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鹿野苑開示
時間:2011年3月17日
法王在殷切的敦請之下,慈悲應允于今天下午四點鍾爲法友們開上一堂課。法王首先問候這次來參加創古仁波切講授的《辨識智論》課程的學員和法友們,並談到我們身處的時代雖然十分發達,但也是五濁惡世,充滿了各種煩惱和邪見。在這樣的時代裏,我們變得更繁忙,我們的心也總是散亂于日新月異的外境上,不太會向內心去尋找平靜和喜悅。因此,能夠來此聽聞創古仁波切的課程,是十分難得的。在聽聞善知識的教導之後,最重要的就是實修,而且不但要有座中的修持,也要把佛法帶到日常生活中,此二者不應該有分別。
由于有法友問及應如何服侍上師,法王認爲,最重要的是做事情要符合上師的心意,而非依照自己的想法,違背上師心意的事情就不應該去做。上師在給予教法時,會觀察因緣和求法者的狀態,就像馬爾巴和密勒日巴,以及帝洛巴大師和那洛巴的例子一樣。弟子在依止上師時,有清淨的發心、正確的行持是極爲重要的。
法王談到最近創古仁波切在講授《辨識智論》課程時,法王自己也正在閱讀大乘唯識和中觀的論典,所以藉此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得。法王指出,世親菩薩在《俱舍論》中提到心、意、識叁者是同義詞,但是大乘的唯識宗將其再細分爲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第七識煩惱識,和第八識阿賴耶識。其中的前六識和第七識都是不穩定的,只有第八意識最穩固,有能力含藏一切習氣種子,而且第八識會多生多世一直延續,當因緣具足時,這些習氣就會展現出各種的異熟果。
《攝大乘論》中談到,到了菩薩的第八地時,由于我執的種子已完全清淨,因此第八阿賴耶識就會轉依,但是《俱舍集論》則認爲要到佛地時,阿賴耶識才會轉依,成爲大圓鏡智。也有印度論師將佛地的大圓鏡智,稱爲第九識無垢識。雖然同樣是用「阿賴耶識」這個名相,但在不同的宗派中代表的意義卻是不同的,例如讓炯多傑在《甚深內義》所說的阿賴耶識,指的就是如來藏。
接著,法王談到第七意識有明覺的部分,也有煩惱的部分,當夾雜我見、我愛、我慢、無明等煩惱清淨之後,明覺的部分自然會展現出來。噶舉大手印的很多教法中都會說到「妄念體性即法身」,指的就是煩惱妄念和法身的體性是沒有差別的。就像這樣,第七意識中的明覺和煩惱兩個部分,並不是相異的兩種心,它們是一體的。而煩惱當中,最主要的「我執」去除後,就會像斬斷根源一樣,其他的煩惱自然就會消除,因此佛法中極爲強調「無我」的修持。
法王進一步舉例:同一朵藍色的花,不同的人會因爲各自不同的習性,而對這朵花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我們認爲實有的外境,其實是各自善惡習氣的展現,雖然我們會感知到外境,但是那只是我們內心的展現,外境並不真實存在,而錯誤地執著外境實存,正是我們于輪回中流轉的成因。
法王提醒,其實佛教所有宗派的見解和理論,真正的目的是在幫助我們實修、降伏自心,因此我們應該要將學習到的每一個字都用來實修,而不僅是在智識理論上去探討,應該要去反問自己:我爲什麼不相信?所以學習這部論典,就是希望藉此能夠轉向內心。要看到外在的事物都是不穩固的,彈指之間就可能有變化,所以不去追逐外境,轉而向內去尋求真正的快樂,這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法王講述了佛陀回應一個粗言惡語之人,請他將惡語收回的故事,來說明凡夫心識和聖者本智的差別,由于我們沒有安住在萬法的實相中,所以總是被短暫、迷惑、顛倒的現象所欺騙。法王鼓勵大家,在聽聞仁波切殊勝的教導後,要安住在自心的本質中,不爲外相所欺,也透過學習八識,了解因果不虛的道理,將所有的學習都應用在實修上,證得遍知的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