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純陀居士的供養

  今天每個人對涅槃經文所發揮的意義,都很明確,很合理,每個人都有獨到的見解,獨到的智慧。在你們智慧泉源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源源而來,不會停止,也不會枯幹。若會利用它,一定對佛教有所貢獻,令其發揚光大。若是不會用它,那麼,你的智慧會一天比一天減少。爲什麼?因爲你的腦筋不用,它就退化的。

  令你們大家先講經的原因,是訓練你們有講經的口才,弘法的經驗。在這種場合之中,應該發揮個人智慧本源,不可裹足不前,中道自畫,要曉得這個機會是很難遇得到的,不可放棄你們的權利,現在正是學習的時期,如錯過大好機會,悔之晚矣!

  這段經文:“一者受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二者受已,入于涅槃。”這兩句很相近,所以有人提出問題:“不知是誰受是誰得?是受供養得,還是施供養得?”不錯!你們對這句經文有疑問是可以理解。要曉得這個“已”字,就包括施者和受者都得到利益。如果單在一方面得到利益,那是不合理的。換言之,不但受者得到利益,就是施者也得到利益。

  純陀的供養,佛居然受之。有人在心裏想:“佛大概是餓啦,接受他的供養。”可以這樣說,但是餓得最厲害還是純陀。爲什麼這樣說?因爲純陀是工人階級的勞動者,能把自己所吃的糧食,全部供養于佛,所謂“舍己爲人”,可想而知,他沒有糧可吃。那麼豈不挨餓嗎?不是的,他得到法食了,所謂“禅悅爲食,法喜充滿。”

  純陀雖然是勞動者,可是有信心、堅心、恒心、誠心,心中沒有一點的虛僞。也沒有任何的企圖,但願佛慈悲,把他的窮根挖出來,希望佛降點法雨,滋潤他的枯槁法身。佛悉知悉見,因之,才接受他的最後供養,這是我的看法。

  在表面上看來,純陀和佛辯論,其實不是辯論。因爲純陀的心量很小,不明白佛所說的道理,所以他才說:“是義不然”。他認爲佛所說的道理不對。爲什麼?因爲先受施者,還有煩惱,也沒有得到一切種智,也未能令衆生具足布施。比較後受施者,煩惱已盡,不受後有,已經獲得一切種智,能令一切衆生滿足于檀波羅蜜,是不一樣的,他用這種理來解釋,佛會有詳細的說明。

  純陀居士不是故意反駁佛的意見,而是他所處的境界的緣故。所謂“初地不知二地的境界;十地不知等覺的境界。”因爲他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要研究所以然,不能囫囵吞棗,不求甚解。我們研究經典,也要有這種精神,徹底了解,不可敷衍了事,認爲差不多就可以了,這種思想要不得!

✿ 继续阅读 ▪ 世界爲甚麼會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