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項艱巨的工作,最好不要分心。但是在家弟子也可以弘法利生,真正有成就的大居士,講經說法的很多。21-90-36
問:晚上睡覺時,每到叁點鍾左右,總覺得有人猛推我一下,然後我就醒了。我認爲是護法神催我上早課,有時晚上也會出現這種現象。請問這是病態,還是護法神叫我起床?
答:你的想法很好,就當作護法神催你上早課就好了。你也不要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要把心專注在念佛。在家居士早晚課多念佛好,古大德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除非你是在道場領衆,道場有規矩就要遵照規矩;另外是你發心講經弘法,就把心專注在經教上。如果沒有這些事情,應當專心念佛,決定求生淨土,這是這一生的第一件大事。21-90-81
孝道篇
問:弟子家中多人皆是佛教徒,父母也在多年前認識佛教,可惜在他們對佛教認識還不夠深入時,母親就得了急症過世,父親也患了老人癡呆症,因而父母都沒有接受叁皈。如今弟子及家人除了給父親用藥,聽念佛機,代他在佛前求忏悔及布施之外,請問是否有必要幫他受叁皈依,這樣對他有沒有幫助?
答:有幫助。幫助他受叁皈依,這是你的一份孝心。你可以將講解叁皈依的帶子,常常放給他聽,他明白了,這是真正皈依,對他有很大的利益。21-90-12
問:舍弟兩年前突然車禍死亡,我們兄弟姊妹爲了母親的健康設想,商議共瞞老人家,藉詞他已經到外地遠方謀生,不回來探親。我們均知道如此作法是大不孝、大妄語,而又不得不犯上,欺騙老人家。如今深感艱難,步步圓謊,請問該如何是好?
答:你們的作法是一片孝心,這不叫妄語,這在妄語裏叫「開緣」,並沒有犯戒。如果老人知道後會非常悲痛,還是以善巧方便瞞著她好。勸老人念佛,對親情不要執著,要放下,這樣念佛往生就不至于産生障礙。
凡是念佛人到最後不能往生,總不外乎兩種因素:一種是親情放不下,這是貪愛;另外一種是冤家債主放不下,哪些人過去得罪他,他還沒有報仇,念念懷恨在心,這是瞋恚,都不能往生。所以,對于親情、冤家債主都要看得淡薄,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你要常常把淨土的殊勝,念佛的好處、功德利益,以及你所知道的往生故事,講給老人聽。講經她未必能聽得懂,未必有興趣,講往生的故事她會很歡喜。用這個來幫助她,勉勵她,這樣就好。21-90-18
問:長輩沒有經濟能力,兒孫代他修福,發心隨喜供養叁寶,請問是否妄語?
答:這不是妄語,這是孝心。他要是不信叁寶,你就瞞著他,你花錢,以他的名義來修福,將功德回向給他,他也能得福,這是孝心,是好事情,沒有過失。21-90-18
問:請問我是將父母度成佛後自己再往生,還是我先往生之後再來度他們?
答:佛在經論上常常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才能得自在,自己要想怎樣做,往往事與願違,反而做不到。你認真努力依照佛陀教誨去修行,常將你的功德回向給父母,就是一個孝順的兒女。自己確實要具足深信切願,發願往生。至于你先走,還是你的父母先走,這是業力在主宰,自己做不了主,這個很難說的。最好能夠勸父母也念佛,就是大孝。21-90-23
問:父母七十多歲了,不信佛,勸他們反而被罵,請問我該怎麼做?
答:父母年歲大了,你一定要表現得比平常還要好,他就會覺得奇怪,你現在變得這麼孝順,跟過去不一樣。你說這是佛教我這麼做的,這樣才能感動他,讓他對佛法有好感,然後慢慢再勸他念佛。如果你所做的,他都不歡喜,你勸他念佛就非常困難。爲了孝順父母,你可以不必到佛堂,在家裏念佛就好。如果出聲念佛,他不歡喜,你就默念,一切要順從父母。21-90-24
問:請問家中是否不應供奉曆代祖先?聽說這樣會牽製亡者的神識,令他們不忍離去?
答:這個說法似乎有一點道理,但是儒跟佛都非常重視孝道,在家裏將祖先牌位供在佛像的旁邊是正確的。如果他真的不忍心離去,牌位供在佛像旁邊,每天誦經拜佛回向往生,這就沒問題。如果只供祖先牌位,不供佛像,可能會産生你的疑問。而且我們這麼做也給社會大衆做一個好榜樣,念念不忘祖先,這是提倡孝道。21-90-32
問:經常聽到師父提到,如果有福報建祠堂,請問祠堂是何種模式建築?在祠堂應講什麼經典?
答:佛法是師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人不知道孝順父母,就不會懂得尊師重道,這是一定之理。多年前,有些法師到國外弘法,也有移民到國外,我曾經勸他們,到國外不要蓋寺廟,要蓋祠堂,提倡孝道。大家都懂得孝道,懂得孝養父母,然後再建佛寺,佛法才有根。我講過不少次,他們到國外還是建寺廟,沒有建祠堂。這是衆生的福報,衆生沒有福,佛法是教學,教學就無法紮根。
至于祠堂是何種樣式,如何建法?可以到大陸參觀,大陸雖然祠堂多半被破壞,可是還有一些保留的。最近我看到同修們帶來的錄相帶,看到九華山附近還有不少祠堂存在,現在開放爲觀光旅遊。過去祠堂是如何建立的,你們可以去看看,這是常識。看看中國從前的文化、典章製度、人民的生活,我們從裏面吸取經驗,吸取教訓。
祠堂應該講什麼經典?應當講倫理、講孝道。儒家講的五倫、五常、八德,佛經也講到這些,都可以在祠堂講解、教學。我們把祠堂做爲多元文化的弘揚中心,族群團結的中心。中國民族能夠綿延五千多年,沒有在世間消失,祠堂發揮了很大的作用。21-90-38
問:孩子婚嫁,父母不同意,請問雙方應如何處理?孩子是否完全隨順父母心意才算盡孝?
答:中國對孝最重要的是要求「順」,但孝順不是順情識,而是順本性,千萬不能錯解了。現在有些父母喜歡兒子作大官、發大財,自己好享受;兒子要是隨順父母,這就錯了。所以,順是順性德,不是隨順煩惱,不是隨順無理的要求。
中國講孝道,第一位是舜王,舜王的父母與繼母生的弟弟都不是善人,起心動念想方設法要把舜王害死。如果舜王孝順,那就只好死,死了才順父母的心,但這就是大錯,造成父母最大的過失。大舜孝順是順性德,他知道父母有錯誤的觀念,所以他用高度智慧、善巧方便,讓父母與弟弟覺悟,改過自新,這才是大孝。
今天兒女要結婚,要提醒他們結婚的目的何在?如果是爲了兩個人相愛,這個婚姻是非常脆弱的,因爲到哪一天不愛就完了,他的婚姻壽命就死亡了。今天社會離婚率這麼高,就是結婚的目的錯了。結婚的目的是要有共同的願望、共同的生活目標,如此才能維持長久。所謂是志同道合,雙方的興趣、志願相同,婚姻就能維持長久。
這是在現實狀況之下,還談不上道義,只有真正受過古聖先賢教誨的人,才懂得道義。婚姻是道義的結合,神聖都贊歎,但是現在沒有人教導,何人懂得道義?「道義」二字,一般人能念得出來,但不懂意思。《叁字經》雲:「人不學,不知義。」一定要學古聖先賢的教誨,它是真實的智慧,累積千萬年的經驗,是人生一條康莊大道。可惜現在人不肯學,我們現在明白了,就要認真努力修學。
盡孝道,在這個世間非常困難。所以,你希望小孩婚姻美滿,就必須提醒他,不能純粹爲感情,要爲前途、爲事業,真正找到志同道合,能互相幫助的人,這樣的結合比較好。21-90-67
問:請問如何在孝親的情況下,又不會放太多的感情?
答:愛是真心本性裏面的良德良能,是性德,但是愛不能有自私,摻雜著自私,愛就變質了。你熱愛你的母親,同時也熱愛一切衆生,愛一切衆生像愛母親一樣,你就明心見性了,因爲真心是平等的。若愛母親與愛其他的人有差等,就是佛講的「愛緣慈悲」。
佛說慈悲有四種。凡夫是「愛緣慈悲」,你愛他,對他就慈悲;你不愛他,對他就不慈悲,這是凡夫。修行人要把這個境界往上提升到「衆生緣慈悲」,我愛一切衆生,都像愛母親一樣,如此心量就拓開了,果報就不同,這就是古德講的「量大福大」。你的心量大,福報就大,你能愛衆生,衆生自然就愛你,「愛人者,人恒愛之」,你…
《淨空法師答疑解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