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聖人有妄想嗎?
師: 聖人沒有妄想,只有覺知。
問: 我打坐叁年了,腳都不疼。最近打坐,腳就像被針刺一樣,這是怎麼回事呢?
師: 陽氣初醒,好事情,繼續。再接下去腳還會發燙。
問: 《薄伽梵歌》裏講的是真實的嗎?那是什麼樣的境界?
師: 它講的真實不虛,皆是大梵天以內的事。世界上第一部宗教的書籍是《薄伽瓦譚》,第二部就是《薄伽梵歌》。世界上第一個宗教是印度的瑜伽。當初佛教的悉達多把所有瑜伽的方法都修煉過了,對《薄伽瓦譚》和《薄伽梵歌》,《奧義書》和《吠陀經》都研究過,對它們的修行方法也都用身心去嘗試和體驗過,但都覺得不究竟,所以在它們的基礎上另創立了法門,完善了思想。現在的《薄伽瓦譚》《薄伽梵歌》《奧義書》和《吠陀經》在佛教思想的基礎上又重新完善了,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幾部書,它們的思想和佛教的非常相似。
問: 道家說的“大羅金仙”是什麼樣的境界?
師: 阿羅漢。玉皇大帝、瑤池聖母相當于佛教講的大梵天天主。
問: 忉利天的帝釋呢?
師: 也是玉皇大帝這個層次。
問: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他們修不修行?
師: 他們主要以行十善爲主,所以臨終才能生天。他們是靠福報而生天,不是靠智慧和禅定。他們還是屬于欲界的範圍,未達到色界和無色界。
問: 阿羅漢屬不屬于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那一種?
師: 站在佛位來講,沒有。以佛的眼光來衡量,阿羅漢還是屬于焦芽敗種,不能續佛慧命,只能讓衆生種福田。這個道理就如同一個初中生,你覺得他已經有文化,有知識了。但是,在一個研究生的眼裏,他還是一個沒文化、沒知識的人。成就只是相對而言。佛教裏面講的“叁藐叁菩提”指的是佛。
問: 能進兜率內院的是幾地菩薩?
師: 十地菩薩,沒有達到十地,進不了兜率內院。這個道理就相當于北京的一環到六環一樣,六環也是屬于北京市,但實際上六環到北京市核心區還有一百多公裏,代表北京的是天安門附近核心的區域。
問: 過去的很多帝王、有道明君都是大梵天下來的嗎?
師: 帝王都是轉輪聖王轉世。有一部分帝王將相是前世修足了十善,這一世來收獲。所以佛教講“未成佛道,先結衆生緣”,一旦你成就了,才有人擁戴你。
何謂結衆生緣?就是要行願,要爲衆生付出和奉獻。關起門來與世隔絕,與衆生隔絕的封閉式修煉不能涵蓋整個修行,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沒有行願就沒有福報。沒有福報,你想行願都沒有機會。有福報的人經常會碰到行願的機會。作爲一個修行人,如果叁番五次碰上行願的機會,你都拒絕了,回避了,那麼在你以後的生命當中,不僅這一世,包括來世再來世,你行願的機會就會很少。因爲你曾經拒絕過行願的機會,它不會一而再,再而叁地繼續來。對一件事物過分地拒絕,意味著你將和這類事物永遠切斷因緣。你現在的起心動念和所作所爲,預示著你來世、再來世、生生世世的因緣和結果。
所以這一世生而爲人,尤其是聞到了佛法,一定要以正確的心、健康的心來對待因緣,對待行願。佛教講“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如果你真的懂這八個字,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人,怎麼修道。你懂幾分,對宇宙,對人生,對修道你就掌握了幾分。天下最大的力量是心的力量,是慈悲,是祈禱,是觀想,是一種信念。
問: 如何不受後有?
師: 不住即不受後有。如何不住?覺照。
問: 都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個心與識是什麼樣的關系?
師: 識是頭腦,心是靈性的力量。頭腦動個念頭,也能傳達給心。一個是由淺入深,一個是由深入表。即便我們平時開玩笑,覺得無所謂,頭腦也會把信息傳達給心。所以佛教講一個修行人連開玩笑的心都不允許有,即便有了玩笑的心念,你也要馬上覺照到,否則,玩笑之心也會鑄成因果的一念,因緣成熟時必將結果。一個人的長相、身體素質、所處的環境、碰到的種種事物,看似無緣無故,實際上都是由心招感而來,由識引起的。
問: 一個真正發心的修行者,他成就果位的高低以及時間的早晚,是不是都有定數?
師: 一切取決于你的信念,取決于你的起心動念,取決于你的心理行爲,取決于你的心態。
很遺憾,這麼好的禅樂你們享受不到!盡管你們追隨萬行上師,是萬行上師的弟子,他也沒有辦法把這種信息、這種喜悅傳遞給你們。這半年來我的身體恢複了很多,比過去強壯了不少,每天都在狀態裏面,即便打人罵人,裏面的東西也沒有被破壞掉。有時候爲你們大家感到痛心、惋惜、焦慮,實際上也無濟于事。因爲衆生的內在沒有整理好,沒有准備好,沒有武裝好,沒有辦法與道相應。
問: “不退菩提位”該怎麼修?
師: 發菩提心。如果一個人真的生起了菩提心,他當下就能感受到道的存在,當下就能與道接通。一個有菩提心的人,在任何環境、任何情況下,他的菩提心都不會丟失。相反,越是遇到某種情況發生的時候,他的菩提心會越強烈,越能體現菩提心的力量。否則,都不能叫生起菩提心,都是一時的沖動,一時的迷信,一時的狂想。菩提心必須建立在正知正見的基礎上。
問: 哲學與宗教的關系?
師: 沒有哲學的民族是沒有靈魂的民族,沒有哲學的宗教是邪教,沒有哲學的信仰是迷信。何謂哲學?天地萬物,人居其中,世界是由自然、社會和人構成的。哲學並非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知識,而是智慧之學。有幾個信佛的人是正信?不懂哲學而信教,很容易出現危險、狂熱、極端的現象。
問: 修行的環境對于一個修行人有多重要?
師: 非常重要,對一個沒有超越叁界的人來講,太重要了。因爲這時候他的心還不能轉物,只會被物所轉。只有超越了四禅,他才能轉物,轉環境。修行靠的是禅定,不是靠外面的環境。
問: 如果一個地方的磁場特別好,沒有明師,在這個地方好修嗎?
師: 磁場好,沒有明師,這股力量你不能用。就相當于一個地方有一個幾千瓦的電源,但沒有接到一個變壓器上,它的電你用不上。如果明師往那個地方一坐,他就相當于一個變壓器,這時你才能正常地使用這股力量。
問: 是不是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發願再來呢?否則,因爲隔陰之謎,非但度不了衆生,反被衆生所度?
師: 你這個道理就相當于《華嚴經》上所說,已經成黃金了,還可能變成鐵嗎?法尊法師著有一本《華嚴經金獅子章》,你去請來看一看。佛教的經典你看得太少了,社會上知識性的書你又看得太多了。就像社會上各個領域的專家,他們之所以能著書立說,自成一派,都是因爲看了宗教及古聖先賢的書,從老子、莊子、孔子、孟子、釋迦那裏得到了啓發,得到了靈魂,從而創立了自己的學說。如果你看了根本,再去看這些“大師”的書,它們都是小兒科,不值一提。如果我們直接看第一手資料,看老子、莊子、孔子、孟子、釋迦的原著,對這些所謂“大師”的學術體系都會有新的認識。
哲學家,第一代是老子、莊子、孔子、孟子、釋迦牟尼,第二代是西方的亞裏士多德、柏拉圖,第叁代是黑格爾,第四代是馬克思、毛澤東,世界的哲學演變到今天就這四代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規律,就是他們之所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有那麼多的追隨者,都是因爲他們汲取了人類幾千年來文化與智慧的精華。人類的智慧,也就是人文文化,在幾千年前就已經達到了頂峰。我們現在所謂的文化不是在前進,而是在後退。後退就是向前,把公元前五世紀的文化都學完了,你既是哲學家又是宗教家。
問: 度衆生不也是一種欲望嗎?菩薩下來不就是爲了度衆生嗎?
師: 這不能叫欲望。如果連這也叫欲望的話,真理就沒辦法延續下去了。爲私者爲欲,爲公者爲願。
問: 虛雲老和尚出生的時候是個肉團,在我們佛教界來講,肉團出生是八地以上的菩薩。爲什麼虛雲老和尚修行了幾十年,到快六十歲才示現開悟,八十歲才出來弘法呢?
師: 佛教裏面有一條叫做“圓融無礙”,這一招學會了的確其樂無窮,所向無敵,橫說豎說,裏說外說都有道理,都圓滿。
問: 請問上師,現在人傳法,傳的是什麼?
師: 有法傳本,無法傳戒。你有方法,會修行,我就把法卷傳給你;你沒有法,不會修行,我就傳戒給你。
問: 師父,聖人有沒有妄想?
師: 有妄想還叫聖人嗎?獲得的菩提還能叫煩惱嗎?對聖人來說,煩惱已變成了菩提,妄想已變成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