中有個事情沒有處理好,就會時時不斷的審判自己,爲什麼這個事情沒有處理好,我用哪種方法、那種語言處理會更加恰當呢?這叫自性在說法。這個過程大家都體驗過的。自性講法是針對自己的煩惱衆生而講的,自性依然是如如不動的,只是給它個名稱叫說法。如果內心都清淨了,也就沒有什麼可講的了。

  釋迦佛自己沒有問題,自己已經沒有法了,什麼叫沒有法?自己沒有煩惱,也就沒有法來對治了。衆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釋迦佛才說八萬四千種法門來對應他們的病,所以說是名說法。如果大家都自性清淨了,那我釋迦佛還說個什麼法呢?再說法就叫謗佛,就叫謗法。

  如果大家都能從自性中來反省自己,達到自性清淨、心神合一、知行合一的時候,也就無法可說了。

  大家有機緣看看《維摩經》,那裏面說的比較清楚。因爲《金剛經》是從六百部《般若經》裏抽出的,要想真正的把《般若經》完全看懂,那還得花費一定的時間。

  無法可說就是告訴我們自性要清淨,清淨無爲的時候自然就是無法可說,表面說那只能說是名說法了,是表法啊!

  【而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而時,此時。慧命就是智慧。這個慧命已經表明須菩提已經證到了阿羅漢果了。釋迦佛前面解釋完那一段之後,很有智慧的須菩提馬上就來問佛:世尊啊!末世的很多衆生如果聽聞了這部經文或者這個法義的時候,他們內心當中能不能生起信心?

  佛告訴須菩提,如果那樣的衆生聽聞了,內心當中真的生起了信心,他就不是那些迷失自性的衆生了。非不衆生,不迷失自性的衆生,不是凡夫的衆生了,已經是自性覺悟的人了。須菩提,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緊接著佛說: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衆生”只是個暫時假立的名字。因爲在人世間爲了區分,必須給事物安立一個名字。比如房子,馬,車,人,樹,花,山河大地,我們都必須給它一個名稱。

  釋迦佛給須菩提進一步的開示:這樣的衆生啊,已經不是迷失的衆生了,因爲他的自性已經清淨了,已經一合相了,只是給一個假名爲衆生,爲了表述的方便。只要他自性不癡迷、不迷亂、不顛倒,就不叫衆生,只能說給起個名字,暫時爲衆生。佛菩薩再來,我們也都稱爲衆生,這也是個假名稱。真正的密意,就是說自性不癡不迷不顛倒、清淨無爲的時候,我們可以隨便叫一個名字:佛、菩薩、羅漢。但不是衆生裏的了,因爲佛菩薩羅漢不屬于叁界內的衆生,是屬于叁界外的生靈。叁界內的衆生都有迷惑顛倒,所以叫衆生。真正自性清淨無爲了,只能說是給他加一個名稱,便于區分和那些豬貓狗等。其實豬貓狗也是衆生中的一類,釋迦佛主要說的還是人。因爲須菩提問的是後來末世的人,聽聞這個法義之後,內心當中能不能生起信心。釋迦佛就說,生起信心的,不叫衆生;生不起信心的就叫衆生。這個還是沒有離開自性來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