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階段

  第叁階段

   一個已喚醒純正悲心之力的人,就會善于以身、語、意叁門致力于他人的福祉。

  ——蔣貢·康楚·羅卓泰耶,《了義炬》

   覺醒的心,也就是菩提心的修持,看起來似乎極爲神奇,因爲當你選擇將他人視爲完全證悟的衆生時,他們通常都會以一種比原來更正向、更有信心且平靜的方式網應你。不過說真的,這過程,點也不神奇,因爲你只是以他人全然的潛能來看待他們、跟他們對話,而相對地,他們也盡自己最大的能力來回應你,如此而已。

  就如前面所說,菩提心分爲兩個面向,即絕對菩提心與相對菩提心二,絕對菩提心即是對心之本質的直接洞察,在絕對菩提心或絕對覺醒心( abs。lute awakened mind)之中。主體與客體、自與他之間毫無差別,一切有情衆生都自然而然被視爲佛性圓滿的示現。然而,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立即體會到絕對菩提心,而我當然沒有這種能力。就像大部分人一樣,我必須按部就班,以相對菩提心之道慢慢訓練。

  這個修持道之所以被稱爲“相對菩提心”( 了elative b。dhicitta)(或稱“世俗菩提心”,

  在自他相對的架構之下,欲想幫助一切有情衆生認證自身佛性的一種發心。)是有原因的。第一,它跟絕對菩提心有所關連,因爲就某種意義來說,兩者有著相同的目標,那就是對“佛性”或說覺醒心的直接體驗。舉例來說,絕對菩提心就像建築物的頂樓,而相對菩提心則可比喻爲其下的樓層。所有樓層都是建築物的一部分,但每一個較低樓層都跟頂樓具有相對的關系,想要到達頂樓的話,你就得先通過所有較低樓層。第二,當我們達到絕對菩提心的境界時,就不會對有情衆生有所區別,每一個衆生都被視爲佛性的圓滿示現。然而,在練習相對菩提心時,我們仍需要在主體與客體或自與他之間的關系框架中運作一切。到最後,根據許多大師所說,比如蔣貢康楚仁波切(Jamg。n K。ngt了uJ)曾在《了義炬》中提到,絕對菩提心的生起必須依賴相對菩提心的培養。

  相對菩提心的開展涵蓋兩個層面: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Applicati。n b。dhicitta)②(透過認證有情衆生的佛性,以實際行動幫助衆生從各種痛苦及苦因之中解脫。)。“願”菩提心意味著培養幫助一切有情衆生的衷心渴望,直到他們能夠認出自身的佛性爲止。我們要先想:“我祈願自己完全證悟,以便能夠幫助一切有情衆生達到相同的境界。”“願菩提心”主要專注在修持的“果”或結果上。就這個意義而言,“願菩提心”強調的是設立目標帶領衆生到達某個特定目的地,例如倫敦、巴黎或華盛頓特區等,當然,就“願”菩提心而言,這個“目的地”指的就是心的全然覺醒,也就是絕對菩提心。

   至于“行”菩提心,佛經裏通常將之比喻爲實際跨出腳步,以便抵達預期的目的地,也就是專注在達成“願”菩提心目標的方法上。透過各種方法,幫助一切有情衆生透過認出自己的佛性,因而遠離各種痛苦和苦因,進而得到解脫。

   就如前面所提到的,在修持相對菩提心時,我們其實都還困在某種程度的二元觀中看待其他有情衆生,認爲他們相對于我們而存在。但是,當我們的發心並非只爲了自己,也爲了讓一切有情衆生達到完全認出{佛性的境界時,奇妙的事就發生了:這個“自”與“他”的二元觀會逐漸消融,而且,爲了幫助他人而發展出來的智慧和力量,同時也幫助了我們自己。

   就面對人生的態度而言,培養相對菩提心確實是待人處事的一大升華,不過,這還得下一番工夫才行。我們很容易就會譴責那些與我們觀點不同的人,不是嗎?大部分人都這樣,就像輕率且不假思索地就把蚊子、蟑螂或蒼蠅打死一樣。

   開展相對菩提心的重點就在于,認出那股想要打扁一條蟲的欲望,以及亟欲譴責與我們意見不合的人的強烈沖動。因爲這兩者基本上是一樣的,是一種根植于腦部的爬蟲類層中,“對抗或逃避”的生物本能反應,或者,直截了當地說,就是我們的鳄魚本性。

   因此,開展相對菩提心的第一步,就是要決定:“我甯可是條鳄魚?還是一個人?”,當鳄魚的話,確實有很多好處,.因爲鳄魚非常善于打敗敵人而贏得生存機會,但它們卻無法愛別人或體驗被愛的感受。它們既沒有朋友,也永遠無法享受養育孩子的喜悅;它們不太欣賞音樂或藝術,也無法開懷大笑,而且它們之中有很多到最後還會淪爲穿在別人腳上的皮鞋。

   假如這本書你已經讀到這裏了,那麼你應該不會是條鳄魚。,不過,你應該認識一些行爲像鳄魚的人。開展相對菩提心的第一步就是,放下你對“鳄魚人”的厭惡,並培養對他們的悲心,因爲他們並不知道自己錯過了多少關于生命的豐富與美麗。一旦你可以這樣做,那麼要將相對菩提心擴展到一切有情衆生身上就容易多了,包括真的鳄魚,還有其他讓你感到討厭、害怕或惡心的生物。只要想一想這些生物錯過了什麼,你大概就會自動對它們敞開心胸了。

   事實上.“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像硬幣的兩面,少了其中一面,另一面就無法存在。¨願”菩提心就是培養一種永無止境、隨時准備幫助所有衆生的心態,幫助他們獲得全然的喜樂與自由,完全遠離痛苦與傷痛。無論你是否真的能夠度脫他們都沒關系,重要的是你的發心。“行”菩提心則牽涉到實現發心所需要的行動,修持“行¨菩提心可以增“願”菩提心,而修持“願”菩提心也可以增強“行¨菩提心。

   修持“行”菩提心的方法有很多,比方說,盡全力做到不偷盜、不說謊、不搬弄是非、不蓄意以言語或行爲引起他人的痛苦,盡力對他人行布施、調解紛爭、言語溫柔有禮而非行爲失控,以及隨喜他人的快樂與成就,而非讓嫉妒或羨慕淹沒自己等,這些行動都是將禅修體驗延伸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每個層面的方法。

  再也沒有比想要引領衆生達到認出自心本性的圓滿解脫與全然幸福快樂還要偉大的發心和勇氣了,最後到底有沒有成就這個目標並不重要,僅只是這個發心就具備強大的力量了。在實現這個發心的過程中,這股強大的力量就會讓你的心變得更堅強,你的煩惱會消失,你會變得更善于利用各種善巧方便去幫助其他衆生,而在如此實踐的同時,你也創造了自身福社的因緣條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