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欽老和尚雲水記▪P2

  ..續本文上一頁只堪懷古幽思,已無從查證。而不爲傳說佳話所變者,唯是寺內宏偉之建築,寺內有禅堂、念佛堂、法堂、祖堂、客堂,寬敞軒偉,計有六大幢房,大殿可容千人,寺裏常住六百多人,俨然一叢林古刹。

  師未上承天寺出家之前,自以爲福淺德薄,出家之後未成道之前,若廣受十方供養,恐償還無期,道業難成。因此,當師決志出家後,亦隨即在家裏學著減衣縮食少眠,爲進入空門鋪路。及至能夠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不依床鋪止息,方肯祝發爲僧。出家後專志苦修,食人所不食,爲人所不爲。承天禅寺以“佛喜轉瑞,廣傳道法”八字傳承法脈,當時承天禅寺住持爲“轉”字輩的轉塵上人,而師則拜在苦行僧瑞舫法師座下,由此亦可知師心志所在。

  瑞舫法師苦行過苛,不幸英年早逝;師雖拜在瑞公座下,而實際教化廣師的任務,完全落在轉塵上人肩上。轉公知師根基深,將來必爲法門龍象,因此,鞭策甚緊,時時耳提面命。某日,大家出坡工作;近午,收工返寺時,正聞午齋雲板價響;由于叢林人多,供衆不易,平日省吃儉用,湯湯水水,沒有滋養,加上出坡賣力,衆人都餓得發暈,顧不得把工具收拾好,紛紛擠往齋堂。師本亦想趕往齋堂,可是爲轉塵上人叫住,命其將所有工具歸位;當時,師也餓得四肢發軟,兩眼無力,一邊收拾,心心裏邊一直不是滋味,心想:幹這麼粗的活,吃這麼差的飯菜,又受此奚落,何苦來哉!嗔心一起,不管它叁七二十一,和尚不幹了,信步朝山門外走去。沒有多遠,又自忖道:我不是決志苦修,專爲了生死而出離嗎?今獨爲一點苦差事鬧意氣,豈不有違初願嗎?經自己下一轉語,忽覺志氣昂然,一時倦怠、饑餓、不滿,全部抛卻九霄雲外。遂至轉塵上人跟前覆命,轉公允其隨衆入齋堂,並叮咛一句:“吃人不吃,做人不做,以後你就知!”自此以後,師更刻苦自勵,不敢興退卻之念。

  師由于自小不曾受過教育,大字認不得幾個,既不能講經,又不善敲打唱念,經常爲人所不恥,自己也覺苦惱。心想:雖然少吃少睡少穿,可是仍然無法上報常住下化衆生。于是,決意植福報恩,每天爲大衆盛飯,等大家吃飽,然後將掉落于桌上地下的飯粒收拾起來,也不重新洗過、蒸過,就吃將起來。若有遠來大德高僧,則爲倒茶水、送洗臉水、遞毛巾、拖鞋、放洗澡水,或搬磚運瓦、砍柴、煮飯、灑掃、洗刷 ......,舉凡一切粗活賤役,極力承擔,從無怨言。

  五、常坐不臥,念佛得證

  師執賤役修福十余載,後被委派爲香燈,每天早起晚睡,負責清理大殿,以香、花、燈、燭供佛,並打板醒衆共修等工作。某次,師睡過頭,慢了五分鍾敲板,心想:六百人同修,每人錯過五分,一共怠慢了叁千分,此因果如何承擔得起?遂于大殿門口跪著,一一與大衆師忏悔。師責任心重,罪己甚嚴,自此以後,每天于佛前打坐,不敢怠慢。由于警戒心重,一夜驚醒五六次,就在驚警戒慎之中,醒醒睡睡之間,師自然而然打下“不倒單”的基礎。

  一九叁叁年,民國二十二年,師已進入中年,卻仍未曾受具足戒;師自弱冠出家至今已二十二年矣!其所以遲遲不肯受比丘戒,承擔如來家業者,實恐上欺佛祖,下瞞衆生,外負師友親恩,內負己靈。及至,于鼓山寺精進佛七中,得證念佛叁昧,方許頂戴如來,前往興化龍山寺受具足戒,得自在雲遊身。

  一般人只知道是參臨濟禅開悟,不知師實是于念佛先得力而後參禅。師于鼓山寺佛七中所見,只能從一外國參訪者與師的對話中,得知一二。師謙謹樸素地答覆這位遠地參訪的異國同道說:“當時,在念念念佛聲中,忽然之間,身心皆寂,如入他鄉異國,睜眼所見,鳥語、花香、風吹草動,一切語默動靜,無非在念佛、念法、念僧。此種景況綿延叁個月未曾中斷。”

  佛說阿彌陀經有雲:“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又言:“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由是經典所宣,與師所見對照,佛陀慈悲,師父慈悲,雖然是輕描淡寫,可是于我輩凡夫確是如雷貫耳,轟隆價響,誰也無法裝聾作啞,佛陀所言,師父所證,句句實言,于念佛大法能不深信乎!

  師經此證驗後,決志潛修,爲得自在之身,遂于轉塵上人應允與叮咛下,前往興化受戒。師受戒歸來後,即積極准備入山苦修,轉塵上人知其功夫紮實,龍象初具,遂允其上山獨修。上山時,師只攜帶四套簡單換洗衣物,五百錢米(約十多斤米),即滿懷希望邁向承天寺後山——清源山,准備作一番活埋。

  六、清源潛修,誤入虎穴

  清源山,在府城北面,是一座茅草叢生的野山,罕無人煙,山如積木,一山附在一山上,呈梯田狀,漸往山後爬升,一山比一山高。後山高多樹,有鄉民賴砍柴爲生,漸成村落,山有小路,可通往府城,村民常由後山朝清源山方向入泉州城賣柴火。相傳,大陸古城皆以子午線爲准,府城座落方位,都以正北朝正南,以示正心,提示府尹辦事亦當如府城居位,一絲不偏,公正不阿,泉州城即是依此道理建立的古城。

  師破曉出門,想于清源山尋一隱蔽清幽山洞安身,及至清源山,只見一山山相疊,前山莽草遍野,漫無人煙;後山叢林密布,隱見屋宇炊爨。師曾風聞草莽之山多虎,有木之山多人,蓋有木之山,必有飛禽所在,糞便滿地,虎怕沾身皮爛,故常避居莽山。師想:“我居山修行,當避人煙如虎避糞;虎爲紋身藏草莽,我爲悟道鎖深山。”于是,顧不得人虎相遇怎麼招呼,一意只爲修行覓個立命安身所在。

  以師當時腳力,從破曉出發,竟至過午方至山腳下;因山壁陡峭,山路難行,只好卸下羅漢鞋,四肢攀附山壁,一步步匍匐而上;向上爬行未遠,忽見一狀似平臺小山,貼緊在另一山上,似甚隱密;及至,見一小山洞,洞寬五六尺,有兩個出口,一邊高一人許,一邊只容半蹲始可進出,洞中有一平臺,余則蕩然。

  師初上山,身心具疲,乃放下行囊,于石臺上安坐。由于遠離城市喧嘩,一時身心輕安得未曾有。師于洞中稍事安頓,兩叁天清靜無擾,自得其樂。

  一天,師與往常一樣在洞中坐禅,忽聞一股強烈腥膻,隨風飄入,心裏正覺奇怪,隱約之中,似有一龐然大物入洞來,隨即睜眼瞧瞧,沒想到竟是一只猛虎,心中大驚,脫口叫出“阿彌陀佛”。這只猛虎,萬萬也沒料到,此乃森林之王蟄居之所,居然有此“師”吼,心裏沒有准備,猛然之間經此獅吼,竟也落荒奔逃。猛虎于驚魂甫定後,重整旗鼓,挺胸邁步,一步步逼向洞中,並不時悶吼,怒目投向法師。

  七、猛虎皈依,人猿送食

  師見猛虎奔出後,稍一收心,自想:“若是我過去欠它一命,此世還它一命,自是因果相酬。”又想:“若不是,豈不因因果果應應報報永無了期嗎?”法師心意未定,猛虎已入洞來。師言:“阿彌陀佛,老虎莫嗔!冤冤相報,終無了期;你是在地的,我是出外人,你這個地方讓與我修行,以後我成就,必當度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猛虎見師念念有詞,不知是懂還是不懂,停在那兒沒有進一步的行勤;法師只顧一心念佛,靜待奇迹出現。沒料到猛虎竟然颔肯稱臣,點了點頭,溫順地向洞外走去,伏在洞口站起衛兵當起護法來了。師見此狀,心想:必是龍天護法庇佑,諸佛菩薩加被,否則難逃虎口。自此,信心大增,志意更爲堅定,遂默默許願,此生若不悟道,願終身埋首洞內,永不出頭。

  師自降伏猛虎後,與虎朝夕相處,了無畏懼,虎亦順若家畜,乖巧而略通人語,後竟率虎妻虎子回來,于師前戲耍,大獻虎舞;又向師頻頻點頭,似有所求,師遂爲其授叁皈,開示法要。

  師雖處人間仙境,了無牽挂,可是,地處荒山,又多草莽,無野菜充饑,師所攜道糧滴粒不存,而師定境日深,耽樂禅悅不喜遠走。每逢饑暢辘辘,師總低下頭來,看看肚皮,拍它兩下,然後勸慰它說:“咱們商量一下,請你稍微忍耐一陣子,我們再坐一會兒,你不必著急,等我修好,再給你吃好的、穿好的!”就這樣,師又悠遊自在進入定中,忘卻物我,不知今夕是何年何月呀!

  “呱噜!呱噜!”師雖心樂禅悅,可是卻苦于身軀不聽使喚,越叫越大聲,尤其是夜深人靜時,聲如雷鳴,再怎麼勸,它也不依你了。就像小孩子吵著要吃糖,一次哄他,兩次哄他,或許還能安撫得來,但是,太多次法不靈了,不是大吵大鬧,就是大哭大叫,不給點吃的,絕對是得不到安甯的。師于百般無奈下,先試著泡茶,把整個五髒廟灌得滿滿地,可是出定一看,全身由頭到腳皮膚都呈黃褐色。改喝白開水,則全身變得浮腫。一氣之下,橫心不吃不動,只管深入定中,看它如何!漸漸地,只剩一層皮包骨,接著,連呼吸都覺得困難,最後,終于一動都不能動。至此,師始覺大事不妙。于是,運用精神力量推動身體,經過一陣觀想,先是手掌稍有知覺,漸而能動;接著腳趾也漸漸由知覺而後能移動,身體各部門隨著恢複知覺。然而,全身依舊無力,起初勉強可以在地上爬行,依靠洞壁移步,然後繞著坐椅緩步經行,休息一陣子,然後拖著疲憊之身出外覓食。師常常因爲極力參究,久未進食,等到無法再拖下去,卻爲覓食走著出去,爬著回來。

  一日,正餓得發慌,見遠處有一群猴子戲耍,只見它們吃著一粒粒樹子,津津有味,不覺垂涎叁尺,肚子更餓得受不了。師一邊看看猴子,收回眼光,又看看自己,不覺莞爾,師想:當下的我,這付德性,與樹上的猴子,又有什麼差別呢?它能吃,爲什麼我不能吃呢?隨手由地下撿拾樹子吃將起來。猴群見有人加入它們…

《廣欽老和尚雲水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廣欽老和尚事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