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就來自專注力

  成就來自專注力

  2010.9.4

  問:打坐的時候靈魂出竅,出去了怎麼回來?回不來怎麼辦?

  師:什麼是出去?既然是通過修行出去的,怎麼可能不知道怎麼回來呢?如果你是這樣,說明你是一個非常散亂,魂魄不全的人,人在走路、吃飯、做事,魂魄只有七八分在身體裏面,一小部分跑到外面回不來了,所以喊你要喊好幾聲,才能把你的魂魄喊回來。我們說一個人智商低,很遲鈍,心散亂,就是指他的魂魄有一部分遊離在身體之外沒有收回來。而有一種人思維敏捷,反應快,智商高,人在這裏,十分的魂魄都在這裏。但多數人都是前一種,他們的靈性很低,修行難以成就。這種人不要說修行成就了,就連社會上的事業也難以成就。魂魄沒有完全收回來,智商就低下。

  這種人修行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總感覺自己出去了,甚至沒辦法回來。有一部分的他確實在外面,因爲沒有通過一種有效的方式進行訓練,散失在外面的那一部分收不回來。這種人通常活在自我當中,別人跟他說什麼,他聽不進去;他說話也不會觀察對方的反應,只管像打機關槍一樣,把話說完,心裏就舒服了,並不知道對方是否聽清楚了,是否理解,是否喜歡聽。這種人在我們身邊很多,他們往往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做什麼。

  本來我們每個人都是健全的,可是因爲從小沒有學會專注地做事,甚至吃飯,飯菜掉到桌上、地上都不知道,吃著吃著就發呆了,父母親喊他一下,他才從忘我中驚醒。當讀書的時候,人坐在教室裏,魂魄已經跑出去了,眼睛看著課本,不知道讀到哪裏,眼睛看著老師在講課,耳朵聽不見,人坐在教室裏發呆。在學校裏沒有學會專注,離開學校到社會上,也是一個散亂的人,魂魄不健全的人,一旦來學佛,也必將一事無成!

  一個人在自己的領域裏面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爲沒有專注力,所謂的有耳不能聞,有眼不能看。爲什麼會這樣?因爲魂魄不健全,六根産生不了作用。真正支配著六根的是我們內在的主人。爲什麼我們要學習靜坐?就是要訓練身心合一,人在哪裏,心就在哪裏,十分的心都在身體裏面。無論你通過哪種途徑,只要訓練成功,身心完全合二爲一,想任何事,沒有不成功的。

  現在的人非常無明,非常悲哀,本來已經很散亂了,走路的時候耳朵還挂著個耳機,眼睛還在東張西望,結果看的沒看清楚,聽的也沒有聽明白,長期這樣下去,六根都各自爲政,沒辦法統一。一個人六根不能統一,做任何事都進入不了狀態,所做的事自然上不了層次。

  蓮花生法門的靜功就是訓練專注力,讓身心、六根都能和諧統一,變成一個“一”,否則是無法入道的。動功是爲了疏通經絡,強身健體,對治我們身體的欲望。

  一個人如果連有爲的方法都不會用,十分鍾專注在自己身體某個部位的專注力都沒有,想修無爲法,那是自欺欺人。比如觀想自己的頭頂如蓮花開放,你是否能停留在這個畫面上,保持十分鍾不散亂?是否能專注地從慧眼看著前方,注意力保持十分鍾不轉移?如果不能,想入道,想感受到道,絕無可能!參話頭,是否能把念頭和話頭綁在一塊兒,持續十分鍾?如果連這個都做不到,還參什麼話頭?參話頭,首先要能把念頭和話頭捆在一起,心要落在話頭上,才能參話頭。所謂的止觀,首先要能止在、定在一個話頭上,才能觀這個話頭,進而參這個話頭。

  一個人一旦有了專注力,就可以通過意念把身上的疾病移走。如果用意念移不走,說明念頭不能專注在某個點上。爲什麼過去的僧人在頭頂上燒戒疤呢?一般都是燒九個戒疤,不是一次性燒九個,而是一次燒一個,燒一個戒疤最少要痛上十天。由于頭頂上痛,就會專注在痛點上。等不痛了,又開始散亂了,就再燒一個,一直燒到九個。一個人能九十天專注在一個地方,怎麼可能不會成就呢?就如同打坐,前二十分鍾坐著很舒服。爲什麼舒服呢?因爲散亂,心跑掉了,魂魄打妄想走了,不在身體裏面。半小時一過,腿開始麻了,痛了,心就回到麻痛的點上了。這時候想把心從痛處挪開,想打妄想都不可能了,痛得你呲牙咧嘴,還怎麼打妄想,怎麼分神,怎麼入定呢?如果你一開始就入定,魂魄走了,哪裏還會感受到身體的疼痛?

  問:靈動可以代替動功嗎? 靈動是怎麼産生的?

  師:你說的靈動是指什麼?

  答:就是身體自己會動,不是隨自己的意志而動,而是聽到某種聲音,比如聽到音樂,身體就會動,動到最後就不動了。動了以後,整個身體都很軟。我就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

  師:你肯定是一個一事無成的人!你現在幹什麼工作?

  答:我以前是一個做皮鞋的工人,後來下崗了。

  師:你做皮鞋的哪個部位?

  答:做皮鞋的帶頂。

  師:做了多久?

  答:做了十多年。

  師:今年多大年紀?

  答:五十五歲。我說一下第一次開始動的情況。那是在九四年,當時我身體不太好,有一天我姐姐用錄音機播放音樂,我一聽,身體就自動地動起來,控製不了。把音樂關了以後,我就不動了。從那以後我的身體就會自發地動,一直到現在。

  師:在什麼情況下會動呢?

  答:每次動的情況都不同。

  師:給你不同的音樂,你的動作也不一樣。給你肚皮舞的音樂,你的肚皮就會動;給你迪斯科的音樂,你的屁股就會扭動。這麼容易就被外境牽著跑,這種人有什麼出息,能做什麼事啊?只是一個跟風從雲的人!

  你們修行不是想檢驗自己的定力嗎?你們到舞廳去,聽到迪斯科的音樂,身體會不會扭動?一個修行人不能隨時把握自己,被境所轉,還修什麼道? 聽到音樂,身體扭動,這是自然的;但是你做不了主,就是錯誤的。音樂可以和我們的細胞共鳴,有穿透力,的確可以把我們帶到另外一個時空。但是你必須做得了自己的主,可以跟著音樂進去,也可以不跟它走,自己能把握。

  凡夫和聖人唯一的區別就是,一個做得了主,一個做不了主。做不了主就會隨著境跑,能做主就不會被境轉。爲什麼我們聽到佛教的音樂,身心會感到清涼呢?因爲音樂有穿透力,我們的細胞和音樂融爲一體了。你能進入音樂的狀態,也必須能隨時從音樂的狀態裏走出來。世間上有很多魔的音樂,讓人越聽越庸俗,越聽越妄想,越充滿欲望,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欲望。而宗教的音樂,尤其是基督教的音樂,讓人聽著聽著,靈魂都升華了。

  基督教的音樂比佛教的音樂好,因爲基督教特別重視音樂傳教,在這方面佛教趕不上基督教。有一種高雅的音樂來自靈魂,是靈魂譜寫的,是靈魂在演奏,在歌唱,我們通常說這種音樂來自天堂,來自極樂,是天籁之音。因爲一些修行人入定之後,靈魂出去了,到了他所向往的天國,比如基督教徒到了他們的天堂,佛教徒到了極樂世界,他們聽到了那裏的音樂,出定以後,把聽到的記錄下來,譜寫出來,就成了我們所說的天籁之音。我們佛教的很多經典就是這麼來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他就是晚上入定,到兜率天聽彌勒佛講經,白天出定後,把聽到的記錄下來,從而形成了《大智度論》。

  佛教的建築也是過去祖師大德們入定以後,到了不同的境界,看到不同的建築,出定後把它們描繪出來,再建造出來的。如果一個人不能入定,神識不能出去,他所講、所寫、所畫、所用的,都是頭腦的力量,都是知識,不是智慧,不是靈性的力量。一個人平時如果連頭腦、六根都不能專注統一,又如何能入定?本來面目又怎麼可能脫離身體,自由地翺翔于叁界之外呢?

  平常人的心是四分五裂的,分散在千千萬萬個角落裏。修行就是通過一種方法,把我們散亂的心收回來,讓一萬個念頭變成一個念頭。當你能長期專注在一個念頭上,再把這一個念頭分成千千萬萬個,也就是所謂的一心可以多用,可以和萬物融爲一體,可以有他心通,能夠天人合一。修行的整個過程就是——收回來,再分出去。而我們現在連第一個過程都完成不了,心都收不回來,又怎麼能進行第二步——把心再往外擴散呢?

  爲什麼很多人眼睛在看東西的時候,耳朵聽不見;在沈思的時候,眼睛不能看,耳朵也不能聽;而有一種人眼鏡在看的同時,耳朵又能聽,耳朵聽的同時,頭腦又能思維,思維的同時,嘴巴又能與人對話,回答別人的問題,也就是一心能多用呢? 就是因爲後者隨時都能專注,而前者不能。只有當一個人隨時都能專注的時候,才能隨時把自己這種專注的力量分散到千千萬萬個人身上,從而接收到千千萬萬個信息。

  《心經》裏講的“舍利子”,“舍”指的就是我們身體這個房舍,“利子”就是本來面目。打坐魂不守舍,就是本來面目沒有住在身體這個房舍裏面,只是這個軀殼坐在這裏。很多人都是出去又不能完全出去,收回來也不能完全收回來,能把八分收回來就已經很不錯,算是個很聰明的人了。如果能百分之百,也就是十分都在身體裏面,就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一個人越專注,眼前的光就越明亮;一旦散亂,打妄想,眼前的光就黯淡了。但是,更多的人都是閉起眼睛,眼前一片漆黑。魂魄沒有和身體合二爲一,眼前怎麼會放光呢?你們可以拿一面鏡子看看自己的兩個眼球,看看眼球會不會放光,是不是炯炯有神,很明亮。如果不是,你就知道自己有多散亂了。

  過去修行人在禅堂裏打坐,得道的禅師看到裏面坐著的,都是一群沒有靈魂的人,這些人的心很散亂,每個人只有叁分的魂魄在,七分都跑掉了,只有身體坐在禅堂裏。這還叫打坐,還叫修行嗎?所以當禅師看到一個人的魂魄走了,只有兩叁分留在身體裏面,他就一個香板打到他的肩膀上,把他跑出去的八分魂魄給打回來。但是回來不久,他的魂魄又跑了,禅師第二個香板又打過去——香板就是幹這個用的!

  我們說一個人昏沈了,散亂了。爲什麼會昏沈、散亂呢?就是因爲魂魄走掉了。當一個人的魂魄走了,他身體的光就減弱,暗淡,甚至沒有了。比如七八分的光都走了,只有兩叁分的光維系著身體的存活,人坐在這裏,身體是一團黑色的東西,不是一團亮晶晶的光。開天眼的大和尚或班首看到了,就用香板打他,把他走掉的七八分魂魄打回來。可是打一香板,痛幾分鍾後就不痛了,他又開始打妄想,魂魄又走了。老和尚沒有辦法,對這樣的人怎麼辦呢?于是就給這些散亂的人頭上燙戒疤,讓他天天痛,想打妄想都打不了。過了十天半月,香疤好了,不痛了,再給他燒第二個,一直燒到九個。通過這種方式訓練一百天,他散亂的心收回來了,已經能達到身心合一,人在此心也在此了,基礎建立起來了,這時候才談得上開始修法。在此之前,給你任何方法你都修不了。

  古時候訓練專注的方法,是讓我們的意念隨著呼吸進進出出,把心和呼吸捆綁一起,呼的時候心念隨著氣呼出去,吸的時候心念隨著氣吸進來。什麼時候心和呼吸融爲一體,念頭與呼吸同步了,就意味著能把散亂的心收回來了。《楞嚴經》上講,阿難修行證果用的就是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在我們中國漢傳佛教裏幾乎已經失傳了,但是在上座部佛教裏還保存得很完整。現在不是有個葛印卡老師傳的內觀禅嗎?就從是觀呼吸入手。天臺宗的數息觀就是內觀禅的方法,這種方法原來在天臺宗裏保存得很好,它有六字訣:第一步是數呼吸,第二步是隨呼吸……也就是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

  現在社會上很多大師在傳教,傳法,他們的方法可不可修呢?如果說西方極樂世界離我們這裏有一百公裏,很多大師傳的法門只能讓你走六十、七十公裏,能走八十、九十公裏的法門少之又少,甚至有的法門只能讓你走上二十公裏,就再也走不上去了。

  作爲一個法師、一個傳教士,各個宗派的教理、思想、方法,都應該了如指掌。如果一個出家人的腦子裏沒有十幾二十個法門,就沒有智慧辨別別人傳的法門是否可修,可修到哪個層次,是正見還是邪見,也就無法教導來到你身邊的每一個衆生。

  任何一個法門一開始都是訓練我們的專注力,培養我們的定力(我們宗教稱爲禅定),有了定力才能入道。到東方、西方,到任何一層天,都要有本錢啊。

  法門不是目的,而是讓我們用來賺錢的工具。我們賺的是什麼錢呢?你賺到禅定,就是賺到了“錢”。你有了這個“錢”,想在哪裏買房子,想買什麼樣的房子,買什麼樣的家具都可以。修不同的法門得來的禅定,就如同做不同的生意賺來的錢一樣。有的人通過念佛修來禅定,有的人通過磕頭修來禅定,有的人通過走鋼絲練出禅定,有的人通過繡花繡出禅定。有了禅定,你想幹什麼都可以,往生任何一個國土都可以,不是靠法門往生,而是靠禅定力。

  千萬不要把法門當作入定。法門是爲了把你們的禅定訓練出來。爲什麼社會上有那麼多做生意的行業呢?行業雖多,但做生意不是目的,目的是爲了賺錢;賺到了錢還不是目的,是爲了買房子、車子,爲了幫助別人,淨化社會,讓大家都過上幸福的日子!訓練禅定的目的則是不忘記修道,不忘記回歸——這才是真正的目的!

  我們來到這個娑婆世界,說明這個娑婆世界適合我們修行,有我們想要的東西,這些東西能輔助我們修行,讓我們更快地成長。當我們修行成就以後,就要加持這個娑婆世界,淨化這個娑婆世界,讓後來到這個娑婆世界的衆生有一個美好的環境繼續修道。可是我們都顛倒了,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以後,都忘掉了自己的使命,忘掉了自己的責任,忘掉了自己是來幹什麼的,忘掉了自己爲什麼來這裏!

  我們總說“回家”、“回家”,回哪裏的家呀?你說回父母的家,哪裏又是你父母的家呢?靈魂的源頭才是我們真正的家!我們每個人都來自叁界之外,叁界之外才是我們的家!

  問:蓮花生心咒跟蓮花生法門是不是有著密切的關系?

  師:我所說的蓮花生法門和蓮花生大士沒有直接的關系。爲什麼叫蓮花生法門呢?就是修這個法門,將來都往生到蓮花的國土,每個人都是以蓮花爲身,坐在蓮花上。這個蓮花生並不是指藏傳佛教的教主——蓮花生大士。

  

  

《成就來自專注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