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功德?安住業果空性。
忍叁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叁、谛察法忍。
這個「忍」簡單的定義,就是于諸境緣安忍不動。遇到什麼境緣呢?這個地方講出叁種的境緣:第「一」個「耐怨害忍」。這個「耐」就是忍耐,這個境緣指的是「怨」家,一個有情衆生的怨家,對我們種種身口二業的傷「害」,我們應該安「忍」不動,這第一個境緣。第「二」個,菩薩在行菩薩道,在布施、持戒的時候,不是只是有情,還有環境,「安受苦忍」。這個地方的環境,前面的這個「怨」,是一個有明了性的衆生,這個地方是一個沒有明了性的環境。你要去行菩薩道,你要布施、持戒,這個環境有時候不是很順利,比如說炎熱、或者是饑餓、寒冷等等,你爲了要成就你廣大六度的功德,你要安忍,你別無選擇。第「叁」個「谛察法忍」。這個「谛察法忍」是非常重要,是前面二種忍辱的根本。就是說菩薩爲什麼能夠對怨家的傷害、對環境的逼迫産生安忍呢?他主要的理由就是「谛察法忍」,他能夠「谛」,能夠真實地觀察諸「法」實相,而在諸法實相當中,産生安住不動,這個是對真理的安住。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我們剛開始是一個貧窮的人家,我們沒有珍寶,我們開始布施、持戒,讓我們這個貧窮的內心,産生布施、持戒的功德,以布施、持戒來莊嚴自己。成就莊嚴以後,你就要注意一個問題:如何保護功德?所以《金剛經》就是在討論「如何保護功德」?菩薩發了菩提心,也成就了廣大的布施、持戒的功德,這個時候菩薩「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因爲我們內心很多負面的情緒,很多的盜賊要偷走我們已經成就的功德。這個時候佛陀勸我們說:你應該怎麼安住呢?你要安住在真理,不要安住在感覺,不要老是跟著感覺走、跟著情緒走。就是說,我們的生命已經有很多的功德林,但是我們還沒有成佛,我們要經常保持戒慎恐懼,因爲功德隨時會破壞,很多的盜賊,二個眼睛一直瞪著我們的功德,想要偷走的。所以我們遇到逆緣的時候,要思惟二個道理來保護自己:第一個安住在業果的道理,來降伏其心。我們今天遇到這個環境,這樣的怨家跟環境完全沒有關系,是我們心中的業力變現出來,我心中如果沒有這一部分的罪業,我一定不會招感這個果報,你對這個道理深信不疑,這是一個業果。第二個你思惟我空、法空的真理,那就更圓滿,「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有的躁動、所有的瞋恚都是因爲對立産生,我不能改變別人,我起碼可以改變自己,我把這個自我意識拿掉,回歸到一個平等法界,沒有能所,這時候也可以安住。總之,諸位要記得一個觀念:我們內心開始不平衡、躁動的時候,千萬不要講任何話、千萬不要作任何的決定,因爲你這個時候所作的決定、所講的話,對你的功德會産生致命的傷害。所以一個菩薩,我希望跟大家共享的就是:你不但要努力的積集功德,你要知道怎麼樣保護你的功德。就是你心理不平衡的時候,什麼事都不要做,趕快去佛前忏悔,然後用道理來降伏自己,等到平靜以後,再采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