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波巴四法 ─ 1
教授:創古仁波切
中譯:堪布丹傑
各位今天前來聽法、接受灌頂,雖然很多已經是佛弟子,對佛法具備信心,並且帶有正確的動機,但是,我還是要提醒各位要發願,帶著更廣大、開闊的心胸來聽聞法教,這樣將會帶給你更多的利益。那麼我們要如何發願呢?我們要發願:「希望我能夠幫助一切如母的衆生得到最究竟的快樂,成就佛果。這即是我們今天來聽聞佛法、接受灌頂的目的。」
岡波巴大師是噶舉教法的泉源,佛陀在《叁摩地王經》中有對大師的一段授記。當時佛陀在靈鹫山開示叁摩地王的法門後,詢問大衆:「誰願意在未來弘揚此教法?」當時的月光童子,即岡波巴大師的過去生,起身答應承擔,而在座的五百位菩薩也同聲發願未來護持月光童子。接著佛陀授記:「月光童子將化身爲措伽比丘(岡波巴大師別名),投生在名爲『若嘿達』的河邊。五百位菩薩衆將化身爲大師的五百位弟子。」
所謂承擔弘揚《叁摩地王經》的意思是,岡波巴大師將弘揚此經的要義,即叁摩地(禅定)的精華,也就是大手印的禅法。經中授記岡波巴大師爲比丘措伽,措伽是醫生的意思。爲什麼稱爲醫生比丘呢?因爲大師最開始學醫而得此名。之後,岡波巴大師出家學法,將傳自阿底峽尊者的噶當派法教,與密勒日巴尊者的大手印口訣,結合爲前行與正行的修持方法,次第引領弟子進入禅定法門,依不同根器的弟子,開示顯乘大手印、密乘大手印與顯密融合大手印的禅法。
岡波巴大師學習噶當派教法的時候,一天聽聞到密勒日巴尊者的名號,生起很大的信心,並且動身前往拜見當時正在阿裏地區的尊者。尊者收其爲徒,傳授大手印口訣。之後,尊者囑咐大師前往「岡波大吉日渥」,並授記大師將來會有非常多的弟子。但是,當大師來到授記的地方時,發現那是一個非常偏僻的地方,大師心想:「這裏什麼人都沒有,不如在此建造一間關房,我就閉關十叁年好了。」當晚大師夢中出現空行母告訴他說:「比起獨自閉關十叁年,利益衆生十叁年更好。」夢醒後,大師心想:「這麼偏僻的地方,怎麼會有人來呢?」但是,如同尊者的授記所言,愈來愈多的弟子陸續前來,共有八百位大成就者與五百位菩薩的化身出現。
大師有叁位主要的弟子,稱爲「康巴叁人」。其中帕竹多傑加波大師開創出之後的噶舉
八小教派;第一世DB法王度song虔巴繼承岡倉噶舉教派,曆代的法王依此傳承開啓了噶瑪噶舉教派。
岡波巴大師在世的時候,將豐富的大手印禅修口訣,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授與弟子。對于後世的弟子,大師則說:「他們可能因爲沒有見到我,無法跟我直接學習禅修的口訣而感到遺憾。但是他們不用難過,因爲如果聽聞、讀誦我所撰寫的叁部典籍,就跟親見到我沒有任何差別。」是哪叁部呢?即廣本的《解脫莊嚴寶論》,中本《聖道寶鬘集》與略要「岡波巴四法」,這些法教完整包含了阿底峽與密勒日巴的修心和禅修口訣。
在衆多岡波巴大師的口訣教言當中,最容易聽聞領會、最簡明扼要的法門就是「岡波巴四法」。此四法是祈願文也是實修的口訣,具有極大的加持。不僅因爲岡波巴大師得到過佛陀的授記,而且此法結合了噶當派與大手印的實修口訣,而此殊勝豐富的口訣,將能裨益無量的衆生,就像密勒日巴尊者的授記:「岡波巴如果前往衛藏地區,將會攝授非常多的弟子。」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尊者曾夢到一只大鵬鳥飛往衛藏。到了當地後,有非常多的天鵝圍繞在大鵬鳥四周,並且每一只天鵝四周又圍繞著非常多的天鵝,結果整個地區都充滿了黃色的天鵝。那只大鵬鳥就是岡波巴,黃色的天鵝代表身披黃色法衣的出家衆。密勒日巴尊者解釋道:「我是一個在家瑜伽士,但未來我的徒衆們將會有無量的外具清淨出家戒,內修菩薩乘,密修金剛乘的大成就者。這樣我也算是作了一點承侍佛陀教法的事情了吧!」
總義: 四法中的前兩個法門,「願心向法」與「願法向道」源自噶當派的口訣。「願道斷惑」與「願惑顯智」則源自于馬爾巴譯師與密勒日巴尊者的大手印禅修口訣。
「願心向法」
初學者進入佛門時的修持要點與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修行才會穩固。
「願法向道」
將一般世間善法的修持轉爲成就佛果的修持。例如不僅是做一般世間身、口、意的善法或者世間的禅定,而要發願成就佛果。
「願道斷惑」
指正確實踐佛法的修持,平息煩惱障與所知障,直至生起成就的征兆。過去祖師們曾說:「如法聞法的征兆是寂靜調柔,如法實踐佛法的征兆是沒有煩惱。」
「願惑顯智」
由證悟空性、了悟自心本質,而證知煩惱惑的自性爲法界實相的本智。
修行時我們時常遇到一些問題,例如學佛的心時強時弱,無法持續,或者有時根本忘記要修持佛法等等。因此,岡波巴大師開示出這四個口訣方法,告訴我們:心貪著輪回時,就需要願心向法的口訣;想要修持卻無法用上功時,就需要願法向道的口訣;修行了卻仍舊無法平息煩惱時,就需要願道斷惑的口訣;無法認知煩惱的本質即是本智時,就需要惑能顯智的口訣。
一、願心向法
很多人已經具備很好的學佛因緣,例如具備難得的人身,學佛的因緣也具備,自己也皈依了佛門,但是這樣還不夠,重點是「實踐佛法」。因爲唯有實修才可能真正離苦得樂,因此,自己要對自己負責,要承擔起離苦得樂的責任。那麼,什麼時候要開始承擔呢?當下就要開始。
修行時,我們需要強大的精進心。爲了生起精進,我們需要具備對于佛法的虔誠與信心。如何才能生起這樣的心呢?就是觀修「轉心四思維」,這就是「四共前行」,也就是「願心向法」的觀修內容。透過這個方法,將我們對于輪回的貪著心,回轉爲向法的心。四個思維的主題是:人身難得,死亡無常,因果業報,輪回過患。這是噶舉傳承中最先修持的法門。
觀修人身難得的目的:建立自信心,對治覺得自己無法修行的沮喪與灰心。
很多人對于佛法很有興趣也相信佛法,但是會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自己應該做不到吧。」或者有的人修行一段時間之後,沒有任何進展,就開始灰心沮喪。這時對治的方法,就是觀修暇滿人身的難得,思維生命的珍貴性。
有的人年輕時做過許多錯事,造作許多惡業。然而,當你了解人身的珍貴之後,你會知道:現在也還是機會,我現在就有能力與條件開始做善的事情,開始行善利益他人。如果你願意這麼做,過去的罪業將得到清淨,同時你更在積聚廣大的福德。這個就是觀修暇滿人身難得的力量。無論你的過去如何,只要把握當下,開始實踐佛法,你都能夠做到。
觀修死亡無常的目的:認清生命變異無常的本質,懂得珍惜時光,好好修行。
雖然現在具有難得的人身,但這個人身是很脆弱的,我們知道自己不可能像烏龜一樣活上幾百歲,但是甚至我們到底能活多久,我們都說不准,無常隨時可能到來。因此,要珍惜每一個當下,努力修持。
觀修無常時,有的人會很傷心或者緊張,其實不需要如此。佛陀曾說:「無常是開始修持時的助緣,是中間修持時的提醒鞭策,是最後成果時的友伴。」無常在我們修行的任何階段,都極爲重要,無常是我們最好的朋友,是我們生命的一部份,我們要學習認識他。當你看清了無常,你會得到鼓舞而更精進修行。
思維因果業報的目的:認識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法則,知道自己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學習對自己負責,止惡行善。
思維輪回過患的目的:認識痛苦、挫折、分離等等是輪回的本質,學習接受生命中的不圓滿。認知唯有修持佛法,出離輪回,才可能得到圓滿的快樂。
以上就是「岡波巴四法」中提到的四共前行法,「願心向法」的內容。
然而在《解脫莊嚴寶論》當中,在前行法之前還提到〈成佛之因如來藏品〉,告訴我們成佛的助緣,除了具備生理的圓滿——暇滿難得的人身之外,還要有心理的圓滿——如來藏(佛性),每個衆生都具有佛性。爲什麼要將〈如來藏品〉放在第一品呢?因爲對于一個想要成佛的人來說,我們可能會問:「精進修行是否真的能夠成就?」答案是肯定的,因爲衆生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潛能。成就無分男女,也不在于學問的多寡,只要是一個具有暇滿人身,都能因爲精進修持,開發本具的佛性潛能而得到成就。
《解脫莊嚴寶論》還提到,成佛需要依靠好的老師,善知識的帶領。什麼叫做善知識呢?一般分爲兩種:「傳承老師的善知識」與「如來教示的善知識」。傳承老師指的是我們依止學習的老師。如來教示指的是佛法的經典與書籍等等。
例如現代很多佛典與開示翻譯成了各國文字出版,我們應該珍惜並且好好應用這些資源,反複閱讀、思維與修持。或許現代翻譯內容有一些小錯誤,我的想法是,除非是嚴重誤譯到成爲謗法、诋毀佛法的情況之外,一些小小的誤譯沒有太大的關系。
現代科技發達,無論上師還在不在世,我們都能透過各種傳播媒體聽到、見到上師。不像是古代,上師圓寂後,弟子就無法再見到上師或聽聞到他的說法。因此,當我們觀看聽聞上師的錄影、錄音時,不要當做在看一個節目而已,要感念佛陀、祖師與上師的恩德,以虔誠心來觀看,這是非常重要的。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