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解》學習《遺教經》的重要意義

  佛陀遺囑《佛遺教經》

  ---正如法師講于紐約青年佛教中心

  諸位法師、居士:

  阿彌陀佛!首先,向諸位合十問好!非常歡喜,從今天開始的每個周六下午,我們將聚會在這裏共同學習《佛遺教經》。在此,向成就此次講經法會的各位法師、居士,表示敬意!

   禮敬叁寶請法住世

  稽首大覺遺教經,和南布道衆聖賢;

  莫悲末法指當代,遵行聖言佛日輝。

  古德先賢,在造論講經之前,說上一首詩偈,稱頌叁寶功德。如明代四大高德之一的藕益大師著《佛遺教經解》,文首一偈語說:“歸命常住大悲尊,應病與藥權實法,亦禮天親造論主,爲順初機重解釋。”本人深感而發,願以拙文,奉獻如上一偈,禮敬叁寶,供養大家,功德回向一切衆生。

   學習《遺教經》的重要意義

  佛法號稱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法海汪洋,從哪裏進入佛法大海呢?從哪個“碼頭”出港呢?我們今天就選擇從這個碼頭,乘坐這艘法船出港,入佛“無上甚深微妙法”海。碼頭與法船,它的鼎鼎大名就叫《佛遺教經》。我們今天就從這裏出發。但是,在還沒有出發,還沒有學習《遺教經》之前,我想先作叁點說明。

   一、學習佛法的迫切性

  經雲:人身難得。各類衆生無量無數,僅一窩螞蟻也有成千上萬,人類相對于他類衆生來說,實在是“稀有動物”。經中有個故事,說明了得人身的不容易。故事說,汪汪大海之中,漂流著一節竹子,這節竹子有一個孔洞。一只盲龜,在汪汪大海之中,要找到這節漂流的竹子,並要鑽進這節竹子的唯一的孔洞。鑽進竹孔,這就是得人身。可見,得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是,人身易失,而且一失人身,萬劫難複。“得人身如指甲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這不可不知。人身難得,我們已經得到。

  佛法難信。在這個世界上,人有60多億,可是,相信佛法的,如今雖然日益增多,然而相對而言,還是不多。佛法難信,我們已經相信,這就說明了我們具有“善根福德”。就憑這一點,千萬不可小看自已,說自己是“業障鬼”。

  皈依叁寶難啊!在座的可能大部分都已皈依叁寶了。大家看信佛的人雖多,但懂得皈依叁寶的還是不多。所以經中說,皈依叁寶也是件不容易的事。皈依叁寶後,就是正式的佛教徒。皈依叁寶,是走向成佛的開始。《優婆塞戒經》上說:“叁皈依,乃是一切無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根本。” 又說:“若人皈依叁寶,將獲廣大福德,不可窮盡。”皈依叁寶了,你就是佛教徒,可是你不了解佛法,不知如何實踐佛法,不能履行一個佛教徒的職責,甚至背道而弛,做出違背佛陀教義的事,這就是不稱職了,又造罪業了。

  有許多不幸的是,連最基本的佛教教義都不了解。李老居士歸依佛教已有十年。一天老師父上街辦事,就對他說:“李老居士!我出去一下,你幫忙看看殿堂。”十分鍾後,來了個香客燒了香,拜完佛,就順便請教李老居士。

  “老先生!那個是什麼佛?”

  “南無東方藥師佛。”李老居士回答。

  香客又問:“東方藥師佛哪國人?”

  李老居士回答:“東方人。”

  香客不明地問:“東方是哪國?”

  李老居士回答:“應該是中東一帶吧!”

  最近,可能是有關中東海灣的新聞比較多,李老居士對中東印象比較深,所以,脫口而出“藥師佛是中東人”的笑活。

  廣東籍的某居士移民美國20多年,皈依佛教整整17年。某日,我在街上碰見她,我問:“你匆匆忙忙到哪裏去?”她答:“我到某寺拜神去!”到寺是拜佛,怎麼可以叫做拜神呢?佛不是神,佛神不分。

  又,佛學與世間文學,也有區別。你只要漢語古文好,讀唐詩宋詞古文是能理解的,比如李白詩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你一讀便能理解而入詩境。但是,你沒有佛學修養,漢語古文雖好,讀了佛經、佛詩,未必能領會。比方佛詩言:“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走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手明明是拿著鋤頭,怎能說是“空手”呢?跨下明明是騎著水牛,怎麼說是在“步行” 呢?明明是水流橋不動,他卻說是“橋流水不流”。因此,除了有很深的漢語古文功底,還必須要對佛法下些功夫,才能理解佛理。

  對佛教徒來說,佛法如眼目,你了解了佛法,就像一個人有了眼睛,才好走路,才懂得修行,否則,盲修瞎煉,後果嚴重。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你掌握了佛法,就可以弘揚佛法,將你的“心得”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否則,自誤誤人,罪過無邊。所以,凡是正信佛教徒都要發心學習佛法,深深認識到學習佛法的迫切需要。

   二、學習佛法的叁種心

  我們拜讀過《無量壽經》。經中,第十八願告訴我們求生淨土,要有“至心”,“信樂心”,“欲生心”。《維摩經》中也提到菩薩在“自利利他”過程中的叁種心。它是“直心”、“深心”、“大乘心”。這裏,我們學習佛法,也要具備叁種心。那就是:恭敬心、精進心、自他利心。

   (一)恭敬心

  《禮記·曲禮》中說:“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辭,安民哉!”敬是禮的根本。儒學非常重視“敬”。何爲恭敬?一般的解釋是自謙,而尊重敬禮他人。

  《十住毗婆沙論》說:“恭敬,名念其功德,尊重其人。” “念其功德,尊重其人”,他有功德,因此,我們要對他恭敬。首先,要深信他有“功德”。有“信”而有恭敬。也就是說,有信心而有恭敬心。假如說,你對這個人一點都“信不過”,能對他起“恭敬心”嗎?能。那麼這“恭敬心”應該是不真實的。“恭敬心”,包含信心、歡喜心、誠心、專心等等。

  我們這裏所講的恭敬,不僅是指要恭敬人,恭敬僧,恭敬善知識,恭敬佛,還特別指要“恭敬法”。

  一顆恭敬心,是彌足珍貴的,它是學好一切學問技能的原動力。缺少了它,任何學問技能都很難學好學精。我們平常所說的“敬業精神”,也就是指一個人對工作的一種精神風貌。要想學好佛法也不例外,她更需要學者一顆恭敬虔誠之心。恭敬虔誠之心,也是我們通向成佛的主觀心理上的最根本的要素。

  印光法師在《文鈔正編·複鄧伯誠書》中如此寫道:“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亵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

  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叁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叁類化身”,是娑婆世界大覺悟者,是我們的教主,是我們追求的最高目標。《涅槃經》告訴我們:“法是佛母,佛從法生。” 偉大的佛陀是從“法”中誕生的。沒有法的,就不可能有佛的出現。

  佛陀離開這個世界,至今已有2500多年。我們業障深重,未能見到佛,但是,我們業障深重之中,還是有些善根。看到佛經,聞到佛法這就是善根。佛經是佛說的,佛經就是佛。“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這是《金剛經》中的名句。

  佛入滅後,佛的大弟子們將佛講的言教結集歸類起來,成爲一本本的“經”。此後,高僧大德從中國到印度取經,或由印度來到中國傳道,將梵文經文翻譯成中文。從中國到印度取經也好,或由印度來到中國傳播佛法也好,那都不是鬧著玩的,那是經曆千辛萬苦的,那是要冒生命危險的,那必須要有菩薩的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從中國到印度,路途遙遠,沙漠茫茫,步行需要上把年頭。在當時交通落後,物質貧乏,環境惡劣,又彼國無親朋好友的情況下,其艱辛,用文字實在是無法形容。

  現在,我們到美國來,是事先聯系好,這邊有寺院給我們作擔保,坐上飛機就跑了。還有,那邊有人送,這邊有人接你走。雖然輕松,但是,我們要知道前人跨國“弘法”的艱苦。

  大家有沒有看過《西遊記》?唐僧師徒4人克服了81難,最後才取到佛經。小說雖是虛構的,但它卻生動形象地描寫了唐代玄奘法師取經求法的宏大願力和艱險曆程。

  唐朝義淨法師,也到過印度取經,並也奏凱回國。他深有感觸,並給我們留下了這樣的一首廣爲流傳的詩:

   晉宋梁齊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障力疲殚;

   後賢若未谙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詩語數字,勾描出取經的艱難險阻和驚心動魂的畫面。

  今天,我們讀到的佛經,是來之不易的。它是如來化身,它是無數高僧大德用生命換取來的。我們看到佛經、閱讀佛經都要作“難遭遇”想,生信心,起恭敬心,方能受益,方能進入佛法寶藏,得寶受用。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第81卷中說:“恭敬聽法,現前能證利益、安樂故。”又說:“恭敬聽法,能令衆生捨惡趣故;得善趣故;速能引攝涅槃因故。如是叁事,要由恭敬聽聞方得。”

   (二)精進心

  要想學好佛法,或所謂“深入經藏”,有恭敬心之後,還必須要有“精進心”。學好世間的學問技能,都要有恒心,都要勤奮努力,何況是學習出世間的佛法?

  找到“門”路後,必須一門深入,精進不懈,努力上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有可能“梅花撲鼻香”,取得大成就。“老鼠咬棺材”的精神,是不足以效法的。

  有一公案叫做“老鼠咬棺材”,始終沒咬開。話說,有只老鼠,找到一副裝有屍體的棺材。老鼠就咬棺材,咬呀!咬呀!將要咬穿棺材時,它便放棄,到這邊來咬。咬呀!咬呀!又將要咬穿棺材時,它又放棄,到那邊去咬,就這樣半途而止,來來去去地咬,咬了一個夜晚,咬了許多的洞,但始終沒能咬到屍體。棺材裏是有屍體,問題是老鼠半途而罷,未能一門深入,精進到底。

  佛教非常重視“精進”,它不僅被列入菩薩成佛的必修的課程之一,更被貫穿到整個佛教的各個層面。諸如,37道品中有精進,六度中有精進…

《《佛遺教經講解》學習《遺教經》的重要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