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製約因素

  製約因素

  

  痛苦隨惡念而來,猶如牛車車輪尾隨拉車的牛一般。

  ——《法句經》

  生物學和神經科學說明了當我們體驗到愉悅或不悅的情緒時,腦部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反應。佛學則不僅能使我們更精確地明白這些經驗,也提供方法幫助我們改變念頭、情緒和所接收的對境,讓我們可以在基本的生物細胞層次上,變成更快樂、更平和,且更慈愛的人類。

  無論是主觀地以佛陀所教導的正念來觀察,或者客觀地透過現代科學實驗室的先進科技來觀察,我們所說的“心”,其實是兩種基本活動交互影響下的展現:一是本然的認識力(bare recognition,事物正在發生的那個單純的覺性);二是製約因素,這個過程不僅描述我們所感知到的事物,也決定了我們的反應。換句話說,所有的心智活動都是由“本然的感知”與“長期的神經元連接”交相作用而逐步形成。

  我的老師薩傑仁波切曾對我再叁諄諄教導,如果我想要快樂,就得學會去辨識並處理那些會引起沖動或性格慣性反應的製約因素。他教導的重點是,任何阻礙我們,使我們無法不帶評論地如實看待事物的因素,即可說是沖動性的。比如說,如果有人現在正對著我們大吼大叫,我們很少會花點時間去區分什麼是本來的直接感官認識:“哦,這個人提高了音量,正在說這個、說那個”,什麼又是情緒化反應:“這個人真是個混蛋!”相反,我們傾向于將直接的認識和情緒反應混在一起:“這個人正在對我大吼大叫,因爲他是個大混蛋!”

  但是,我們如果能夠退一步,客觀地看看當下的情況,很可能就會發現,對著我們大吼大叫的這個人所惱火的事,或許跟我們毫不相幹;也許他才剛被上司刮胡子,生怕自己被炒鱿魚;也許他剛剛得知某個親友生了重病,又或者他跟朋友或伴侶吵了架而沒睡好。不幸的是,製約因素的影響力太強烈了,以至于我們很少會想到,我們其實可以退一步海闊天空。而且,由于我們的理解是如此有限,因此通常會以偏概全,錯認所有事實。

  我們的見識如此短淺有限,也沒有通盤了解事實真相,如何能作出適當的反應呢

  套句美國法院開庭時都會說的話:“……(我所說的一切)是全部的真相,除了真相,還是真相”,在日常經驗中,我們必須認出的“真相”就是“每個人都想要快樂”。然而很可悲的是,大部分人尋求快樂的方式,反而讓他們跟自己的願望背道而馳。如果我們能夠認清一切情境的真相,那麼我們唯一的反應就會是——慈悲。

  

✿ 继续阅读 ▪ 煩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