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八卷▪P3

  ..續本文上一頁苦的,煩惱障、業障、報障,諸佛是法身般若解脫,有種種的功德莊嚴,這個叫做世俗谛,這個叫十法界的染淨因果;這個地方的甚深見是強調勝義谛,我們在觀照勝義谛的時候,就是觀照「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有時候我們是有相行,觀察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苦惱什麼是快樂,但是有時候我們應該把心帶回家,就是觀察這些因緣所生法,就是把凡夫的惑業苦撥開來,諸佛的功德莊嚴也把它撥開來,我們看到衆生現前一念的清淨心是如、諸佛那個明了的清淨心也是如,一如無二如,你能夠從這樣的體驗,你相信你有成佛的可能性,你的菩薩「戒」就能夠「具足」而不退失了。這個地方是說「把心帶回家」,這個很重要,我們在修菩薩戒的時候,也面對很多的魔難,包括自己內心有障礙、包括外在人事的障礙,所以我們對于廣大的修善、度衆生可能會怯弱。這怎麼辦呢?這個時候你就只好把心帶回家,就是把你這個因緣所生法回歸到生命的原點,把它歸零。就是說如果我們的心老是在因緣所生法中活動、有相的境界活動,你會覺得這個菩薩道你沒辦法承當,太過于沈重;但是你一個人能夠從假入空,從有相的因緣觀裏面回歸到這種無相的、空性的真如裏面,這個時候你從無相的真如叁昧再出來,在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的感覺不一樣,跟以前不一樣,你回歸到家以後再出來,你發覺這些境界都是如夢如幻的、是不真實的,這個時候你再發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你內心就不怯弱,你從這個空性再出來看到如夢如幻,你發覺無量無邊的煩惱要斷除是可能的,無量無邊的善法要成就也是可能的,你就有這種力量來承當。所以這個地方是甚深見,你不能只是作因緣觀,你有時候這念心也要到非因緣所生法的如的理體上安住,你要相信你有成佛的可能性,這個是培養我們一種成佛的意樂。

  (二)廣大行

  「廣大」的「行」動,我們把它念一遍:

  ┌修行第一微妙善行┐

  受持第一│  │遠離所有

  ┌  ┼具足第一堅固慚愧┼

  │清淨律儀│  │一切惡法

  │  └深見深畏後世苦果┘

  ┌┤

  │├常樂修行一切善法。

  善男子!││

  ┤│慈悲常遍┌恒普爲作利益安樂

  夫大乘者│└  ┤

  │ 一切有情│救濟度脫一切有情

  │  └

  │  所有厄難生死衆苦

  │

  │┌不顧自身所有安樂┐

  └┤  ├如是名爲住大乘者。

  └唯求安樂一切有情┘

  ─《地藏十輪經》─

  我們先分成二段:第一段是講到整個行動,從一個剛開始是斷惡,「受持第一清淨律儀」,攝律儀戒。什麼叫受持攝律儀戒呢?有叁個內涵:第一個「修行第一微妙善行」,我們要産生滅惡當然要有對治力,惡法不會自己消失掉,所以你一開始要廣泛的學習戒定慧的法門,有種種的方便力、對治力來調伏你內心的煩惱;第二個、有善行的正見,你就能夠「具足第一堅固慚愧」,你內心當中就能夠産生好樂善法、厭惡惡法的慚愧心;第叁個、有慚愧心,你就能夠「深見深畏後世苦果」,你會知道造罪的過失,由過失這種恐怖的力量來「遠離所有一切」的「惡法」。修學菩薩戒這個地方是最重要,剛開始遠離所有一切惡法。爲什麼惡法會遠離呢?它不會自然遠離,是從前面的正見、慚愧産生對治。遠離惡法到了一個程度,你煩惱淡薄了以後,你還要做第二件事,「常樂修行一切善法」,整個六波羅蜜的福德資糧、智慧的資糧,「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在你這一念遠離惡法的清淨心當中,建立福德智慧二種的莊嚴。「善法」當然是莊嚴,惡法是得到清淨,這樣子來說你的自利功德是成就了。第叁個、你還要做第叁件事情,「慈悲常遍一切有情」,你不要忘了還有很多的有情衆生在顛倒苦惱當中。應該怎麼辦呢?「恒普爲作利益安樂」,你要有這種方便的攝受,來使令衆生能夠修學善法得到安樂。也就是說我們應該要時時的廣設方便,使令衆生在內心當中生起善根,生起信、進、念、定、慧的善根,這個是使令衆生生善。第二個「救濟度脫一切有情,所有厄難生死衆苦」,衆生有罪業,你應該要種種的調伏。前面是攝受,要調伏引導衆生遠離苦惱跟痛苦的因;這是大悲心的調伏跟攝受。這個是整個菩薩的叁聚淨戒,我們應該用什麼心情來完成呢?「不顧自身所有安樂,唯求安樂一切有情」,當然對一個久修菩薩來說,有時候度化衆生會跟自己身心的安樂相沖突,對一個老參菩薩,他當然就是要作取舍,就是他應該以犧牲奉獻的精神,犧牲自己暫時的安樂,使令有情得到安樂,你有這樣的菩提心,你就是安「住大乘」功德、安住大乘種性。

  菩薩的戒法跟大家學習到這裏。

  我個人修學菩薩戒法有二句話跟大家互相勉勵:第一句話是「凡事盡心盡力」,第二句話是「時時反省自己」。第一件事「凡事盡心盡力」,就是說身爲一個菩薩,你不要求外在人事的圓滿,特別你在生善、度衆生的時候,很多的因緣不是你能夠控製的,就是說你要求你內心當中安住在你的願力、觀照,你做你該做的事情、盡你該做的本分。釋迦牟尼佛來人世間的時候,以佛陀的尊貴,祂也沒有把衆生度完,釋迦牟尼佛還是有很多因緣,衆生也是毀謗祂的,所以你能夠做的就是要求自己盡心盡力,如此而已。如果我們今天要求人事的圓滿,那我保證你很容易有挫折感,很容易退大取小,就是你方向錯誤,所以行菩薩道要求自己盡心盡力那就夠了,事情的成敗這是衆生的共業。第二個經常的反省自己,觀照,你的觀照力要經常在定課的時候現前,你有什麼過失、有什麼善法還沒有成就,應該要經常的反省調整自己,讓自己不斷的進步,不要得少爲足。這是我個人修學菩薩道的心得,就是我們盡量盡心盡力的來盡我們的願力,經常的回光返照反省自己,我相信這樣子在菩薩道應該是一個基礎。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阿彌陀佛!謝謝大家。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八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