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找到平衡點
無攀執地安住。
——葛桑巴大師(Gotsangpa),《光明寶燈》
現在,讓我們暫時把科學和理論放在一邊,開始來討論實修方法,也就是佛教術語所說的“道”。而在討論實際修持之前,我想先說一個很久以前聽到的故事。
有一個從小就是浪裏白條的遊泳健將,到了年屆古稀之際,又開始尋找新的挑戰,就像他年輕時挑戰遊泳技術一樣。他決定要出家,他想,就像以前能夠掌握大海的浪濤一樣,他應該也能夠掌握自己內心的波濤。
他找到了一個他很敬重的老師,受了戒,開始修持老師傳授的法門。但跟大多數人一樣,禅修對他而言也並不容易,因此他去請教老師。
老師請他坐下來禅修,好觀察他的修持方式。一會兒之後,老師發現他用力過度了,因此告訴他要放松。但他發現,連這樣簡單的指示他都難以領會。當他試圖放松的時候,心就隨處遊蕩,身體也因此而松垮傾斜。然而當他試著集中注意力時,心和身體又太過緊繃。最後老師問他:“你很會遊泳,是嗎
”
“當然了,”他答道,“還沒誰遊得過我呢!”
“遊泳時你會把肌肉完全緊繃
”他的老師問道,“還是完全放松
”
“都不是,”老遊泳健將答道,“遊泳時必須在緊繃和放松之間找出平衡點。”
“很好!”老師繼續說道,“那現在我問你,當你遊泳時,如果肌肉太過緊繃,是你自己造成了四肢緊繃,還是別人逼迫你的
”
他想了好一會禮才回答:“是我自己把肌肉緊繃起來的。”
老師等了一會兒,好讓他有時間想一想自己的答案,然後才解釋道:“禅修時,如果發現自己的心變得太過緊繃,其實是你自己製造了這個緊張感,但如果釋放了所有的壓力,你的心又會變得太過松散而導致昏沈。”
“禅修的時候,你也要像這樣找出內心的平衡點,如果沒有找到那個平衡點,那麼你永遠不可能了悟自性的圓滿平衡。一旦找出之後,你就能夠自在悠遊于生命的每一個面向,如同你以前自在悠遊于水中一般。”
簡單地說,最有效的禅修方法就是盡最大的努力,但不要過于期待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