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驗並非開悟

  體驗並非開悟

  舍棄你所貪執的一切。

  ——第九世噶mb,《大手印了義海》

   雖然“湖泊經驗”被視爲“止”禅修的最高境界,但並非真正的開悟或完全證悟。它是修持道上重要的一步,卻不是終極目標。所謂的“開悟”,是完全證悟自己的佛性。佛性是輪回與涅檠的基礎,它超越一切念頭、情緒,以及感官識(根識)和意識的感受經驗,也遠離了“自與他”與“主體與客體”的二元體驗。它是浩瀚無際的,是智慧,是悲心,也是大成就。

   我父親曾經說過一則他在西藏時發生的故事。他的一個出家弟子在山洞中禅修,有一天,這個弟子捎了一個緊急口信給我父親,請父親務必到山洞中看他。我父親抵達時,這位僧人興奮地告訴他:“我已經完全證悟了,我知道我能飛了。但是,因爲您是我的老師,我還是需要得到您的許可。”

   父親知道這個僧人只是短暫地體驗到自心本性而已,于是坦白告訴他:“別傻了,你飛不起來的。”

   “不,不,”僧人興奮地答道,“假如我從山洞頂端跳下去……”

   “不可以!”父親打斷他。

   他們就這樣來回爭辯了好一會兒,最後這位僧人終于讓步了,說道:“好吧!既然您這麼說,我就不去試了。”

   這時已接近中午時分,于是僧人便供養我父親午餐。服侍我父親用完午餐之後,這位僧人便離開了山洞。但過了沒多久,我父親就聽到“砰!”的一聲,隨後,深邃的山洞底下便傳來哀嚎聲:“救救我,我的腿斷了!”

   我父親于是爬下去,到了那個僧人橫躺的地方,說道:“你不是說你已經證悟了嗎?現在你的證悟在哪兒啊?”

   “請別再提我的證悟了,”僧人哭喊道,“我快痛死了!”

   慈悲如昔地,我父親把這位僧人背到山洞中,用木板固定住他的腿,並給了他幫助傷口愈合的藏藥。然而,這肯定是這位僧人永難忘懷的一課。

   就像我父親一樣,我的諸位老師總是審慎地指出“短暫體悟”和“真正開悟”之間的不同。體悟隨時都在變化,就像天窄中雲朵的飄浮移動般,而開悟,即自心本性的穩定覺性則如天空本身,是襯托各種變動體驗生起的一個不變背景。

   想要達到開悟的境界,最重要的是讓自己的修持逐步開展,並以每天多次的短時間禅修作爲開始。從短時間禅修中逐漸增長的安定、平靜或清明等體驗,很自然而然地就會激勵你延長修持的時間。太疲倦或太散亂的時候,剔強迫自己一一定要禅修。但是,當你心中有個微弱卻堅定的聲音告訴你,現在是專注禅修的好時機時,那就千萬要把握機會做禅修。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放下任何你可能體驗到的喜樂、清明和超越念想的覺受。喜樂、清明和超越念想都是非常美好的體驗,也是你跟你的自心本性建立了甚深連接的一種明確征兆。但是,當這樣的體驗發生時,我們通常都會被誘惑而想緊抓不放,希望這些體驗能持續下去。

   你可以記住並領會欣賞這些體驗,但如果你試圖留住或重演這些體驗,最後你就會感到挫折與失望。我非常了解,因爲我自己曾經曆過這樣的誘惑和企盼,也曾因爲屈服在這樣的誘惑和企盼之下而感到灰心挫折。每一次喜樂、清明或超越念想閃現的瞬間,都是當下對自心如實的自然體驗。

   當你試圖抓住某個喜樂或清明的體驗時,這個體驗就會失去本身活躍生動且自然的特質,而變成一種概念、一種死去的體驗,無論你再怎麼努力想要留住它,還是會漸漸消退。稍後如果你試著再複製這個體驗,也許可以嘗到一點先前的滋味,但這也僅只是一種記憶,絕非那個直接的體驗本身。

   我學到的最重要一課是,獲得平靜的體驗時,要避免對這種正面的體驗産生執著。就如同任何內心的體驗一樣,喜樂、清明、超越念想等體驗也都是自然地來來去去,並非你所創造的,也不是因爲你做了什麼才讓它們發生,更不受你控製,它們僅只是自心本然的特質。老師們教我,每當這些殊勝的體驗發生時,要在這些覺受消退之前見好就收。因此,每當喜樂、清明或其他美好的體驗發生時,我就會馬上停止禅修。出乎意料之外,這些體驗竟然比我試圖抓住它們時更加持久。我也發現,下一次的禅修時間快到時,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禅修了。

   更重要的是,我發現在喜樂、清明或超越念想的體驗生起時就結束禅修,其實是學習放下執著的大好時機。緊抓或堅守著美好體驗不放,真正是禅修的一大危機,因爲我們很容易就會將這些美好的體驗誤以爲是開悟的征兆。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只是暫時現象,是對自心本性的短暫瞥見,它很容易被遮障,就像太陽被雲朵遮住一樣。一旦那短暫的清淨覺性體驗過去了,你又得處理內心所面臨的昏沈、散亂、驚擾不安等平時的狀態。事實上,比起試圖攀執喜樂、清明、超越念想的體驗,好好處理這些負面狀態,反而會讓你獲得更大的力量與更大進展。

  讓你的體驗成爲你自己的向導和靈感吧!走在這條修持的旅途上,要讓自己盡情欣賞沿途的景色。這旅途上的無限風光就是你的自心,由于你的心本來就是證悟的,因此,倘若一路上你都能把握機會隨時安住一會兒,那麼最後你將會領悟到,你想要到達的地方其實就是你當下所在之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