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文化的修心養生觀(清華大學科技園演講)▪P3

  ..續本文上一頁100歲以上,年齡最小者爲80多歲,年齡最大者爲140多歲。可見,藏密對人類的健康長壽確實有顯著作用。

  1、調心

  一個人身體失去健康,原因不外乎是終日心神不安,患得患失。而佛教修行以調心爲本,心態若調整平衡了,身體自然就會好。

  在藏地,有不計其數的經論續部,但其核心內容歸攝而言,就是要先調心。而且藏地醫學《四部續》中也說,所有疾病的來源,統統都是分別妄念。故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燈論》中雲:“分別大無明,能墮生死海,住無分別定,無垢如虛空。”

  人一旦産生了貪嗔等執著分別,身心肯定不健康。比如你跟別人吵架了,那在好幾天中,心裏都會憋著火氣,甚至晚上還會失眠。但如果你把心態調整好了,一切病就從根本上鏟除了。漢地的智者大師在《修習止觀坐禅法要》中亦雲:“若能善用心者,則四百四病自然除差。”

  所以,藏傳佛教第一個養生之法,就是要調心。你們平時若過度勞累,心就應該當下放松,不要特別去執著,這樣從中可以獲得自在、快樂,身心也會自然而然健康。

  2、調飲食

  現在世間的大多數人,飲食特別沒規律:要麼吃飯不定時,要麼吃得太多,要麼吃得太少,這都對身體極爲不利。所以,佛陀在《毗奈耶經》、《瑜伽師地論》等經論中說,吃東西不能過飽、不能過少,也不能沒有固定時間。包括食物不宜過于厚味,太辣、太鹹、太麻都會刺激身體,一般來講,素食是最適合的。

  有些人認爲:“吃素的話,身體實在受不了。”這種說法不合理。前段時間我遇到一個人,他就口口聲聲說:“一個人最好是吃肉,否則,像牦牛一樣吃草,怎麼能保證身體健康?”我開玩笑地回答:“牛肉的來源也是草啊!牦牛是直接吃草,而你只不過在間接吃草,所以吃素不會沒有營養,也不會有損健康。”

  肉食看似對身體有利,但實際上,現在西方許多醫學家、人道主義者都提倡吃素,爲什麼呢?並不是因爲他們的信仰,而是從健康角度出發,這些人認爲,人類不適合吃過多肉類,不然,整個五髒六腑都受不了。所以,素食不但是不造惡業的清淨食物,而且對我們的健康也有很大利益。

  然而,漢地一些醫學工作者,對素食健康的研究還不到位,對素食環保的理念也很欠缺。實際上我們的地球只有一個,作爲生存在地球上的人類,倘若一味地征服自然、殘害生靈,只會破壞生態平衡,到頭來令人類瀕于困境。可遺憾的是,現在很多人並不考慮這一點,他們成天只顧自己,從不在乎別人的生存空間。這種人在佛教中被稱爲“小乘”,甚至連小乘都不如,因爲小乘除了自我還有解脫,而這種人,連真正的解脫也沒有。

  所以,我們一定要高瞻遠矚,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大家在維護自己利益的同時,也要懂得保護環境、關愛動物。要知道,大自然中生存的動物,都是我們的朋友,而不是我們的食物。假如人類草菅物命,對其它生命肆無忌憚地殺掉、吃掉,這種行徑令人發指。哲學家羅素說過:“多種宗教中,我所贊成的是佛教。”他爲什麼這樣說呢?就是因爲佛教的慈悲遍于一切衆生。因此,作爲佛教徒,熱愛每一個生命,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3、調睡眠

  人們勞力、勞心之後,必須要休息以恢複體力,而睡眠,則是最常見的休息方式。一個人平時睡眠要有節製,過多就會精神困昧,過少也不能恢複體力。有些人剛學佛時特別精進,天天熬夜,一點都不睡,這對健康非常不利;而有些人又睡得太厲害,每天一大半時間都用來睡覺,這樣對身體更有危害。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睡眠與人的壽命息息相關。美國心髒病專家海大衛從1966開始,針對40到80歲的男女,發出了80萬份調查表。兩年後他通過分析、對比發現,睡眠過多會造成心髒病突發或中風。因此,睡眠太多反而不利于健康。

  所以,要想身體健康,就應該適度睡眠。在佛教中,一般要求初夜、後夜精進修行,只有中夜方可睡覺。可是大城市裏的人,幾乎與此完全相反,他們是初夜、中夜特別清醒,直到後夜才開始睡,然後第二天九、十點鍾才起床,如此晝夜顛倒對身體極爲不利。

  其實,最合理的睡眠時間,應該是晚上10點到早上5點。若能在此期間安睡,不但可以得到充分休息,對自己的修行也有幫助。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日月的運行跟人體的氣脈運行有一定關系,倘若你長期晝夜顛倒、勞累過度,勢必會對氣脈有損。因此,每天若能在中夜放下一切,安心入眠,早晨也盡量起早,這對身體健康是最好的。但是,大城市裏的人,現在恐怕很難做到。

  4、調息

  調息得宜,可以祛病強身,延年益壽。藏傳佛教中有很多調息之法,譬如先觀一個文字(如藏文“阿”或“舍”等),之後觀想它緩慢地隨呼而出、隨吸而入,這樣通過反複呼吸,對身體特別有幫助。尤其是你早上起來時,從鼻孔裏慢慢地出氣,又慢慢地吸氣,或者發出“哈—哈—”的聲音排除垢氣,這樣多次下來,對身心的調節十分有利。《黃帝內經》中也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可見,心如果安了,真氣存在于內,氣脈運行正常,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人體的免疫能力,外在的病邪便不會有可乘之機。

  5、調身

  調身指端正身體的姿勢,可以坐禅,也可以運動。人們常說“生命在于運動”,但佛教並不這樣認爲,如果你只有“動”而沒有“靜”,壽命不一定會延長。其實靜心息慮、凝神內守,也能極大地調動身心本具的巨大潛能。比如漢地的虛雲老和尚、清定上師,他們雖然衣食儉樸,甚至常年風餐露宿,但由于喜歡靜坐禅修,故而能盡享天年。因此,“動”與“靜”相結合,才是佛教養生的一大特點。

  在身體的運動中,最好的方式莫過于磕頭。磕頭是一種全身心的鍛煉,不僅功德不可思議,而且每天若能磕一百個頭,久而久之,身體也會逐漸健壯,不容易衰老。所以,年輕人也好、老年人也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哪怕一天只磕叁個頭,也是很有意義的。

  此外,大家有時間的話,早上起來最好能坐坐禅。倘若你實在不會,也可以在前面觀想釋迦牟尼佛,然後閉著眼睛坐一會兒,再觀想一下佛陀,再坐一會兒……如果連這個都不會,則可什麼都不想,讓心靜下來,坐兩叁分鍾乃至半個小時。這樣閉目養神,稍微休息一下,令脈絡中的氣運行正常,其實也是一種坐禅,對身心健康有非常大的利益。

  當然,以上所講的“調五事”,根本前提就是要有利他心,這是最重要的竅訣。假如你平時自私自利,那不管怎麼樣保養,也只能帶來痛苦;反之,倘若你的心態都是幫助別人,則做什麼都不會有太大壓力,即使你所做的事情不成功,心也會時時處于快樂之中,絕不會焦躁不安、怨天尤人。

  這一點,對當前而言相當重要。否則,人人特別自私的話,便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就像在一個電影院,前排的人站起來,後排的人也不得不站著,否則就看不到演出,這樣一來,最後會變成什麼場面,大家也不難想象。所以,如今的國際社會已扭轉了以往很多觀念,對有錢、有勢、有能力的人來說,人活著的目的不僅僅是自我發展,更重要的是應關心周圍的人,這就是所謂的“利他”,也是所謂的“慈善”。

  前兩天——6月16日,美國巴菲特和比爾·蓋茨舉辦了一場晚宴,邀請了包括紐約市長在內的許多知名人士。在晚宴上,二人呼籲:和他們一樣有著數十億美元資産的美國超級富豪們,把一半財富捐出來,用于慈善事業。當場,就有數位富豪作出了捐款承諾,並將之公布于衆。

  然而,在中國的個別地方,這種慈善理念還推廣得不夠,很多人沒有幫助他人的意識,只是出現某個災難時,才應急性地馬上籌錢,過了之後就沒有了。其實,這是慈善不成熟的一種表現。要知道,每個人身邊有許許多多需要關心的人,例如看不起病的窮人、讀不起書的孩子、無人照顧的孤寡老人……我們若能對他們存有一份愛心,這個社會才有希望。否則,你擁有幾棟豪華別墅、幾輛高級轎車,不一定就是社會發展,即使你個人的物質再豐裕,但大衆心靈沒有提升的話,這樣的社會也只是自欺欺人,最後必將走向滅亡。

  因此,我們作爲人類,理應朝幫助他人、利益他人這個方向共同努力。不然,口頭上再怎麼說快速發展,但如果人人只顧自己,將自我發展建立在損人利己的基礎上,實際上這是一種“落後”。現在有些企業家非常可怕,自己腰包裏雖有很多錢,但這些錢的來源十分不清淨,背後以卑鄙手段害了無數人,那他們將來的下場會如何?大家應該可想而知。所以,現在的社會很需要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什麼?就是無條件地利益其他人類乃至一切衆生。這種崇高的精神,無論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中紮根,都能散發出光芒,遣除一切黑暗。

  今天我跟你們交流的這些內容,希望有緣人士能銘記于心。最後,祈願大家以大乘的利他心來幫助一切衆生。謝謝!

  


  [1] 羅素:英國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之一, 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 佛教叁大支系: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北傳佛教(即漢傳佛教)。

  

  

《藏文化的修心養生觀(清華大學科技園演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