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心理學─唯識叁字經釋論 目次 一、自敘

  佛教心理學

  上惠下敏和尚講于 2000年6月暑修會

  目次

  唯識叁字經釋論

  一、自敘

  二、唯識叁字經

  (一)心王(頌1~9)

  (二)心所(頌10~23)

  (叁)識分(頌24~29)

  (四)識變(頌30~33)

  (五)四緣(頌34~37)

  (六)叁量(頌38~41)

  (七)叁境(頌42~49)

  (八)叁自性(頌50~52)

  (九)叁無性(頌53~57)

  (十)所依經論(頌58~67)

  (十一)西竺創宗(頌68~71)

  (十二)震旦傳承(頌72~81)

  (十叁)結勸修學(頌82~85)

  叁、唯識叁字經釋論

  (一)心王(頌1~9)

  (二)心所(頌10~23)

  (叁)識分(頌24~29)

  (四)識變(頌30~33)

  (五)四緣(頌34~37)

  (六)叁量(頌38~41)

  (七)叁境(頌42~49)

  (八)叁自性(頌50~52)

  (九)叁無性(頌53~57)

  (十)所依經論(頌58~67)

  (十一)西竺創宗(頌68~71)

  (十二)震旦傳承(頌72~81)

  (十叁)結勸修學(頌82~85)

  四、唯識叁字經講錄

  (一)釋作書之緣

  (二)解唯識字義

  (叁)言唯識之學

  (四)隨釋藏識

  (五)前六識及第七第八識

  (六)心所

  (七)識之四分

  (八)四緣

  (九)叁量

  (十)叁境

  (十一)叁自性

  (十二)叁無性

  (十叁)經論

  (十四)曆史及結論

  佛教心理學─唯識叁字經釋論

  唐大圓先生著

  釋惠敏講于 2000年6月暑修會

  一、自敘

  昔世尊說經,多分是頌;弟子結集,欲明頌意,更作長行。至菩薩造論,如世親有唯識叁十頌及二十頌,或自造釋論,或後人造,後人造者每不解頌主意,論即難定。又或依自識變,見與頌異,頌釋意別,飲水分河。如明吹萬老人作佛教叁字經,意在啓蒙,本既未善,後人作解,臭味尤別。余今以佛學之高妙在唯識,不可不有善巧方便,開示童蒙,因仿例作叁字經一書。以經唯佛說,頌通菩薩,又經多是頌,匡謬正俗,當名叁字頌。頌既即經,應自論釋,以免他解紛歧,故頌後付論,順經論式,亦不失俗,益夫俗教。孔子猶言:吾從衆,無可無不可;或有教無類。至唯識之學,峻極無上,深言自利尚易,若淺言利他,欲有教無類,與無可無不可則難,是唯從衆,名善方便矣。吾偶思墨子有經上下,複自作說;韓非內外儲,亦別說經。彼皆俗士而乃有此,況吾學佛行菩薩道,不能不從衆而隨順衆生,故此藉叁字經頌唯識,不可以已。吾又嘗俯仰今古,慨然發願曰:將使唯識之學行于此世,成爲常識,則此叁字經之頌,蓋其權輿矣!

  按金剛經雲:「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法不能定說者,以對機不同故。對機亦有時處等種種差別,則此頌之釋,亦可隨讀者講者不同,而有無量方便。昔人說堯典二字至十萬言,俗書隨自猶爾。至佛法之方便利他,則繁不厭雜,各有其用。以是義故,今雖自釋,仍俟海內外大善知識,見仁見智,隨緣講說,更成釋論;或修改本頌,令臻完善,趾予望之矣。大圓釋竟複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