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道果——禅修的方法與次第
中文版序 做自心的主人
文/海濤法師(生命電視臺臺長)
能爲心師,則得安樂。
在《寶雲經》裏,除蓋障菩薩問佛陀: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快樂
佛陀並沒有直接回答方法如何,倒是要菩薩先去思考心的狀態、作用與功能。
對于心的狀態,凡夫的我們是再熟悉不過了。今天喜歡著某人,改天也許就不喜歡了;過去肯花時間等候的甜甜圈,沒有新鮮感後就不再願意排隊;明明現在感到新奇、有趣的事,過沒多久就又覺得了無新意、枯燥乏味。面對隨時都可能改變的人心和事物,我們卻常在當下堅持要強做主宰。如此的心,使得我們的認識錯謬、顛倒。不僅如此,心念的活動就像下雨—樣,一滴接著一滴,沒有間斷,光是觀察這些念頭就十分累人,何況是在生活上去跟著它跑、跟著它轉呢
不受控製的心,其造作的結果使我們産生負面的心態,進而製造許多不善的業,讓我們的來世淪落到惡劣的環境。那樣的處境沒有多少思考的空間,只會使得修行更加困難。狂放不羁、隨時跟著環境而轉的心,對我們實在沒有任何好處。有些人執著于外在物欲的追求,卻失去了心的自由和安甯,實在是非常不值得的事!如果能善加控製自己的心念,這顆聽話的“好”心就可以幫我們很多忙,讓我們即使生活困頓,仍然能擁有自在的心情,享受人生中的閑情逸致。唯有停止製造心靈垃圾,才能避免一大堆麻煩,帶給我們真正的喜悅!要獲得安樂,就必須從心出發。
佛陀“不隨于心,能爲心師”的教導,傳承千百年至今,一直是修行者努力修學的准則。在當代能夠統禦心,而有所成就的法師裏,詠給·明就仁波切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仁波切不僅是一位心師——心靈導師,在本書裏也告訴我們如何訓練自己成爲“心師”——心的主人。
作者依據傳統根、道、果的修行次第來編排此書。“根”篇,從認識“心”開始,提供了一些歐美心智科學研究的成果,幫助我們從不同于傳統佛法的角度,來深入認識心的作用。由于仁波切是實修出身,因此在敘述抽象概念和理論之余,也讓我們練習觀察心是如何自然單純地呈現其本來面目。這是空性的體驗,是大手印(Mahamudra)梵文,也譯爲“大印”。教法的特色。
佛法修行的核心,的確是心。了解這一點,才算是踏入修行的開始——“道”,即本書的第二部。心,是我們修行路上的重要伴侶,如何使心一路上安穩且忠誠地陪伴我們,必須花時間訓練、鍛煉心。而鍛煉心的方法,唯有禅修。禅修有許多種方式,書中也枚舉了一些方法,從中不難看出仁波切要學習者多去體會修止的心法,掌握禅修的要訣。
修心之目的,最主要還是在于徹底轉化我們的心念、思想,進而以慈、悲來保護自己,善待衆生。因此,作者也提到慈心與悲心的培養是禅修的重點。若能以一顆調伏、溫馴的心爲基礎,運用它來生起其他德行就容易多了。慈悲是修行者最大的財富,心存慈悲者比缺少慈悲者的心更柔和、更懂得付出與寬容。
最後的成“果”,則說明一切正確無誤的努力,只會導致一個目標——究竟的喜樂。平靜是真正的快樂,這是透過見到實相與根除煩惱所獲得。不管結果如何,所花費的時間、心力,都會帶給我們極大的利益,這是一項非常值得投資的菩薩事業。
詠給·明就仁波切相貌莊嚴,而且年輕有活力,弘法更是辯才無礙。此書行文輕松活潑,所述故事生動幽默,更重要的是,處處有著仁波切充滿智慧的慈悲話語,慈心與悲心正是成就者外在的顯露。仁波切實爲幽默智慧的轉世大成就者,由衷祝福詠給·明就仁波切的弘法事業順利!也祈願所有衆生,于心得自在,于法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