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神經科學看主體和客體

  從神經科學看主體和客體

  二元對立的思想是心的動態能量。

  ——蔣貢·康楚·羅卓泰耶,《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

  現在,我們對物理學和生物學的認識已經增加了一點,所以可以開始問一些比較深入的問題,繼續探討空性的絕對實相與日常生活經驗的相對實相。例如,從物理學家的觀點來說,物體本身只是一堆旋轉的微小粒子的集合體,假使我們所接收的對境只是目標物的某種影像,那麼,爲什麼我們會認爲面前的桌子是具體的

  我們是如何看到或感受到桌子上的那杯水

  喝水的時候,水似乎相當真實、可觸知的,怎麼會這樣呢

  不喝水的話,我們就會覺得口渴,這又是爲什麼呢

  首先,心以許多種方式進行一種所謂的“執持”過程。“執持”在藏文中稱爲“緊巴”(dzinpa)(藏文,緊握或執持。),是心“執著對境爲原本真實”的習性,也可翻譯爲“執著”。佛法的修持提供了一種替代方法,讓我們放棄原本基于恐懼的生存觀點,而把生命當作是一連串奇特和美妙事件的展示,並以這種態度去體驗生命。兩者的差異可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想象我一只手掌心朝下地握住一串念珠(Mala)(梵文,用來計算持咒次數的串珠。)(就像天主教徒祈禱時所使用的玫瑰念珠)。在這個例子中,念珠代表人們一般認爲需要的東西:好車、華衣、美食、高薪的工作、舒適的家等。如果我緊緊握住念珠,念珠的某些部分看起來就像是想要逃出我手掌心的樣子,總有一段垂吊在手掌外。如果我試著抓住垂吊在外面的那段念珠,更長的一段念珠就會從指間滑落;如果我又企圖抓住這段念珠,那麼更長的一段念珠又會滑落。這樣繼續下去,最後我一定會失去整串念珠。但是,如果我把掌心向上翻轉,讓念珠擱在自然張開的掌心上,那麼念珠根本就不會掉落,反而會安適地窩在我手中。

  再舉個例子,想象你坐在擠滿了人的房間裏看著面前的一張桌子。你的習性是把桌子當作是一樣東西,是一個完整、自足的客體,獨立存在于主觀觀察之外,但桌子有桌面、桌腳、後面和前面。當你想到這張桌子是由這麼多不同的部分構成時,你真的還能把它當作是一個單一的物體嗎

  神經科學家在探索這個“沒有指揮者”的腦時,發現人腦的進化在模式辨認與模式反應方面特別發達,功能專門化的程度非常精細。組成人腦的幾百億個神經元中,有些特別專精于辨認形狀,有些則專司辨認顔色、氣味、聲音、動作等。同時,腦部也天生具備一些機製,讓我們有能力選取出神經科學家所謂的“整體”或模式性關系。

  以電子郵件中常用的情緒臉譜爲例。情緒符號其實是一組組的視覺符號,其中“∶)”這組符號很容易就被認出是一個“笑臉”,“∶”是兩只眼睛,(-)是鼻子,而“)”則是嘴巴。不過,如果這組符號重新排列成“)∶”,腦部便無法認出這個模式,只會將這解讀爲隨機的點、線和弧線。

  我認識的那些神經科學家告訴我,透過“神經元同步(neurnal synchrony)(神經元跨越腦部不同區域,彼此之間自發且瞬間産生的溝通過程。)”作用,模式辨認機製幾乎在神經元一識別出形狀、顔色等的同時就開始運作了。所謂神經元同步,簡單地說,這就是遍布腦部各個區域的神經元立即自動相互溝通的過程。例如,當視神經元偵測到“∶)”這組符號准確的形狀時,對應的腦神經元就依照辨認出的特別模式,協調無間地彼此傳遞信號。如果沒有任何已存在的模式可循,對應的神經元就只是隨機地發出信號。

  目前我所接觸的例證中,辨認模式或對象物的這種傾向,最能表達“緊巴”在生物學上的意義。我猜這可能是一種生存機製的進化,因爲區別有害、有益及中性物體或事件的能力實在很有用!如同稍後我會再詳加解釋的,臨床研究顯示,禅修練習可以進一步開展神經元的同步機製,讓感知者能夠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心,以及自心感受到的體驗和對象物其實是一體的,是一樣的。換句話說,長期的禅修練習能夠消融主體和客體(能者與所者)之間的人爲區別,讓領受外境者能夠自由地決定自身體驗的性質,也能自在地分辨什麼是真實的,什麼只是顯相而已。

  消融主體和客體的分別,並不表示所領會到的一切境相就會變成模糊的一大團。你的感知經驗仍然會有主體和客體的分別,只是在這同時,你也會了解到這種分別實質上只是概念性的。換句話說,你所感知的事物和感知事物的心並沒有什麼不同。

  由于這樣的轉換很難用理智去領會,爲了更進一步了解這一點,我要再度以夢境爲例。做夢的時候,如果你能認出自己正在經曆的一切只不過是夢,那麼你就能認識到,你在夢中所經曆的一切都只發生在自己的心中。認識到這一點之後,你就能讓自己脫離“夢中難題”“夢中之苦”或“夢中限製”。夢境雖然仍持續著,但是,“夢是夢”的認識會讓你從夢中情境的痛苦和不悅中解脫出來。恐懼、苦惱及痛苦都會被一種幾近孩子般的驚奇感所取代:“哇,你看,我的心竟然能夠製造出這樣的東西來!”

  同樣地,想要在清醒時刻超越主體和客體間的區別,就相當于認出“所經曆的一切”和“經曆一切的心”並不是分離的。日常清醒的生活不會因此而停頓,但是你對生活的體驗或感知,卻會從有限的狀態轉換爲神奇驚異的經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