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打坐時怎麼才能不進入不好的境界?

  

   信衆:弟子近期,就是打坐的時候很容易跑到像看電影一樣的狀態中去,就是掉到電影情節中去了,這樣的狀態是不是需要去閉關,請師父慈悲開示。

   傳喜法師:打坐這種情況啊,屬于對我們這個教理,所謂的教理就是佛教的理論。佛教的理論是什麼理論啊?是我們生命的理論。你對教理了解不透,也就是對自我沒有了解。有的人說那我要了解我自己,我一定要看佛經嗎?那可以。但是你了解自我,你如果不看直接答案,那你要走多少彎路。

   但是有的人看佛經卻又沒有跟自我聯系在一起。我常比喻說佛經是我們生命的說明書,就好像你買手機就搭一本說明書,但是我們沒有說一生下來,你媽或者是你爸給你一本生命的說明書,這是佛菩薩才會有這種智慧。而且這個說明書在人間流傳幾千年下來,那是有很強的一種社會責任感的人做的事情。

   一個文明被保存、被流傳下來,等著每個生命去翻開自己的說明書,可以說這本身是我們人類文明當中的一個奇迹。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觀念來看經學教,了解自我。你了解了,你知道你的心、你的意識狀態分幾個層次,那你再打坐的時候就能有效的避開這些不良的意識形態、意識層面。

   就好像一個好的飛行員在駕馭他飛機的時候,他肯定不會開到高速公路上去啊,他要在自己有限的跑道上必須加速到能飛起來的狀態,這都是在他飛行之前必須要學習要掌握的知識,然後拉起,當速度到達一定的程度的時候他要拉起起飛的操作杆,然後飛機才能夠離開地面。

   爲什麼?因爲飛機離開地面的時候才會安全。但是飛到空中之後是不是空中就都安全了?也不是這樣的,空中還分,我們講的空對飛行員來說他是很清晰的,這個空是不空的,飛行員他知道。你飛行到五百米高空、一千米高空、兩千米、叁千米,對飛行員來說他知道它裏面的區別在哪裏的,所以他不可能把自己的飛機僅僅只駕駛在一個不平穩的高度。

   一般性認識空,空就是空了,但是對一個飛機駕駛員來說他知道是不一樣的,不同高度空中的氣流是不同的,他不能把自己的飛機停留在一個不穩定的氣流層裏,他知道要爬升到多少米的高空才處于穩定層。

   我們打坐的人也是這樣,如果你不了解你心的意識形態,你不能夠駕馭你自己,那你就會迷失在你心的狀態裏,那就會演戲啊、種種的思維啊,會出現景象。如果你不了解這些的話,那你停在這個裏面是很危險的。就像飛機如果你停留在雲層當中飛,這個駕駛員是不成熟的。如果這是一個客機的話,那整架飛機的乘客都會罵他、詛咒他,怎麼這樣一個飛機駕駛員。

   我們修行也是這樣,如果你對你所修行的不了解,那你很容易會陷在一種危險境地裏,陷在一個境界當中,你被束縛在一個境界當中。不是說我老是出現境界,或者我會在一種情結當中打坐。閉關不是解決的方法,就是說你要認清楚心靈的這個狀態,這個不僅僅看書本上講,最主要的,還要找到好的老師,這個很重要。

   因爲作爲實修的部分,像我剛出家的時候我師父就講到,欲知山下路,需問過來人。因爲你教理裏面去看,或許對我來說我看的非常清楚,知道這個佛、唯識,不同的文字是說明你不同的境界的。但是一個外行人來看,他根本看不出,就好像我今天臨時抱佛腳,我來看一個航空飛行駕駛員的一個工作手冊,你是看不懂的。但是你真的想學,你拿時間來,有一個人會引導你的話,那你也會學懂的。所以佛經也是這樣,我們要皈依師父,在師父的引導下慢慢的學,某些問題都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你講的那個境界,重要的不是去閉關,重要的是怎麼樣好好地學習,了解這個,然後能夠沖破這些。我剛才的比喻其實是很形象的,你打坐當中就像飛機起飛一樣,如果你老是在雲層裏那是很危險的。怎麼樣到一個沒有雲的一個平穩的氣流層。我們修行當中也有同樣的這個境界,你怎麼樣進入一種所謂打坐的清明的境界,這不是你閉關能夠解決的問題,這是需要睜大智慧的眼去讀經書,學教理。而且要想不走彎路的話,最好是有善知識引導。

   但是怎麼跟善知識建立關系,我們學佛是人生的一個長遠的目標,不是短期性的。像在座的諸位網友也好,和我們在座的慧日寺的四衆弟子也好,我們還是應該好好的把《普賢上師言教》學習起來,那就是建立一個長遠的師徒關系、修學關系非常主要的這些方法。沒有這些前提,誰......

  

✿ 继续阅读 ▪ 五方佛的功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