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又雲:“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這就說明了嗔心對我們學佛的危害極大,我們不得不加以注意、防止。帶著怨恨修行,就象是米裏夾著沙煮飯,終不能吃,亦是徒勞無益。不但修行人不能帶著嗔心,就是平常不修行的人生起嗔心,進而吵架、打架也是非常可憐的,他們也實在太愚蠢了。比如某甲發火罵某乙,他就是想讓某乙生氣,想某乙煩惱痛苦;結果,某乙還真的生氣了,生氣之後,又發火罵起了某甲,他也是想讓某甲生氣、希望某甲煩惱痛苦;當然,雙方都不能自己地,越罵越氣,嚴重的還大打出手,後果又是不堪設想!我們細細一想:真會覺得“其愚不可及”。他想你生氣,你就真的聽他的話去生氣了,而你罵他是要他痛苦,他也同樣地上了你的當而生氣、痛苦了。這種明明在恨他,卻又白白地上了他的當,豈不可憐至極!所以,常懷慈悲心,無怨無恨才是學佛人應具的心態。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得到佛法中的歡喜,比如唐朝的布袋和尚說的那樣:“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他也省力氣,我亦無煩惱。如此波羅密,便是妙中寶!”因此,布袋和尚就是整天樂呵呵的,大家進寺廟時,第一個歡迎您的就是布袋和尚,人們都尊稱他爲彌勒菩薩,贊歎他說:“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所以,要想大得自在,得大解脫,就不能帶有絲毫的怨恨氣。
3、勿盲修,盲修瞎煉世人最多,得一正法如理如量地修下去,直到明心見性,方不盲修。現在,末法時代,群魔亂舞,打著佛的旗號,到處坑蒙拐騙,所以*輪功呀,什麼功呀,各種各樣的邪門外道都紛紛的出現了,真是:“一盲引衆盲,相牽入火坑。”佛法的修學綱領是:“聞、思、修”叁慧,首先是聽聞正法,然後進行思維考察,最後才談得上如法修行。所以,修行第一步就是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六祖大師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其實,只有到了明心見性之後,才算真正的進入了正修階段,故學佛的根本要點就在開智慧,明白本來後,方是“萬裏長征第一步”。因此,慧能大師接下去又說:“度名雖一,用處不同。”在西藏的密宗修學當中,親近善知識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這在黃教祖師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詳細的說明,這裏就不再多說了。
4、 勿壓修,也就是不要硬求死定,壓住妄念不起,如石壓草,石開草長,雖得定于一時,但流弊于日後。如果強迫自己不打妄想,死水不藏龍,日後習氣翻騰更加危險,不可不慎。所以,祖師有“磨磚”之喻,如來有“無住”之說。坐禅又叫“思維修”或“靜慮”,念佛必需念清楚聽清楚。再比如,我們修忍辱,是用慈悲心和無我以及觀察實相,所以不生煩惱,這是彼岸;相反的,如果憋住氣,在心裏痛苦,硬行忍辱不能化空,日子一長反而成病。有些外道死守精氣神,不但不開智慧,反而走火入魔。種這樣的因,想得解脫的極樂之果,無異于煮沙求飯,終不可得,豈非可憐至極!
5、勿貪修,這是說不可以見法即求,見師就拜。如果得一正法,應當一門深入,不可朝叁暮四,見異思遷。今天念佛,明天參禅,後天修密,結果徒勞無功,一事無成,豈非冤枉!印光大師教我們要“老實念佛”,其意在此。現在我們的生活節奏太快了,大家都要趕時髦,只有叁分鍾的熱氣,兩天一過又抛到一邊了,這種做法是極不可取的。學佛人:真誠、純樸、實在才是我們的本分啊!
最要緊的是:在修行的過程中,不可以驕傲自滿,自以爲是;不可以過于著急,或懈怠放逸;衡量他人意境和先求神通,也都是我們在修行用功時最容易犯的毛病。功夫越深,習氣翻騰得越多。要想真正用功修行,必須提前防備。
以上所提的幾個學佛先決條件,如果都具備了,那是再好不過了,現在就可以上路修行了。如果還不能具備,那麼,也不要太難過,就從現在開始,也並不算晚。但是,千萬不要以爲太難了,反而不去努力,爲什麼呢?因爲:
人生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附1:做功夫要准、要狠、要省、要等、要平、要穩,准者,看准方向,無所疑退。狠者,克製自己,絲毫不留情,對自己點滴過錯,也不能姑息。省者,常常反躬自省也。等者,等時候也。非有相當時間,其力不能充足。平者,觀一切平等。以不論何種挂礙,皆由心不平等,分別得失而起。不知法本不生,何患乎得;法本不滅,何患乎失?能平則自然不驚、不怖、不畏,超然入自在之境。人往往有時間相、得失相、成敗相,諸種習氣來時,不能打破,此即定不足,慧不充也,亦即般若力不強也。故要等,等到其間,力自充足,譬如行路,貴在方向不錯,按步而進,不在遲速。穩者,如是穩定永不退轉。(摘自《證體啓用之過程》)
1998年12 月于中國佛學院
《學佛修行的幾個先決條件》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