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入門 叁十四·印度佛法的叁個時期

  叁十四·印度佛法的叁個時期

  

  佛滅度後,印度的佛法,可以爲叁期來觀察,每一期爲時約五百年,過此一千五百年後,佛教在印度也就衰微了。

  第一期 小行大隱時期

  釋尊一生,說法四十五年,除阿含時代,純說小乘經教外,其余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時代,皆說大乘經教。

  佛滅後,除上座與大衆二部,在窟內窟外,各結集小乘叁藏外,文殊、彌勒等菩薩,與阿難尊者,在鐵圍山中,亦結集大乘叁藏。又窟外大衆部,所結集的經、律、論、雜、咒,五種法藏中,屬于大乘類者亦不少,並非純乎小乘。

  大乘教法,雖經鐵圍山和窟外的結集,然而在佛滅後五百年間,全印度所弘揚的佛法,多屬小乘,在這時期,雖然也有大乘佛法,夾雜其間,然而由于小乘教法盛行的緣故,大乘教法,就隱沒不彰,所以在這最初五百年中,可以名爲小乘盛行、大乘隱沒的時代,同時這五百年,也是所謂正法時期。

  第二期 大主小從時期

  初期五百年過去了,直至第六百年時,馬鳴菩薩出興于世,造了大乘起信論、大莊嚴經論等,極力提倡大乘佛法,由是大乘教義,始重光于世。到了七百年頃,龍樹、提婆,應運而生,爲欲對破小乘一切有部等法執,乃廣造諸論,以明大乘諸法緣起,畢竟空義。到了九百年頃,學者因受了龍樹學說的影響,多數執空,陷于斷滅見,由是無著、世親,根據瑜伽唯識學理,發揮大乘妙有之理,說種子能生一切,因果不空。經過這兩番陳義之後,大乘佛法,乃風行全印,使小乘成爲附庸。所以佛滅六百年至一千年(第二期五百年)中,可以名爲大乘爲主、小乘爲從的時代。

  第叁期 密主顯從時代

  第二期五百年過去後,約在佛滅千二百年間,大乘空宗的清辯論師,根據畢竟空義,破斥有宗,大乘有宗的護法論師,根據如幻有義,破斥空宗,其徒宗之,遂成空有之诤,使大乘思想分裂爲空有二系,同時小乘則趨于衰微的狀態。

  此時有龍智菩薩,弘揚密咒,把密咒來融攝印度風習,因之密咒乃漸發達,此時大小乘佛法,皆依附密咒而流行。直至佛滅千叁百年間,因內有婆羅門教的複興,及後來外有回教的侵入,遂使佛法漸趨沒落,在印度本土幾乎絕迹。所以在這第叁期五百年來,可以名爲密咒爲主、顯教爲從的時代。佛滅後印度佛法叁時期簡表:

  

  【注】

   ⒈正法時期——佛雖滅度,法儀未改,有教,有行,有證果者,是名正法時期。釋尊法運期限,各經所載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

  ⒉馬鳴菩薩——中天竺人,初爲外道,善辯論,後爲脅尊者所折服,遂皈正道,大宏佛法,破伏外道,重光大乘宗旨。

  ⒊大乘起信論——有二譯本,一爲梁真谛譯,一卷。二爲唐實叉難陀譯,二卷。以梁本流通最廣。

  ⒋大莊嚴經——十五卷,姚秦羅什譯,內集種種之因緣譬喻,以勸誡人。

  ⒌龍樹——亦譯爲龍猛,出世于南天竺,學問淵博,其學偏于法性空方面,與有部的思想對立。

  ⒍提婆——南天竺人,爲龍樹弟子。造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以解釋般若系的經,發揚諸法畢竟空的思想。

  ⒎無著——健陀羅國(在克什米爾之西)人,先從彌沙塞部出家,後信大乘,夜升兜率天內院,于彌勒菩薩處,受瑜伽、莊嚴等論,晝則下天,爲衆說法,爲法相宗之祖。承彌勒菩薩的瑜伽法門,誦出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理論、辨中邊論等,並造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阿毗達磨論等,廣說法相唯識妙理。

  ⒏世親——梵名婆薮豆,或譯天親,爲無著之弟,造俱舍論、唯識二十論、叁十論、佛性論、十地經論、涅槃論等。大小乘論各五百部,被號爲千部論主,以宣揚大乘有宗教義。

  ⒐瑜伽——即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彌勒菩薩說,無著記錄,唐玄奘譯。是唯識學的根本論,說妙有而不說性空,其中闡明瑜伽師所行的十七地,故名瑜伽師地論。

  ⒑唯識——謂世間諸法,惟心識所現,因一切法皆不離心識,故名唯識。法相宗即是唯識學,將阿賴耶識中,能生一切的功能,名爲種子,猶如草木的種子能開花結果。

  ⒒清辯論師——承龍樹中觀的宗旨,作大乘掌珍論,以破護法論師的有宗,而立空宗。

  ⒓護法論師——南印度人,極弘瑜伽唯識之旨,與清辯論師爭論空有之義,年叁十二寂滅,傳法于戒賢論師。

  ⒔龍智菩薩——是龍樹菩薩的弟子,金剛智之師,密宗第四祖,壽逾七百,面貌若叁十歲人,玄奘法師曾遇之于印度,龍智菩薩勸奘師學密乘,奘師以非素願辭。

  ⒕秘密的神咒——即陀羅尼。密教以持密咒爲主,顯教重顯揚教義。

  ⒖小乘——以了生死、離貪愛證涅槃,得阿羅漢果,超脫世間爲宗要。因以自求解脫生死,不發大心度世,故稱小乘。乘喻如車乘,是運載義,即由聽聞佛法,喻由佛法的車乘,可運載至涅槃之岸,此唯自度而已。

  ⒗大乘——大乘佛法宗要:在先有超脫世間的大覺悟,而後以護念衆生的大慈悲,施其適應世間度生的大方便。故大乘佛法重在自利利他的精神。大乘可喻如大火車,能利度衆多的人,運載至涅槃之岸。大乘菩薩以菩提心爲因,大慈悲爲本,方便爲究竟,而作隨順世間,利樂衆生,盡于未來方便無盡,不爲自利,全在利他,是爲究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