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確戒仁波切開示
開示:確戒仁波切
翻譯:堪布羅卓丹傑
記錄:吉美南傑
日期:2005年2月23日
前言
首先,今天是藏曆十五日,是一個吉祥的日子。同時在噶舉傳承中來說,昨天是密勒日巴大師圓寂的日子,今天則是瑪爾巴大師的圓寂日。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裏,我們臺灣噶瑪列些林高級佛學院正式開學,我相信這都是大家共同的善心功德所成。今天的開學典禮簡單樸素,很高興邀請到各位長久以來給予我們鼓勵與支持的朋友、功德主,首先我代表全體師生向大家說吉祥如意!
成立列些林目的與緣起
首先我想向諸位介紹列些林佛學院成立的目的與緣起。
我發覺臺灣是一個非常有福氣的地方,可以說是一個佛國。在這兒我們有中國一脈相傳的大乘佛教,同時也有金剛乘的教法。因此在這麼一個道場林立、佛法興盛的殊勝因緣中,列些林佛學院成立的第一個目的,就是希望弘揚佛陀正法,促進漢、藏融合。
近幾十年來,清淨具德的金剛乘上師陸續來到臺灣弘法,長久以來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翻譯人才的不足。因此我希望透過佛學院的學習,能夠培養出更多翻譯人才。相信語言的隔閡若能消除,即能大大促進漢藏佛法的融合。因此這是成立列些林的第二個目的。
第叁個目的──在臺灣有著廣大僧俗二衆弟子,對佛陀的教理,尤其是金剛乘的教法有著極大的興趣想要學習,因此成立列些林佛學院,希望提供有心人士一個接觸正法,尤其是藏傳佛教的機會。
佛教──完備教證二法
佛教的內容可分成兩大類,一個是教法,一個是證法。教法即是指佛陀開示的經典,如十二契經。證法是什麼呢?指得是實證的法門,也就是四谛當中滅谛與道谛所攝之法。一個地方若是教法與證法二者都能具備,我們即可說此地的佛法是興盛的。
那麼我們要如何弘揚教法與證法呢?教法的弘揚需要透過聞思的學習,聞思佛法的場所就是「佛學院」。證悟法門的弘揚要透過修持、閉關,因此這個場所被稱爲「閉關中心」。所以若要佛法興盛,就要具備佛學院與閉關中心。
列些林佛學院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恢複佛陀教法與證法的部份,而首要從教法開始,所以就先成立佛學院。但是光有佛學院的名稱還不夠,內容還要充實,學院要做如法的聞、思的學習。
佛學院的學習內容──論典
佛陀開示了叁藏十二部經,內容豐富而且深奧。然而如果說要讀完這麼多的典籍,才能進而修持,那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因爲我們無法全部讀完它,因此佛學院的重點在于學習「論典」。論典即是將佛陀經教的精髓與要義整理歸納而成。學習論典,能夠幫助我們調伏自心、改變惡習並且幫助我們出離輪回。
現今各地都有很好的佛學院,但發現一種情況是,許多佛學院花太多時間在學習各種世間的學問,因此沒辦法全心全力投入于內明佛法的學習。仔細想想,學習世間的知識可能有很多好處,但是它卻不具備一種我們最需要的力量,那是什麼呢?就是世間學問的學習不能夠幫助我們消除煩惱與脫離苦海。然而佛法卻具備了這種特殊的力量。所以如果大家要學習佛法的話,就要認真學習佛陀珍貴的典籍。
論典主要爲佛陀叁轉*輪的內容
因此,佛學院主要學習哪些論典呢?即是佛陀叁次說法的內容。佛陀第一次說法開示了四谛法門。後來,經由功德光與釋迦光論師,把四谛法門的要義結集成書,寫成《根本經論》等論典;這些是佛學院要學習的。
佛陀第二次說法開示了無相法門,開演甚深般若空性的義理,也就是廣、中、略叁種《般若經》的內容。之後印度出現了一位偉大的論師──龍樹菩薩,他依理分析,從正面講述般若經中空性的義理,撰寫《中觀根本論頌》等中觀理聚六論等多部典籍。之後月稱論師再將中論的要義攝集成《入中論》。同時,彌勒菩薩爲了闡揚佛陀第二次說法時開演的空性義理的密意部份,因此撰寫《現觀莊嚴論》,後由無著論師弘揚光大。這都是佛學院教學的內容。
佛陀最後一次說法時,開演了善分別法門,著名的有「了義二十經」。後來彌勒菩薩將此要義攝集撰寫成《寶性論》,後由無著論師注疏。這是佛學院要學的另一部論。
另外,佛學院還要學習因明的法教。若是不懂因明的學習而想要持守教法是很困難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爲因明教導以清晰的邏輯思辨來消除疑惑,進而培養佛弟子的正知正見;而佛法的傳揚,就需要正知正見,因此因明的學習在印度受到極大的重視。最早印度的陳那論師撰寫了《集量論》等多部量學(因明)典籍。後經由著名的因明論師──法稱著書解釋量學本旨的《釋量論》等七論,這幾部典籍也是佛學院要學習的。
佛學院還要學習《俱舍論》。此論將佛陀經典的內容分門別類的做了系統的整理,內容包羅萬象,包括宇宙、生命是如何形成等。傳統上,《阿毗達磨俱舍論》分爲小乘俱舍與大乘俱舍,我們佛學院主要學習的是小乘的《俱舍論》,原因是什麼呢?因爲小乘俱舍的內容符合我們世間一般的說法,而大乘俱舍主要談到不共與特殊的教法。因此佛學院主要學習符合世間的這部小乘《俱舍論》,它是由世親論師所寫的。
噶舉傳承最重視的一部論典──寶性論
同時,剛剛提到《寶性論》,這部《寶性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論典,應該要學習,爲什麼呢?因爲它可以說是銜接融通顯、密教義的一部經典,特別它也是我們噶舉傳承裏最重要的典籍。如同岡波巴大師曾說:「吾之大手印即是大乘寶性論之密意。」意思是說若人想要了知大手印最究竟的見解,唯有學習《寶性論》之外,別無他法。
中觀他空見與自空見
一般佛教分爲四個宗派,屬于小乘教的爲「有部」與「經部」,大乘教的爲「唯識宗」與「中觀宗」。其中,大乘中觀宗又分爲自續派與應成派,兩者的差別在哪裏呢?最終果位上沒有任何差別,然而在兩派對于世俗谛與勝義谛的承許稍有不同。
自續與應成兩派的理論都是源自于龍樹菩薩撰寫的《中觀根本論頌》。龍樹菩薩的弟子清辯論師開創了中觀自續派,弟子佛護論師開創了中觀應成派。
這個傳承在西藏完整的得到發揚。之後在西藏盛行的中觀教法,受到西藏大師們不同的解釋,所以在西藏中觀宗又分爲自空跟他空兩派。
在西藏盛行的他空教義,全稱爲「他空大中觀」,他空大中觀主要依據的論典就是《寶性論》,爲什麼說《寶性論》開示大中觀呢?是因爲《寶性論》在討論心的本質時,沒有強調心的空性部份,即所謂離戲論、離八邊的空性,它所闡述的重點是「心的光明」本質,而心的光明就是他空大中觀教義的精髓。
他空大中觀的見解,事實上傳承于佛陀的親口教授,爲什麼呢?佛陀在印度開示了了義的二十部經典,後來傳承到彌勒菩薩的時候,這了義的二十部經典的要義,完全總攝在這部《寶性論》當中。
對于《寶性論》談到的心性光明的見解,也就是他空大中觀的見解,在西藏後來又有不同的解釋。例如第叁世DB法王讓炯多傑與覺曩派的多波瓦大師的看法就有不同,不同處在于前者主要闡述心的明性,而後者主要闡述心的空性的部份。(自性住之佛性與隨增性佛性)
漢藏融合的樞紐──了知唯識與中觀他空見的差別
曾經我有機會多次聽聞漢傳顯宗法師的開示,雖然我不懂中文,但透過翻譯,發覺法師們的開示內容多是唯識宗的見解。這是非常特殊與重要的一點,因爲唯識宗的見解與藏傳佛教、尤其是噶舉傳承的見解有非常深的關連,爲什麼呢?因爲唯識教法再深入一步的話,將進入中觀他空派的見解。
爲什麼說唯識的教法,再進一步可以進入中觀他空見的見解呢?因爲唯識宗說萬法唯心,沒有一個真實存在本體,一切都是心的化現。然而唯識宗認爲,心是真實存在的。
而中觀他空見的見解是什麼呢?它與唯識宗的見解很相像,它也承許一切萬法的顯相都是心的遊戲變現,但它在闡述心的本質時形容:心是明空不二的。這與唯識宗的承許不同。而中觀他空見的見解在《寶性論》當中有非常清楚的解釋。因此如果我們不學習《寶性論》的話,我們是無法暸解大手印最深的見解是什麼?也無從修持大手印,最終也將無法證悟大手印。
以上談到的內容,都是大乘顯宗共同所要學習的經論次第。將來進一步到密乘,那是一個不共的修持次第,今天就不談,因爲佛學院的學習內容最主要是屬顯宗部份。
學習寶性論的重要性
所以我很希望佛學院的學生,能夠廣學經論,特別是對于《寶性論》能做深入的學習與研討,因爲大家如果能對《寶性論》有深刻暸解,那麼才有可能落實漢藏的融合。尤其《寶性論》當中的見解,與漢傳顯宗的見解是相當接近的,而且有非常深刻的關連性,所以對于一個有心促進漢藏融合的佛弟子來說,學習《寶性論》是必要的。因此我一直覺得,漢藏佛教之間,除了語言與文化上有所不同之外,在法教上、義理上本來就是融合相契的。
漢藏交流,顯密融合
所以不管是在藏地也好、漢地也好,佛法的教義與本質是沒有任何差別的。可能我們在文化上、行爲上有些不同,例如漢藏文化的差異,然而這不是重點。我主要希望,所有就讀佛學院的學生,都能培養正確的見解與開闊的心胸,認真地透過法教上的學習奠定基礎,將來才能夠廣泛的跟各派各界聯系與溝通,尤其是與我們中國佛教建立起一座橋梁,透過研討、座談的方式,促進漢藏與顯密的融和,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因此我希望學生們的動機要清淨、心量要大,一切的學習絕對不能僅僅是爲了自己的衣食飽暖而已,…
《院長確戒仁波切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