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生死書·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P4

  ..續本文上一頁來對待你的思想和情緒,因爲你的思想是你的家人,是你的心的家人。在它們的面前,誠如敦珠仁波切經常說的:「要像一個年老的智者,看著小孩子玩耍。」

  我們常常懷疑,對于負面的心態或某些擾人的情緒應該怎麼處理才好。在禅定的曠達境界中,你可以完全沒有偏見地看待你的思想和情緒。當你的態度改變時,心的整個氣氛就會改變,甚至連思想和情緒的性質都會改變。當你變得越可親時,它們也會變得越可愛;如果你不覺得它們有什麼問題,它們也不會找你麻煩。

  因此,無論生起怎樣的思想和情緒,就讓它們生起和消退,像大海的波浪一般。不管你發現你在想些什麼,就讓那個思想生起和消退,不要加以限製。不要緊抓它,喂養它,或縱容它;不要執著,不要讓它具體化。不要隨著思想跑,也不要迎請它們;要像大海看著自己的波浪,或像天空俯視飄過的雲彩一般。

  很快的,你會發現,思想就像風,來了又去。秘訣是不要去「想」思想,而是要讓它們流過心,不在心中留下任何痕迹。

  在凡夫心中,我們看到思想之流連續不斷;但事實卻非如此。你自己將會發現,每兩個思想之間都有間隙。當過去的思想過去了,而未來的思想尚未生起時,你將發現當中有間隙,本覺或「心性」就在其中顯露出來。因此,禅修就是要讓思想緩慢下來,讓間隙越來越明顯。

  我的上師有一位學生名叫阿帕·潘( Apa Pant),他是出色的印度外交家和作家,擔任過印度駐不少國家的大使,也曾是印度政府駐西藏拉薩的代表,也曾經出使錫金。他是禅修和瑜伽的修行人,每次見到我的上師,他總是會問「如何禅修」。他遵循東方傳統,以學生的身分一次又一次地向上師問一個簡單、基本的問題。

  阿帕·潘告訴我這個故事。有一天,我們的上師蔣揚欽哲正在錫金首都剛德的皇宮寺前面觀賞喇嘛舞,對于醜角的滑稽動作咯咯大笑。阿帕·潘不斷煩他,一次又一次地問他如何禅修,這次上師決定對他做個一勞永逸的回答:「看,禅修就像這個;當過去的思想停止了,未來的思想還未生起時,當中不是有個間隙嗎?」

  「是的。」阿帕·潘說。

  「那就對了,延長它:那就是禅修。」

  經驗

  當你繼續修行時,你也許會有各種各樣的經驗,包括好的和壞的。正如同有許多門窗的房間允許空氣從四面八方吹進來,同樣的,當你的心開放時,自然會有各種各樣的經驗進到心中來。你也許會經驗到喜悅、清明或無思無念的境界。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些都是非常好的經驗,也是禅修進步的象征。因爲當你經驗到喜悅時,這是欲望暫時消解的表征;當你經驗到真正的清明時,這是侵擾已經暫時停止的表征。當你經驗到無思無念的境界時,這是無明已經暫時消失的表征。它們本身是好的經驗,但如果你執著它們,就會變成障礙。經驗還不是覺悟;但如果我們一直都不執著,它們就和真正發揮其功能,變成覺悟的材料。

  負面的經驗往往最容易誤導人,因爲我們總是把它們當作壞的象征。事實上,在我們修行中的負面經驗,卻是僞裝的福報。試著不要去厭惡,反過來卻要了解它們的真實面目,它們只是經驗而已,如夢幻泡影。體悟經驗的真實本質,可以讓你免除經驗本身造成的傷害或危險,這樣一來,即使是負面的經驗,也可以變成大福報和成就的來源。自古以來,就有無數的大師,在負面的經驗上用功,將它們轉化爲覺悟的催化劑。

  傳統上說,對于一個真正的修行人而言,帶來障礙的不是負面的經驗,反而是好的經驗。當事情都進行得很順利的時候,你必須特別小心和正念分明,才不致于變得滿足或過分自信。請記住敦珠仁波切在我經曆一次非常強的經驗時對我說的話:「不要太興奮,畢竟,它既非好也非壞。」他知道我正在對經驗産生執著,那種執著,就像其他執著一樣,必須切除。在禅修和生活中,我們必須學習不執著好的經驗,不嗔恨負面的經驗。

  敦珠仁波切警告我們另一個陷阱:「另一方面,在禅修中,你也許會經驗到混濁、半意識、飄浮的境界,就像有一個蓋子懸在你的頭上一般:夢幻般的遲鈍。其實,這只不過是一種模糊和心不在焉的停滯而已。如何脫離這種境界呢?清醒你自己,挺直你的背部,呼出肺部的汙濁空氣,把你的覺醒力導向清朗的虛空,讓你的心清新過來。如果你還是停留在這種停滯的狀態,你將不會進步;因此,每當有這種退步情況時,必須一再清除。盡力保持警覺,正念分明,這是很重要的。」

  不管使用那種禅修方法,當你發現已經自然到達清醒、遼闊和躍動的安詳時,就放棄它,或讓它自己消解。然後,繼續甯靜而不散亂地停留在那個境界上,不需要使用任何特殊的方法。那個方法已經完成了它的任務。不過,如果你的心流失了或散亂了,就必須再度使用最能夠讓你靜心的方法。

  禅修真正的妙處,不在任何方法,而在它持續鮮活的當下經驗,以及它的喜悅、清明、安詳,最重要的是,在它的毫無執著之上。對自己執著的減少,是你自己變得更自由的征兆。當你愈經驗到這種自由時,你會愈清楚我執,希望和恐懼將漸漸消失,而且你也將更接近無限豐富的「無我智慧」。當你生活在那個智慧之家時,你再也找不到「我」和「你」、「此」和「彼」、「內」和「外」的藩籬;最後你將回到你真正的家--不二的境界。

  休息

  人們常問:「什麼時間禅坐較適當?每一次需要禅坐多久?早晚禅坐二十分鍾效果很好,是嗎?」是的,早晚禅坐二十分鍾感受會很好,但也不全如此。我不曾在經典上發現禅坐二十分鍾的說法;我想那是西方發展出來的說法,我稱它爲「西方禅坐標准時間」。重點不在時間長短,而在禅坐是否真正帶給你正念分明和活在當下的境界。在那個境界中,你開放了一點,能夠跟你的心性連接。五分鍾的清醒禅坐,遠勝過二十分鍾的打瞌睡!

  敦珠仁波切總是說,初學者的禅修時間應該要短,坐個四、五分鍾,然後休息一分鍾。在休息時,要放下禅坐的方法,但不要連你的正念分明也放下了。有時候,當你一直在努力禅坐時,很奇妙的是,休息的片刻,如果你還保持正念分明和活在當下,反而是禅定發生的時刻。這就是爲什麼在禅修中,休息和禅坐同樣重要的原因。有時候我會勸禅修面臨問題的學生,在休息時禅修,在禅修中休息。

  小坐片刻;然後休息,大約叁十秒或一分鍾非常短暫的休息。但不管做什麼,都要了了分明,不要失去正念及其自然的輕安。然後讓自己清醒,重新坐。如果你以這個樣子做許多次的短暫禅修,你的休息將常常讓你的禅修變得更爲真實,更有啓發性;它們將從你的禅修過程中,除去笨拙、令人心煩的僵硬感、嚴肅感和不自然,帶給你愈來愈多的專注和輕安。漸漸地,透過這種休息和坐禅的交叉運用,禅修和日常生活的藩籬將崩潰,它們之間的對比將會消解,而你將發現自己愈來愈活在自然、純淨的當下,毫不心亂。然後,就像敦珠仁波切常說的:「即使禅修者也許要離開禅修,禅修絕不離開禅修者。」

  結合:動中禅

  我發現現代的禅修者缺乏如何把禅修與日常生活結合的知識。我要特別強調:把禅修結合在生活中,是禅修的整個根本、重點和目的。現代生活的暴力和焦慮、挑戰和零亂,讓這種結合變得更迫切需要。

  有人對我抱怨:「我已經打坐了十二年,但似乎沒有什麼改變,我還是老樣子。爲什麼?」因爲在他們的修行和日常生活之間有一道鴻溝。他們把修行和日常生活放在兩個隔離的世界裏,一點也不相互啓發。這讓我想起在西藏讀書時所認識的一位老師,他對藏文文法的規則可以解析得頭頭是道,卻幾乎寫不出一句正確的句子。

  既然如此,我們怎麼做才能達到這種結合?怎樣才能讓禅修的甯靜喜悅和曠達自在滲入日常生活裏?除了持續不斷的修行之外,並無取代方法,因爲唯有透過真正的修行,我們才能夠開始持續嘗到心性的甯靜,因而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這種經驗。

  我總是告訴我的學生,不要太快就跳出禅修,停留幾分鍾的時間,讓禅修的安詳滲入你的生活。如同我的上師敦珠仁波切所說:「不要跳起來就跑開,要將你的正念與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要像一位頭顱破裂的人,隨時隨地小心翼翼,唯恐別人碰到他一般。」

  在禅修之後,不要回到我們易于將事物固化的習氣。當你重新進入日常生活時,要讓禅修所帶給你的智慧、洞察力、慈悲、幽默、柔軟、曠達和自在充滿你每天的生活經驗。禅修喚醒你體悟一切事物的本性是如何虛幻如夢;甚至要在生死苦海中維持那種覺醒。一位大師曾說過:「在禅修之後,修行人必須變成幻化之子一般。」

  敦珠仁波切勸大家:「萬事萬物固然都如夢幻泡影,即使如此,你還是要幽默地繼續做事。譬如,當你走路時,不要有無謂的嚴肅感或自我意識。反之,你要輕松地走向真理的開放虛空。當你坐下來時,你要作真理的堡壘。當你吃東西時,要把你的負面身口意業和幻想吃進空性的肚子,消解它們遍及虛空法界。當你大小便時,觀想一切障礙正在被清洗淨除。」

  因此,真正重要的不只是練習如何禅坐,而是禅坐之後,你有什麼樣的心境。不論你做什麼,都要將這種甯靜和專注的心境延伸。我很喜歡一則禅宗公案,弟子問師父:

  「師父,你如何將覺悟表現于行動之中?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餓的時候就吃,困的時候就睡。」師父回答。

  「但是,師父,每個人都在睡,每個人都在吃啊!」

  「但是,當他們在吃的時候,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在吃啊!當他們在睡的時候,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在睡啊!」

  從這則公案中,衍生出禅宗名言:「當我吃飯的時候,我就吃飯;當我睡覺的時候,我就睡覺。」

  這句名言的意思是不管你做什麼,都要完全了了分明,絕不可以讓自我的分心阻止你清醒。這就是結合。如果你確實希望達到這個目的,你所需要做的,不只是把修行當作偶爾服用的藥物或治療,而是把它當作每天的食糧。這就是爲什麼遠離現代都市生活的壓力,在閉關的環境中修行,是發展這種結合力量的殊勝方法。

  常常有人參加禅修,總是希望獲得異常的結果,比如看到某種景象、發光或神通。當這些神異現象沒有發生時,他們就覺得失望。但禅修的真正奇迹是比這些現象還要平常而有用的,那是一種細微的轉化,這種轉化不只發生在你的心靈和情緒之中,還實際發生在你的身體上。它具有很大的治療功能。科學家和醫師已經發現,當你的心情很好時,你身上的細胞也比較愉快;反之,當你的心情不好時,你的細胞也變得有毒。你整個人的健康情況,跟你的心境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靈感

  我說過禅坐是通往覺悟之路,是此生最大的努力。每當我對學生談到禅坐時,我總是強調禅修必須嚴謹修行和虔誠恭敬;同時,我也總是告訴他們,禅修必須盡可能富有靈感和原創性。從某一個角度來看,禅修是一種藝術,你必須把藝術家的心情和豐富的創造力帶進禅修。

  就好象你在日常生活中,常帶點神經質和競爭意識一般,你應該靈巧地全力啓發你自己進入祥和之中。使禅修變得非常喜悅的方法有很多,你可以找些能夠令你神采飛揚的音樂,用來開放你的心情和心智。你可以彙集過去曾經感動你的詩、箴言或教法,把它們放在身邊,隨時用來提升你的精神。我一直都很喜歡西藏的唐卡畫,從它們的美感中獲得力量。你也可以找些能夠激起神聖感的複製畫,懸挂在房間的牆壁上。你可以傾聽一位大師的開示錄音帶,或聽聽神聖的唱誦。你可以在你禅坐的地方,擺上一朵花,點上一炷香、一根蠟燭,供奉上師的照片或護法神、佛像,簡單而莊嚴。你可以把最尋常的房間,變成溫馨神聖的地方,讓你像會晤老朋友一般,喜悅而快樂地接觸你的真我。

  如果你發現位居于鬧市的家中,不容易禅修,你要有創意,走進大自然。大自然永遠是靈感的泉源。爲了讓你的心靜下來,你可以在破曉時分到公園散步,或觀賞園中玫瑰花上的露珠。你可以躺在地上,仰望天空,讓你的心擴展到浩瀚的太虛,讓外界的天空在你的心裏喚醒另一片天空。你可以站在溪邊,讓你的心與溪水的奔流融合在一起,與潺潺水聲合而爲一。你可以站在瀑布邊,讓它具有療效的笑聲淨化你的心靈。你可以在沙灘上散步,讓海風甜蜜地吹拂你的臉。你可以贊歎,並利用月光之美安靜你的心。你可以坐在湖邊或花園中,靜靜地呼吸,當月亮在無雲的夜空莊嚴而緩緩升起時,讓你的心靜谧下來。

  一切都可以用來成就禅修。一個微笑,地下道的一張臉,從水泥步道裂縫中開出的一朵小花,一塊懸挂在商店櫥窗的美麗布料,陽光映照窗臺花盆的樣子。隨時發現美或優雅的足迹。隨時保持清醒,對「默然所發出的消息」獻上每一個喜悅。

  慢慢的,你將能夠掌握你自己的喜悅,調酌你自己的歡樂,擁有各種方法,可以提升、鼓舞、照耀和啓發你的每個呼吸和動作。如何才是個偉大的修行人?一位活在當下,隨時面對自己真我的人,一位發現並持續流露靈感泉源的人。誠如當代英國作家路易士

  ¤湯姆遜( Lewis Thompson )所說的:「基督,最偉大的詩人,如此熱切地生活在真理之中,他的每個姿勢,當下就是清淨的動作和圓滿的符號,體現著超越的真理。」

  我們在這裏,就是要體現超越的真理。

  

  

《西藏生死書·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