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生死書·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P2

  ..續本文上一頁少類似的警告呢?

  

  現代工業社會是一種瘋狂的宗教。我們正在鏟除、毒害、摧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系統。我們正在透支我們的子孫無法償付的支票……我們的作爲,好象我們就是地球上的最後一代。如果我們不從心理、心靈、見解上做一番徹底的改變,地球將像金星一般地變成焦炭而死亡。

  對于死亡的恐懼和對于來生的無知,使得我們的環境受到變本加厲的毀滅,正威脅著我們一切的生命。因此,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談死亡是什麼,或不給予人們任何死後的希望,或不揭開生命的真相,不是將使事情變得越來越糟嗎?年輕人接受各種各樣的教育,卻對于了解生命整體意義,以及與生存息息相關的主題,茫然無知,有哪件事情比這個還要諷刺的呢?

  有些我認識的佛教上師,會問前來請求開示的人們一個簡單的問題:你相信今生之後還有來世嗎?我常常對這種現象感到好奇。其實他們並不是問對方是否相信這個哲學命題,而是問對方從內心深處是否感覺到有來世。上師們知道,如果人們相信今生之後還有來世,他們的整個生命將全然改觀,對于個人的責任和道德也將了然于胸。上師們必須懷疑的是,如果人們不深信這一世之後還有來世,必然會創造出一個以短期利益爲目標的社會,對于自己行爲的後果不會多加考慮。目前我們已經創造出一個殘暴的世界,這麼一個很少有真正慈悲心的世界,上述心態難道就是主要原因嗎?

  有時候我會想,在已開發世界中,那些最富裕、最強盛的國家,就像佛經上所描述的天界。天神的生活窮奢極侈,享盡歡樂,從來沒有想過生命的精神層面。一切都很順利,直到死亡逼近,出現不可逆料的腐壞現象。那時候,天神的嬌妻美妾再也不敢接近他們,只是遠遠地把花丟過來,偶爾祈求他們能夠再轉世爲天神。不論他們怎麼回憶過去的快樂幸福,都不能使他們免于受苦;所有的作爲只是火上添油而已。因此,臨終的天神都是在痛苦中孤單地死去。

  天神的命運,讓我想起今天我們對待老人、病人和臨終者的方式。我們的社會只迷戀年輕、性和權力,卻逃避老年和病衰。當老年人完成了他們一生的工作而不再有用時,我們加以遺棄,這不是很可怕的事嗎?我們把他們丟進老人院,讓他們孤苦無依地死去,這不是很令人困惑的事嗎?

  現在不也是重新檢討我們是如何看待癌症或愛滋等絕症病患的時候了嗎?我認識不少死于愛滋病的人,他們經常被視爲賤民,甚至連朋友也避之唯恐不及,大家把罹患愛滋病當成丟人現眼的奇恥大辱,使得他們陷于絕望,也讓他們覺得自己的生命可憎,在世界的眼中,他們已經死了。

  即使是我們所認識或所愛的人瀕臨死亡時,我們也常常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幫助他們走完人生;當他們去世之後,我們也不去想象他們將何去何從,或是我們應該如何繼續幫助他們。事實上,如果有人這麼想,也會被斥爲荒誕無稽。

  

  所有這些現象清晰地告訴我們:比起從前,我們現在更需要徹底改變我們對于死亡和臨終的態度。

  很高興的是,人們的態度已經開始改變了。譬如,臨終關懷運動在提供實際和情感的照顧方面,成績斐然。不過,實際和情感的照顧仍然不夠;臨終的人需要愛和關懷,但他們的需要不只這些,他們需要發現死亡和生命的意義,否則我們怎麼給他們終極的安慰呢?所以,幫助臨終的人,必須包括精神的關懷,唯有靠精神方面的知識,我們才能真正面對死亡和了解死亡。

  最近幾年,西方先驅如精神科醫師庫布勒羅斯(Elisabeth K¨1bler-Ross)和雷蒙·慕帝(Raymond Moody)等人,對于死亡和臨終的研究使我頗感欣慰。庫布勒羅斯深入探討我們應如何關懷臨終者,認爲只要付出無條件的愛和采取比較明智的態度,死亡可以是安詳,甚至是轉化的經驗。慕帝對瀕死經驗的許多層面做科學研究,給予人類一個鮮活和堅強的希望:生命並不是在去世時就結束,確實有「死後的生命」。

  不幸的是,有些人並未充分了解這些關于死亡和臨終真相的意義。他們走向偏鋒,把死亡當做一種榮耀;在年輕人自殺的悲劇例子裏,他們相信死亡是美麗的事,也是對于生活壓迫的解脫。但不管是因恐懼而拒絕正視死亡,還是把死亡浪漫化了,我們都是把死亡當作兒戲。對于死亡感到絕望和陶醉,都是一種逃避。死亡既不會令人沮喪,也不會令人興奮,它只是生命的事實。

  我們大多數人只有在臨終的那一刻才會珍惜生命,這是多麼令人悲傷的事啊!我常常想起蓮花生大士的話:「那些相信他們有充分時間的人,臨終的那一刻才准備死亡。然後,他們懊惱不已,這不是已經太晚了嗎?」今天大多數人死的時候毫無准備,活著的時候也沒有准備,有什麼事比這個現象更令人寒心呢?

  走過生死的旅程

  依據佛陀的智慧,我們確實可以利用生命來爲死亡未雨綢缪。我們不必等到親密的人死得很痛苦時,或受到絕症的沖擊時,才去觀察我們的人生。我們也不必到死亡時還赤手空拳地面對未知。此時此地,我們就可以開始尋找生命的意義了。我們可以全心全意、准確無比、心平氣和地把每一秒鍾當成改變和准備死亡與永恒的契機。

  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體,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體意義的一面鏡子。

  這種觀點是西藏佛教最古老宗派的教義核心。許多讀者都聽過《中陰聞教得度》(或譯爲《西藏度亡經》,Tibetan Book of the Dead)這部書。本書想說明和補充《中陰聞教得度》,討論的內容不只是死,還包括生,同時詳細解說《中陰聞教得度》未詳述的部分。在這個殊勝的教義裏,我們發現整個生和死被當做一連串持續在改變中的過渡實體,稱爲中陰(bardos)。「中陰」這個名詞通常是指在死亡和轉世之間的中間狀態,事實上,在整個生和死的過程中,中陰不斷出現,而且它是通往解脫或開悟的關鍵點。

  中陰是促成解脫的最好機會,如同佛法告訴我們的,中陰在某些時刻的威力特別強,潛力特別大,不管你做什麼,都能産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我把中陰想成如同走到懸崖邊緣的時刻;譬如,上師向弟子介紹最重要、最原始和最核心的心性的時刻。不過,在這些時刻中,威力最大和最富潛能的,還是死亡的那一刻。

  因此,從西藏佛教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把整個存在分成四個不斷而息息相關的實體:①生,②臨終和死亡,③死後,④轉世。它們可以稱爲四種中陰:①此生的自然中陰,②臨終的痛苦中陰,③法性的光明中陰,④受生的業力中陰。

  由于中陰教法廣大無邊,巨細靡遺,因此,本書做了仔細的安排,一步一步地引導讀者走過生和死的旅程。我們的探索,應該從直接反省死亡的意義和無常的許多層面開始--這種反省可以讓我們在一息尚存的時刻,充分利用我們的這一生;也讓我們在死亡的那一刻,不致于悔恨或自責虛過此生。西藏的著名詩人和聖哲密勒日巴尊者(Milarepa)說得好:「我的宗教是生死無悔。」

  深入思索無常的秘密訊息,也就是思索究竟什麼東西可以超越無常和死亡,可以直接引導我們進入古老有力的西藏佛法的中心:最根本的「心性」。心性是我們內心甚深的本質,也是我們所尋找的真理;體悟心性則是了解生死之鑰。因爲在死亡那一刻,凡夫心及其愚昧都跟著死亡,而且在這個空隙之間,像天空一樣無邊無際的心性,刹那間顯現無遺。這個根本的心性,是生與死的背景,正如天空擁抱整個宇宙一般。

  中陰教法說得很清楚,如果我們所了解的心,只是我們死亡時消散的心,我們就會對死後的事情一無所知,也無法了解心性更深的實相所呈現的新面向。因此,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熟悉心性。唯有如此,在我們死亡的那一刻,當它強有力地自然顯露時,我們才能夠有恃無恐,才能夠視之爲「自然」,就像中陰教法所說的「有如孩子投向母親的懷抱」;而且還可以藉著安住在那個狀態中,終得解脫。

  要描述心性,自然得介紹整套的禅坐方法,因爲禅坐是可以讓我們一再顯露心性,並且逐漸加以體悟和穩定的唯一方法。因此,我們將說明人類演化、再生和業力(karma)的性質,以便讓讀者充分了解我們走在生死之道上的意義和內涵。

  屆時您將具備足夠的知識,得以有把握地進入本書的中心:取材自許多不同來源的資料,以及對于四種中陰、死亡和臨終的不同階段所做的詳盡說明。爲了幫助自己或親友度過生命、臨終、死亡及死後的階段,本書列出各種說明、實際的忠告,以及精神修行的法門。最後,本書將說明中陰教法如何幫助我們了解人心和宇宙的最深沈的本質。

  

  我的學生經常問我:我們如何知道這些中陰到底是什麼呢?中陰教法怎麼可能如此驚人的准確呢?它們對于臨終、死亡和輪回的每一個階段,怎麼可能說得那麼清楚呢?答案也許一下子很難讓許多讀者了解,因爲目前西方對于心的觀念非常狹隘。縱使最近幾年有重大的突破,尤其是在身心科學和超個人心理學方面,但是大多數科學家仍然把心簡約成大腦的生理過程,與幾千年來所有宗教的神秘家和禅修者的經驗證明大相徑庭。

  因此,這樣的一本書到底是根據什麼寫成的呢?誠如一位美國學者所說的,佛教的「內心科學」立基于「對實相有透澈而完整的認識,對自我和環境有經過印證的深度了解;換句話說,就是立基于佛陀的完全證悟。」中陰教法的來源是證悟心、全然覺醒的佛心,這是遠自本初佛以來許多曆代大師所經驗、說明和傳承的心。許多世紀以來,他們對于心做了謹慎而仔細的探討,以及有系統而詳盡的說明,給了我們有關生和死的最完整圖像,首度介紹給大家。

  經過許多年來的思索、教授和修習,並與我的上師們澄清問題之後,我寫成了這本《西藏生死書》(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它是我所有上師心法教授的精髓,是一本新的《中陰聞教得度》和一本《西藏生命書》(Tibetan Book of Life)。我希望它是一本手冊、指南、參考書和神聖啓示的本源。我認爲唯有一而再、再而叁地熟讀這本書,書中許多層面的意義才能顯露出來。您將發現,您越使用這本書,越能深刻地感受到它的深意,也將越能體悟中陰教法所傳達給您的智慧深度。

  

  中陰教法精確地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對于死亡有所准備的話,將會發生什麼事情。如果不准備的話,又將會是如何。該如何選擇,其實是再清楚不過了。如果在我們還活著的現在拒絕死亡,那麼我們的一生、死亡的那一刻和死亡之後,都將付出昂貴的代價。拒絕死亡的結果,將毀掉這一生和未來的生生世世。我們將無法充分利用這一生,且將受困于終將一死的自己。這種無知將奪掉我們開悟之旅的基礎,把我們永遠系縛在妄想的境界、不由自主的生生死死,也就是我們佛教徒所謂的輪回苦海。

  然而,佛法的基本訊息卻是,如果我們預做准備,不管是生是死,我們都將有很大的希望。佛法告訴我們,證得驚人而無邊無際的自由,是在現世可以做得到的。這個自由,讓我們可以選擇死亡,並進而選擇再生。對已經做了准備和修行的人來說,死亡的來臨並不是失敗而是勝利,是生命中最尊貴和最光榮的時刻。

  

  

《西藏生死書·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