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宗略說 壹、唯識宗的傳承與發展▪P2

  ..續本文上一頁學者山口益承此說,將彌勒所作的《中邊分別論》、《大乘莊嚴經論》、《法法性分別論》等的注釋者、論說者,均視爲無著一人,而認爲彌勒僅爲靈感的啓發者,乃一生補處的將來佛。學者拉莫特(E.Lamotte )同意此說,並爲作補充說明,認爲成立時期稍遲的大乘經典每每具有藉托聖言以爲權威的傾向,所以懷疑彌勒的曆史實在性。

  

  日本學者宇井伯壽則反對此派說法,主張彌勒論師爲真實曆史人物,既創倡瑜伽大乘之教,且造立上舉諸論,由無著筆錄。

  

  彌勒學說的特色:

   實踐如來藏緣起的大乘教義(《莊嚴經論》、《辯中邊論》)。

   確立阿賴耶識緣起(《瑜伽師地論》)。

  

  2.無著( Asanga ) 音譯爲阿僧伽,生于公元四、五世紀頃。爲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 又稱無障礙。 北印度犍馱邏國普魯夏普拉( Purusa-pura, 布路沙布邏)人。 依《婆薮盤豆法師傳》記載,父名憍屍迦( Kausika ),爲國師婆羅門。有兄弟叁人,皆稱婆薮盤豆 (Vasubandhu)。

  

  無著初于小乘薩婆多部(說一切有部)出家,因思惟空義,不能得入,意欲自殺。當時,在東毘提诃( Videha )有賓頭羅尊者前來爲說小乘空觀。無著初聞悟入,然對此猶不滿意,乃以神通往兜率天從彌勒菩薩受大乘空觀,歸來如說思惟,因而通達大乘空觀。後來又數往兜率天修學《瑜伽師地論》等大乘深義,並集衆宣說,由是大乘瑜伽法門廣爲傳播。

  

  無著致力于法相大乘的宣揚,又撰論闡揚諸大乘經典。他的胞弟世親本習小乘,後來聽從他的規勸,歸心于大乘,竭力舉揚大乘教義。無著撰有《金剛般若論》、《順中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顯揚聖教論頌》、《六門教授習定論頌》等多種論頌。

  

  3.世親(Vasubandhu) 音譯爲婆薮盤豆、筏蘇盤豆、筏蘇畔徒、婆薮盤頭、婆修盤頭。爲《俱舍論》的作者。又稱作天親,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四、五世紀頃,北印度犍馱邏國普魯夏普拉人,是國師婆羅門憍屍迦的第二子。與其兄無著,初于小乘薩婆多部出家。其後,無著直入大乘,世親卻入經量部,立志改善有部教義,遂入迦濕彌羅國研究《大毘婆沙論》。四年後歸國,爲大衆宣講《毘婆

  沙》,並作《阿毘達磨俱舍論》。世親最初抨擊大乘佛教,認爲大乘非佛所說。後來由于無著的方便開導,始悟大乘之理,轉而信奉弘揚大乘要義。

  

  在玄奘大師著述的《大唐西域記》卷二記載:"脅尊者室東有故房,世親菩薩于此製《阿毘達磨俱舍論》,人而敬之,封以記焉。"幾世紀後,故迹仍然完善保存,可知印度人對世親菩薩的崇敬,曆世不減。

  

  無著的論著與注釋的典籍甚多,由此奠定大乘佛教瑜伽派的基礎。重要著述有:《俱舍論》叁十卷、《攝大乘論釋》十五卷、《十地經論》十二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廣百論》、《菩提心論》、《叁十唯識論頌》、《大乘百法明門論》等四十多種。

  

  4.德慧(Gunamati) 音譯爲窭拏末底、瞿那末底、求那摩帝。南印度人,生于公元五世紀後半至六世紀前半。乃安慧之師,唯識十大論師之一。

  

  法師幼時敏達,學通叁藏,理窮四谛,又擅長于定門。其時,摩竭陀國有數論外道摩沓婆,學通內外,論極幽微,受國王崇敬,敕封食邑二城。師欲挫其銳,遣門人示意,將于叁年後論破之。及約期至,乃于國王前對論,至第六日,摩沓婆辭窮,吐血而亡。法師乃請國王將外道的封邑改建爲伽藍,王供養甚殷。

  

  德慧曾住那爛陀寺,雅譽高極一時,又與堅慧共遊止于伐臘毘國的阿折羅伽藍,于其寺中著作諸論,現存有《隨相論》一卷,《中論疏》及《唯識叁十頌釋》等。

  

  5.安慧( Sthiramati, 公元四七五|五五五年 ) 音譯作悉恥羅末底。南印度羅羅國(伐臘毘國)人。爲南印度遠近聞名的大乘佛教論師。安慧上承德慧,下傳真谛,精通唯識、因明等學,善于論義,爲唯識十大論師之一。

  

  安慧約與護法同一時代,然與護法的主張有不少相異之處。在心識作用方面,只承認自證分爲實有,而以見分、相分爲情有理無,所以被稱爲"一分家";而護法則立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等四分,被稱爲"四分家"。

  

  安慧尊崇世親的教義,繼承其學說,曾著書釋論世親的《唯識叁十頌》,即《唯識叁十頌釋論》(梵文本迄今尚存,近代于尼泊爾發現。今有法譯本及日譯本)。其他的著述有《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十六卷、《大乘廣五蘊論》一卷、《大乘中觀釋論》九卷等。

  

  6.護法(Dharmapala) 唯識十大論師之一。生于六世紀頃。爲南印度達羅毘荼國大臣之子,本與王女有婚約,後來卻在結婚當天落發出家。精通大小乘教學,于摩 竭陀國那爛陀寺廣布教化,學徒數千人。二十九歲退隱于大菩提寺,專事著述。叁十二歲示寂,著有《大乘廣百論釋論》、《成唯識寶生論》、《觀所緣論釋》等。

  

  7.戒賢(Silabhadra) 音譯屍羅跋陀羅。生于公元六、七世紀間,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論師,爲印度摩竭陀國那爛陀寺僧。戒賢爲東印度叁摩呾咤國的王族,屬于婆羅門種姓。少時好學,遊曆諸方,訪求明哲,至那爛陀寺遇護法宣論,聞法信悟而出家。叁十歲,因爲論退南印一大外道,而獲得國王嘉賞,爲他建構伽藍。

  

  論師長期住持那爛陀寺,弘揚唯識教義。依《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將佛教判爲有、空、中叁時,並主張五種姓說。玄奘西遊時,大師年已百余,時爲那爛陀寺大長老,衆共仰尊,不直呼其名,而美稱爲"正法藏"。

  

  8.玄奘(公元六 二|六六四年) 唐代高僧,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袆。自幼出家,遍學《涅槃》、《毘昙》、《攝論》、《成實》、《俱舍》等諸經論。由于當時諸家對佛教經典的解釋不一,衆說紛纭,大師于是發心前往天竺求回唯識學的原典。

  

  唐貞觀叁年,大師只身渡過八百裏的流沙,曆經重重的艱難困苦,冒著生命的危 險,到印度那爛陀親近當時唯識學的泰鬥戒賢論師,學習《瑜伽》、《顯揚》、《婆沙》等諸論,深究護法唯識學的奧義。貞觀十九年,大師攜帶大小二乘經論六百五十七部回到唐都長安,其中最主要的部分爲唯識宗的寶典,如《唯識叁十論》、《唯識二十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瑜伽師地論》等。大師回到長安之後,

  二十多年間,一方面培育弟子,一方面從事譯經的工作,一共譯有七十六部一千叁百四十七卷的經典,奠定了中國佛教唯識宗的基礎。

  

  根據史傳記載,玄奘大師將要束裝回國的前夕,在印度曾將自己所建立的唯識要義,挂牌向全印度的宗教界宣布:"如果有人能夠把我所立的唯識論說駁倒,我玄奘願以生命向他禮謝。"數周之間,沒有一個人能夠反駁他的立論。大師學養之深,可見一斑。因此聲名遠播,全印度數十國的國王聯合請他開講唯識教義,盛況空前。

  

  玄奘大師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到外國去求學的留學生,並且是在國際舞臺上,第一位爲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人。玄奘大師的貢獻,不僅僅是佛教而已,也是中國文化史上影響至钜,功不可沒的高僧。

  

  9.窺基(公元六叁二|六八二年) 唐代長安(陝西西安)人,俗姓尉遲,字洪道,又稱靈基、乘基、大乘基、基法師。十七歲,從玄奘大師出家,學五天竺語言,識解大進。二十五歲進入玄奘大師譯場,參與譯經。顯慶四年(公元六五九年),玄奘大師譯唯識論時,與神昉、嘉尚、普光叁師共同檢文、纂義,以論議不合,玄奘大師乃遣出叁師而獨留窺基,于是參糅十大論的釋論而成一本,即《成唯識論》。玄奘大師又爲窺基闡說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及《瑜伽師地論》等,因此,師亦通達因明之學與五性的宗法。龍朔元年(公元六六一年),玄奘大師主譯《辯中邊論》、《辯中邊論頌》、《二十唯識論》、《異部宗輪論》、《阿毗達磨界身足論》,鹹由師筆受,除《阿毗達磨界身足論》外,皆作述記。後遊太行、五臺山,宣講大法,及返慈恩寺傳授玄奘大師的正義,著述甚多,如:《瑜伽論略纂》、《雜集論述記》、《大乘法苑義林章》、《法華經玄贊》等,時稱百本疏主,或百本論師;而以唯識論爲宗,故又稱唯識法師。

  

  唐高宗永淳元年示寂,世壽五十一。葬于樊川北原的玄奘塔側。據說:玄奘大師在傳播唯識教義的時候,深深覺得:尋找一位傳人,以推展弘揚唯識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這一個人必須是上根、有智慧的人,才能擔當重任。這樣的俊才要到那裏去尋覓呢?大師後來看中尉遲公的兒子,便要求尉遲公答應兒子出家。正當年少氣盛的青年,聽說一位出家人要他出家,便傲慢地說:"笑話!我怎麼會出家呢?"

  

  玄奘大師看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很有耐性的說:"我一定要度你出家,如果你跟隨我出家,我就把唯識宗的教理傳授給你。"

  青年一聽,鼎鼎有名的唯識學高僧玄奘大師,要將唯識思想傳授給他,于是動了心,但仍然趾高氣昂地說:"你要我出家可以,但是有叁個條件,你能答應嗎?"

  

  "有條件就好商量,請你開出你的條件吧!"

  

  "第一、我所到之處,必須有一輛車子,裝滿美酒,任我飲用;第二、我所到之處,必須有一輛車子,載滿美女,陪侍著我;第叁、我所到之處,必須有一輛車子,裝滿書籍,隨我覽閱。"

  

  求才若渴的玄奘大師聽了,不但沒有失望,並且滿口答應說:"所有的條件,我都承認你,你能知道要求一車的書籍,懂得求上進,很好!"大師的本意是"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因此收他爲弟子,這就是後來創立法相宗,恢弘唯識哲學的窺基大師。

  

  這麼一個不守戒律、違反戒律的青年,進入了佛門,佛門的弟子當然會很反感。但是連謹守戒律、創立律宗的祖師||南山道宣,也非常擁護窺基大師。有弟子看不下去,就對道宣律師說:"師父!爲什麼你老是看重窺基這個不守清規的佛門敗類?

  

  "道宣律師說:"沒有關系,他只是世間的習氣還沒有完全斷除,有朝一日,他將會成爲佛門的法器龍象,光大佛教。"如道宣的預料,後來傳播玄奘大師的法相要義,闡揚唯識思想的人,正是窺基大師。

  

  從窺基大師的例子,返觀今日有多少的佛教青年,投身到佛教,偶而有一點過失缺點,常常受到佛教界人士的圍攻、打擊,使他們在佛教裏沒有容身之地,而悄悄地離去,佛教因此而損失不少的人才。像玄奘大師、道宣律師,這樣慈悲寬宏、方便攝受,因此能造就曠世的奇才,無怪乎唐朝的時候,佛教人才輩出,顯現出一片光明燦爛的盛況,爲中國佛教史上的黃金時代。

  

  10.慧沼(公元六五一|七一四年) 唐代法相宗僧。淄州淄川(山東淄川)人,姓氏不詳。又稱淄州大師。十五歲出家,如法修身,不違戒律,時人以"沼阇梨"稱之。初從玄奘大師受學,後轉依窺基大師習學唯識,能深入堂奧,得其真傳。窺基大師示寂後,圓測大師著作《唯識論疏》反駁窺基大師之說,慧沼乃撰《成唯識論了義燈》破斥其說,以顯法相的實義。曾先後參與義淨、菩提流志的譯場,並任證義,多所刊正。又著有《能顯中邊慧日論》四卷、《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一卷,論述法相教義;另著有《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六卷、《法華玄贊義決》一卷、《因明入正理論義斷》一卷等。與窺基、智周合稱爲唯識叁祖。開元二年示寂,世壽六十四。

  

  11.智周(公元六六八|七二叁年) 唐代僧。泗州(江蘇)人,俗姓徐。十九歲受具足戒,二十叁歲投慧沼大師門下,精研法相奧義,得慈恩宗嫡傳。後住濮陽報城寺,傳法相宗教義,常事著述,對因明學也有許多補充,世稱濮陽大師。唐武後長安叁年(公元七 叁年),新羅僧智鳳、智鸾、智雄入唐,就師習學法相宗旨。玄宗開元五年(公元七一七年),日僧玄昉入唐,也參與其會下,親受宗致。智周繼窺基、慧沼後,爲法相宗第叁祖,生平心系西方,據傳曾于西方淨土院內造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等五十二菩薩像,感得靈瑞。開元十一年六月二十一日示寂,世壽五十六。著作頗多,有《成唯識論演秘》七卷、《梵網菩薩戒本疏》五卷、《法華經玄贊攝釋》四卷、《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四卷、《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後記》各二卷、《成唯識論了義燈記》二卷、《瑜伽論疏》四十卷等。其中,《成唯識論演秘》與《唯識論樞要》(窺基)、《唯識論了義燈》(慧沼)等,共稱唯識叁疏。

  四、日本唯識宗的傳承

  

  日本孝德天皇白雉四年(公元六五叁年),道昭、道嚴二僧入唐,隨玄奘大師學習法相宗義,返日後,于元興寺弘揚法相宗,這是日本唯識宗的初傳。

  

  齊明天皇四年(公元六五八年),智通、智達入唐,從玄奘大師受持唯識宗義,返日後,于元興寺弘揚法相宗,這是日本唯識宗第二傳。

  

  武則天長安叁年(公元七 叁年),新羅僧智鳳、智鸾、智雄等來到中國,于智周大師門下學習唯識宗義,去到日本後,于元興寺宣傳法相宗,這是日本唯識宗第叁傳。

  

  元正天皇靈龜二年(公元七一六年),玄昉入唐,于智周大師門下學習唯識教義,返日後,在奈良興福寺弘揚唯識宗,這是日本唯識宗第四傳,又稱北寺傳或興福寺傳。前叁次則稱元興寺傳或南寺傳。

  

  日本法相宗是奈良時期(公元七一 |七九四年)、平安時期(公元七九四|一一九二年)最有勢力的宗派之一。

  

  

  

《唯識宗略說 壹、唯識宗的傳承與發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