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解縛入寂
〔一、現相〕
問:修法時,會覺得底下變得非常深廣,而自己的身體,變得很長很高,這是爲什麼?
師:初現高大身,如蟲禦木,也不可著。而且你今天當衆講出來,境界可能會失掉。但是失即不失,也不必介意。
問:爲什麼在靜坐中,持彌陀佛號時,看到自己前後左右,皆是長得和自己一樣的彌陀?
師:此乃誠心所感,心存佛國,聖衆現前,境界乃隨心而顯。但你所見是光相還是色身?
弟:應該是光相。
師:光相亦不可住。所見皆彌陀,即無分別心,恒常無分別,則能除煩惱、破我執。《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任何瑞相顯現,絕不可住著。
問:但在做生意時,難免要對自己的産品加以誇張宣傳,這樣就會有分別心,該怎麼辦?
師:如幻而做,視自身如幻化之人,以此幻化之身,行諸幻化之事。只是如實了知,即是修體性法,因所見所聞皆幻化,自然不住世間相,專住心于如如不動之實相。但不可如幻而做損害他人之事。
問:曾見到某本書上雲:六字大明咒即是中脈本有之音,專門聞此中脈之咒音,即能入定。是否有此說法?
師:對的,集萬念于一念,專心聞此咒音,可以入定。或進聞此咒音之性,以入體性定。
問:持六道金剛咒時,經常會六個輪聯成一片清涼的感覺,想要不執著,仍不免會去注意它,不知要如何才能破這個相?
師:不破即破,住于不動,不取不舍。若又起念欲破,反多一層執著。所謂「不執著」,並非如木石般毫無感覺,修持當中若有任何現象現前,一定可以了知。但在現象之外,莫再想其殊勝,或作期待。若起種種聯想,即是執著。
問:在持六道金剛咒時,會感覺有一絲一絲的東西。
師:在身內、還是身外、還是在虛空裏?
弟:好像在虛空,可是有時候又好像在身體內。
師:在身體內,爲氣脈自然流通,不必特別注意。若在虛空中,有一絲一絲或一點一點的光明,乃八識幻迹,亦勿住著。
問:在修法時,看到一道白光,在身內往上沖到頭部,再向下掉落後消失,不知是何種情況?
師:無論修法中,或下座後,一切顯現皆是虛幻,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故,即便見到一道或一片光明,亦當知爲如幻,勿住于光影門頭。無論此光明是在身內、在身外,是動、是靜,是上沖、是下落,皆勿著光相。當須永久住于無形無相、寂滅不動之體性,日積月累,經年不懈,自然能生無量恒沙功德。
問:以前持六道金剛咒時,會感覺眼前有霧,心裏很害怕。
師:此爲進步之征相,屬最初步之一種,必須不住。我們修持過程當中,有任何境相現前,都應該如如不動。若此初修,便患得患失,則已離正道。即便肉眼親見一切色相,都要不取不舍、不分別愛惡,何況此似真非真、似假非假之煙霧?即便證到遍法界之光明,亦不應住著光明。即便釋迦牟尼佛現于你面前,亦不可住著。因一住著,即非「不取不舍」,既不能不取不舍,怎能證中道?
問:如果在持百字明時,見到文武百尊現前,是否爲正確無誤的境界?
師:諾那祖師曾開示:「《金剛經》就是大密宗的境界。」《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由此可知,修持中無論見到文武百尊、本尊,或者曆代傳承祖師現前,當知皆如夢幻,不應住著。若我說:文武百尊現前爲正確境界,則你心中便存期待,乃至下次文武百尊現前時,你便會生起種種希求、依附之念,如此障礙即生。因此,在修持中,種種現象現前時,應當無住,了知是幻是夢。實則文武百尊皆是自心本有,猶如自家之人,見到亦好,見不到亦從未失去過。若能如是安住,不取不舍,則如乘順風之船,速達彼岸,不生障礙。
又修密行人,若修到文武百尊現前,則舍報時當更有把握。此並非因見文武百尊之相而有把握,乃因自心不住而有把握。自心不住凡間塵相,亦不住一切聖相,才能于臨終或中陰更有把握。故于任何境界現前,皆當不欣不怖,安住不動。
修密行人,常有種種感應,如見光、見佛、見本尊、見傳承祖師。此時可訓練自己化爲一點光明,契入本尊,回歸本尊剎土,或祈請本尊加被自己與一切有情,皆離障礙,一超直入本尊究竟淨土。但此中亦有一關鍵,十分重要:無論是化光入本尊,或者是祈請加被,應當自心恒住本寂不動,如幻而作。
又有時魔類亦能化爲本尊相,來迷惑行人。如不了達如幻,著相而生種種欲求,則著其道,此後種種異相相繼而現,或傳咒、教手印……,使行人在不知不覺中,即成爲魔眷。故當謹慎,恒住體性,觀一切相、一切念皆如幻而顯,則魔亦不能爲障。
問:在未修心要前,常夢見上師;修心要後,便不再夢見;最近修法松懈,又夢見上師。其中可有道理?
師:最初是有相皈依,修心要後心念入空,再顯現亦是幻有。《金剛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應以此警惕。
問:法界自性的顯現,隨因緣和修持的深淺,而有不同的現象。當任何修持中的現象現前時,是否不必去分別其高低、好壞?
師:對的。事實上,我們也無多余時間,去分別各種現象之好壞,尤其是住于光明定中,更已無人類意識中之是非、得失、好壞等心理,故應住于不分別、不愛惡、不取舍之光明心。
〔二、魔擾〕
問:靜坐中若見幻象,雖知是唯心所造,應如何對待?又如何分辨是佛是魔?
師:定中種種幻相顯現,可持本尊咒或六道金剛咒普度之。修密行者,常有十方護法及咒力護持,但不住相、不住念,即不易受魔類侵擾。更何況修心法者,當知佛魔皆不出自性之外,一切皆是自心所現,又何需起心動念去分辦?心若著相,佛亦成魔;心不著相,魔亦如佛。
問:頂戴上師,是否可以避免魔來幹擾?
師:頂戴上師固然可以避免魔來幹擾,但更重要者,是你自己勿著世間相,亦不著殊勝光相、佛菩薩、傳承等相,魔即不能侵擾于你。
問:若光明即智慧,爲何住著光相易著魔?
師:安住法界體性光明,爲極殊勝之果位修持法,十方諸佛皆依此明空叁摩地而成正覺。至于修持中偶現之一點、一片、一團光明,不過表智慧初顯少分而已。不僅不可住著光相之聖衆或有情,即修持中對任何境界住著,皆爲障礙。若見諸相非相,方見如來。究竟光明乃無相光明。
問:在自成本尊放亮度衆生時,若觀想放亮度墳墓中已去世的人,或是病人、被殺的衆生,會不會對自己有障礙?
師:若是心懷怕有障礙之心態而觀修,即會有障礙,因用衆生心故。若唯有大悲普度之心,大悲遍滿廣利衆生,無絲毫存念于己,則因悲心清淨無染,即無障礙,且能得傳承及諸佛之加持。
〔叁、業力〕
問:是否要修到自他不二,才有能力替人擔業?
師:修到自他不二時,有能力擔業,是因深住體性空,廣運同體大悲之故。嘗見許多造詣頗深之密乘大師,色身常很差,此皆爲發願爲一切衆生擔業之故。以維摩诘大士修持等佛,尚且示疾,並以疾病因緣,教化叁乘聖賢。可見雖心若空時業亦空,但示現起用度生時,仍須如幻受之。
問:倘一切如幻,是否造業亦本空?
師:性空業不空,倘未證性空,豈敢造業?倘已證性空,又何至于造業?若任意造業,即使釋尊亦須受報。學佛者,首須不造惡業,因果非虛,纖毫自受。衆生畏果,菩薩畏因,故菩薩時時慎其初念,製其染心,雖處暗室而不欺。
問:業力本空,何以修了許久,妄念仍在?
師:因業力不空(業性空而業力不空)。有妄念,乃因根本無明未破。須待破盡無明,妄念方可轉爲淨
念。
問:倘若業力不空,則寂滅無法現前,是否無法證到本來?
師:若就自證本體而言,六祖曰:「心若滅時罪亦亡」,其時能所俱空,對待全泯,何有造業受報之人?
若于度門,既如幻起用度生,則須如幻受報,故曰「性空業不空」。試以已成就之大德觀之,有者弟子無數,有者則在山洞獨修,此亦不過各隨其過去福德業力所現。
若欲證本來,必須福智資糧具足,福德即六度之前五度,智德即修體性法門,福智具足,方能徹見本性,寂滅現前之時,業即空矣。
問:「性空業不空」,龍樹菩薩尚以割草因緣,斷頭償債。是否已成就者,尚須分身塵剎,將債一一償盡?
師:已證空性之菩薩,雖償業債,亦是如幻而償,既不介意,亦不住著。過去之業若未消盡,在如幻法中,亦終須如幻受報。
問:以「性空業不空」而言,學佛到底能不能消業?
師:罪業倘至心忏悔,則可重業輕報。若自身已往生本尊剎土,或諸佛淨土,彼處根本無業可言,連「業力」之名尚不可聞,又如何受報?再者,若將冤家債主度往淨土,即不需償債。
問:修持到何等地步,即不須忏悔?
師:菩薩到不動地之前,都須忏悔。
問:倘憤怒而無分別可否?
師:西藏諺雲:「獅子騰躍之處,若白兔依之學樣,必墮澗而亡。」你所自認無分別,實是妄念分別。
唯徹證者,方堪任運五毒爲息增懷誅之用,並非初修或未成就者所能模仿。如身根未具者,不堪挑擔,其理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