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心之果
即使是行小善,也會帶來大快樂。
——《具義表達集》
“止”禅修就好比幫“心智與情緒的電池”充電一般,而悲心則是能以正確適當的方式使用這滿載電池的“心智與情緒的科技”。我之所以說“正確適當的方式”,是因爲你很可能會誤用止禅修所發展出來的能力,僅用在增強自己心智與情緒的穩定性,以便掌握,甚至傷害他人。不過,當你獲得一些體悟後,悲心和止禅修通常是要結合在一起練習的。而當你把悲心和止禅修兩者結合時,不但會利益自己,還可以利益他人。修持道上的真正進步,就是包含能夠覺醒到自利的同時也要利他。
悲心是對等互惠的。當你發展出心智和情緒的穩定性,且能夠進一步將這個穩定性擴展爲以悲憫體諒他人,以仁慈、同理心的方式對待他人時,你的希望或所做的祈願就會較迅速,也較容易實現。爲什麼呢?因爲如果你體會到他人也都跟你一樣,希望得到快樂,而不要痛.苦,因而你慈悲地對待他人,那麼你周遭的人就會被你所吸引,你有多麼想要幫助他們,他們就有多麼想要幫助你。他們會更注意傾昕你所說的話,並且會對你生起一種信任感和尊敬。曾經跟你敵對的人會開始以一種較尊敬且關心的態度對待你,並幫助你完成艱難的工作。人際間的沖突也較易自行化解了,你會發現自己在職場上較得心應手,也開始有了新的 親密關系,不必再經曆相同的椎心之痛;你甚至有機會組織一個家庭,或者更能改善現有的家庭關系。這些都是因爲你已經透過止禅修充滿了自己的電池,且由于跟他人發展出更仁慈、更體諒,以及更具同理心的關系,因而延續了這滿載電池的電力呢!就某種意義而言,悲心的修持是以行動展現互爲緣起的真谛;你對他人愈誠懇包容,他人對你也會愈誠懇包容。
當悲心開始在你心中蘇醒時,你就愈能誠實面對自己。如果你犯了錯,你會坦承犯錯,並逐步改正。同時,你也不會常在別人身上挑毛病。如果別人真的冒犯到你,開始對你大吼大叫或粗暴地對待你時,你會發現(很可能是驚奇地發現),自己竟然沒有采取以前可能會用的方式來做回應。
幾年前我在歐洲教學時認識了一位女十,她來問我如何處理跟鄰居的沖突。她跟鄰居的房子距離很近,中間隔著各自窄小的花園。這個鄰居的小動作很多,總是喜歡找她麻煩,不是丟一些小東西到她花園裏,就是故意弄死她的花草等。她問鄰居爲什麼要這麼做,鄰居回答她:“我就是喜歡找別人麻煩。”
當這些小動作不斷發生,這位女士當然也就怒火中燒,于是也不由自主地開始以同樣的方式對鄰居進行報複。“花園戰役”愈演愈烈,兩個鄰居間的敵意也愈來愈深。這位女士顯煞感到很失敗,她問我要怎麼做才能化解這些問題,她的生活也才能恢複平靜。我勸告她,要對她的鄰居禅修悲心。
“我早就試過了,”她答道,“根本沒有用。”
我詢問了她的禅修方式之後,跟她解釋道,悲心的禅修不僅是要試著對那些惱怒我們、挫敗我們的人生起溫馨親切感或仁慈的心,事實上,我們還得分析、研究一下對方的動機,更進一步試著了解對方的感受,明白每個人都有相同的需求,就像我們自己一樣,都想獲得快樂並避免受苦。
隔年我回到歐洲時,她又來見我,這次臉上挂著燦爛的笑容。她告訴我,一切都好轉了。我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她解釋道:“兩年前,我開始照著您的指示做禅修,想了想我鄰居的感受,還有他可能的動機——他也跟我一樣,想要快樂並避免受苦啊!一陣子之後,我突然發現,我再也不怕他了,我體會到他的所作所爲其實都傷害不了我。當然他還是繼續搞破壞,但他所做的一切竟然不再讓我感到困擾。這好像是由于對他禅修悲心,我自己卻發展出自信了。我並不需要進行報複或感到義憤填膺,因爲無論他做了什麼,對我而言,似乎已不具傷害性且微不足道了。”
“一陣子之後,”她繼續說道,“他竟然開始覺得有點不好意思。當他發現,不管他做什麼,我都沒有反應時,他不僅不再找我麻煩,而且每次看到我時,還有點害羞呢,後來也慢慢地變得很有禮貌。結果,有一天他竟然來找我,爲他所做的那些惱人的事向我道歉。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似乎從我對他禅修悲心之後,不但我自己發展出了自信,他也逐漸地發展出自信了,因爲他不必再做什麼來證明自己可以有多強、多有破壞力。”
我們大部分人都無法離群索居,我們住在一個相互依賴的世界中,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就得處處依賴他人的幫勳。如果沒有這樣相互依賴的關系,你不可能飲食無缺,不可能有遮風擋雨的住處,也不可能有工作可做,甚至連到星巴克買杯咖啡都不可能!因此,倘若能夠以悲憫心和同理心來對待他人,你的生活品質就會好上加好!當你用這種方式看待你跟這個世界的關系,以及自己的生活時,你就會了解,慈心和悲心是多麼具有威力!
培養悲心的另一個大利益是,由于能夠體會他人的需求、恐懼和欲望等,你于是能發展出更大的能力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憧憬的、想要回避的,並且體會自身本性的真谛,如此便能轉而消除你可能感受的任何寂寞感或自卑感。當你開始體會到,每一個人都渴求快樂且害怕受苦,你會開始明白,你並非唯一感到恐懼的人,也不是唯一有需求的人,更不是唯一感受到渴望的人。了悟到這點之後,你對他人的恐懼就會消失;每個人都可能成爲你的朋友,也都可能跟你親如兄弟姊妹,因爲你們有著相同的恐懼、相同的憧憬,以及相同的目標。基于這樣的理解,跟他人真心誠意地交談溝通就變得容易多了。
我的一個朋友的故事,就是這種坦率溝通的最佳範例之一。他是紐約的出租車司機,某天交通高峰時段車水馬龍之際,他在不該轉彎的地方轉了個彎,因而在單行道上逆向行駛。結果被警察攔下來,不但開了罰單,還給他一張必須到法院出庭應訊的傳票。當他出庭的時候,有個排在他前面的人非常憤怒,正在對著法官、開他罰單的警察,還有身旁的律師大聲咆哮。這人粗暴無禮的行爲不僅沒有得到法庭的諒解同情,相反的,還輸了案子,結果被罰了一大筆錢。
輪到我朋友被法官質詢時,他放寬心情,面帶微笑,並對開他罰單的警察親切地說了聲早安,很有禮貌地問他今天好不好。一開始,警察先生有點驚訝,但也緊接著答道:“哦,我很好!你呢?”找朋友同樣有禮貌地問候了法官。開庭之後,法官問他:“你那天爲什麼在那裏轉彎?”我朋友還是很有禮貌地解釋說,因爲那天塞車塞得太嚴重了,他實在不得不轉那個彎。法官轉而詢問警察,我朋友說的話是否屬實。警察先生也承認那天交通狀況真的很糟,在那種情況下,我朋友所犯的錯實在是情有可原。法官于是撤銷了訴狀,讓我朋友離去。之後在法院大廳,那位警察先生上前跟我朋友說道:“你剛剛表現得很好。”
不僅對我朋友,這個法庭經驗對我而言也是個很好的範例,不僅展現了實踐單純慈悲心的利益,也展現了“己所欲,施于人”的利益,而非把對方視爲敵對的人物。無論你在生命舞臺上扮演的是什麼角色,出租車司機也好,位高權重的政治人物也好,企業組織的高級主管也好,如果你能夠把自己面對的人當作朋友,知道他們有著跟你相同的希望與恐懼,那麼你自己獲得快樂的機會也會大大增加!再者,這種方式的效果是倍增的。假設你只能夠影響一個人的態度或看法,此人也會把這個改變的成效傳遞給另一個人;假設你可以改變3個人的態度,那麼,這3個人各自也會影響另外的3個人,這樣你就改變了12個人的生命,而這樣的連鎖效應就會不斷地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