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安甯太子——兩世被判死刑,蒙佛救度證聖
當佛陀在舍衛城的時侯,舍衛城是由勝光國王掌管,而鹿野苑則是由梵施國王所執政。那時,兩國因一些矛盾交戰,傷亡都十分慘重,雙方關系也是越來越壞。
有一次,梵施國王率領四大軍隊進攻舍衛城,在康丹河邊紮營。勝光國王知道後,隨即率領兵隊前往應戰。雙方勢力相當,難分勝負,一直僵持不下。
這時候,梵施國王的妻子生下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孩,王宮上下鼓樂齊鳴,慶賀女孩的誕生。勝光國王知道後,心想:「和梵施國王交戰這麼久,耗損國力,不如我向她女兒求婚,和平解決兩國關系。」于是就派使者到梵施國王那裏去求婚。
梵施國王知道勝光國王的心意後,非常高興,心想:「兩國開戰至今,雙方皆損失慘重,現在藉聯婚求和,正合我意啊!」便告訴來使,願與勝光國王和親。從此,兩國結盟,成爲好朋友。
由于女兒的出生,平息一場戰爭,讓全國上下得以安甯,因此,梵施國王將女兒命名爲「安甯女」。不久之後,王妃又生下一個長相莊嚴的男孩,他們爲他取名爲「安甯」。很快的姐弟倆長大了,二人關系好得很,親密到連一刻也不願分開。
不久,安甯女的年齡已適合婚嫁,于是雙方選好日子,勝光國王親自到鹿野苑迎娶安甯女,依當地的習俗舉行隆重的婚禮。
安甯弟弟找不到姐姐,就問父母:「姐姐哪兒去了?」
梵施國王說:「她到勝光國王那裏了。」
安甯就鬧著要跟姐姐在一起,梵施國王告訴他:「你姐姐已經成家了,你去幹什麼?你是太子,以後要繼承王位,料理國政,你是不能去的。」但他還是天天吵著要到姐姐那兒。
後來,勝光國王告訴梵施國王:「讓安甯來吧!我會像對待自己兄弟一般地對待他的。」梵施國王只好送他到舍衛城與姐姐團聚。
勝光國王教他騎馬、射箭等世間的五明,他全部精通無礙。然而,安甯慢慢地變得驕縱而目中無人,個性也變壞了,在很短的時間內竟做了一百多件犯法的行爲。安甯女和勝光國王再叁勸導,都收不到任何效果;萬般無奈之下,他們只好派人告訴梵施國王有關安甯的種種行爲。
梵施國王聽了也很是擔心,叁番五次地叫安甯回宮,並告訴他:「你身爲王子,未來要繼承王位,作人民的表率,不要再胡作非爲。」
但安甯既不願回宮,也不聽從父王的教誨,仍舊一意孤行。最後,梵施國王與他脫離父子關系,勝光國王把他趕出王宮,安甯只得在市井裏混日子。
有一天,他想要進宮看姐姐,但是守城衛士不讓他進宮,安甯不禁瞋恨心大起。擡頭一看,竟又看到姐姐和國王在涼臺上彈奏琵琶,有說有笑的;安甯在憤怒、嫉妒交集之下頓起殺心,拿起弓箭便朝國王射了一箭,但只射中了國王面前的琴。
逃過一劫的勝光國王憤怒不已,心想:「這個安甯居然要殺我?真該馬上殺了他!但他畢竟是梵施國王的王子,恐怕梵施國王會不悅,若在法庭上辯論,再判處他死刑,則較妥當。」
當時,勝光國的規矩是:凡是有小辯論,就吹兩個海螺集衆,而舉行大辯論時則不但吹海螺,還要擊大鼓。于是國王就命令手下吹海螺、擊大鼓,集中舍衛城的大臣和所有官員,再把安甯帶來與國王辯論。當然,完全理不直氣不壯的安甯輸了,連同之前觸犯的一百多條法律,一並合起來被判處了死刑。于是便依著國家的規矩,讓安甯太子戴上代表已判極刑的花環,由劊子手帶去遊街。安甯太子這時才驚覺自己做錯了事,心生忏悔,獨自哀嚎:「這世界上還有誰能救我!」
世尊觀知教化安甯的機緣已經成熟,便著衣持缽到城中化緣。正在遊街的安甯,遠遠地看見世尊,生起極大的歡喜心,立即上前恭敬頂禮,祈求世尊:「慈悲的佛陀,能不能再給我一次生命?請您救救我!」
世尊便對劊子手說:「你們不要殺他,放了他吧!」
劊子手很爲難,對世尊說:「若是擅自釋放極刑罪人,我們只怕性命難保!」
世尊告訴劊子手:「沒關系,我親自去跟國王說吧!在我未見到國王以前,請你們不要殺他。」劊子手答應了。
世尊找到勝光國王說:「國王!放了那個罪犯,不要殺他。」
勝光國王很信任佛陀的慈悲與智慧,就說:「世尊!他犯了許多罪,理應處死,但如果您能攝受他,而他也願意出家,我可以釋放他。」
于是,世尊將安甯帶回經堂,爲他剃度、授戒、傳法,他精進修持,很快地滅盡叁界輪回的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這時,比丘們請問佛陀:「世尊!是什麼因緣讓安甯太子造做不法的事,幾乎被處以極刑?又何以能在臨刑前被世尊所救,還度他出家,使他證得羅漢果?請世尊爲我們演說前後的因緣。」
世尊告訴比丘們說:「不但是今生我救護他,度他出家獲證羅漢果位,而且前生我也曾經救過他,使他得到四禅五通。
很久以前,印度鹿野苑有位倉祈國王。當地有個惡人,做了很多非法的事。後來,倉祈國王判他死刑,當劊子手正准備殺他的時候,他心生恐懼,連連呼喊救命。那時,鹿野苑附近有位大仙人,具足五種神通,看他非常可憐,很想救度他,便來到惡人的面前。
惡人看見大仙人就恭敬頂禮,請仙人救他。仙人請劊子手釋放惡人,但劊子手說:『放了死刑犯是會被砍頭的!我們可沒有兩個頭,怎麼能將他放了呢?』
仙人就對劊子手說:『由我去跟倉祈國王說吧!在我未找到倉祈國王以前,請你們暫時不要殺他。』劊子手答應了。
仙人找到國王,幫惡人求情,國王說:『如果不殺他,您得帶他出家。』于是,仙人帶惡人到森林中,傳授他教言,他依教修行,最終得到四禅五通。
比丘們,當時的仙人就是現在的我,那位惡人就是安甯太子,倉祈國王就是勝光國王。以前他在臨死前,我及時援救他,並教他修得四禅五通;現在也是在他臨刑前,我救了他,使他證得阿羅漢果。」
比丘們又請問:「世尊,是什麼樣的因緣使安甯太子今世轉生在富貴王家,身相莊嚴,並能在佛前出家,獲證阿羅漢果呢?希望世尊爲我們演說前後因緣。」
世尊說:「這是他前世的願力。在賢劫人壽二萬歲迦葉佛出世的時候,有一位僧衆執事,一生爲僧衆辛勤做事。臨終時,他發願:『我一生出家,爲僧衆做事,沒有得到什麼境界,希望我將來能在釋迦佛出世的時候,讓佛歡喜,出家滅盡叁界輪回的煩惱,獲證阿羅漢果位。』
這位執事比丘就是現在的安甯王子,因爲他前世的願力,現在已經成熟,所以今生能在我的教法下出家,滅盡叁界煩惱,成爲阿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