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使佛法和生活、工作相結合▪P2

  ..續本文上一頁是不是行菩薩道?是不是菩提心呢?如果你認爲只是做飯、做菜,圍著鍋臺轉,那就不是菩提心,而是迷惑;如果你認爲這是行菩薩道,你要照顧周圍的衆生,讓他們吃了你做的飯,都能明白,能發心,能沒叁災八難等痛苦;吃了你做的飯能發菩提心,漸漸行方便道,行菩薩道,漸漸能成佛;這樣,你做飯就不只是做飯,而是供養衆生,乃至使衆生都能得度。

  再說醫生治病,治病能去掉身上的痛苦,這是物質上的,隨便你怎麼治,到老他一定得死,不論任何人都一定得死,這點是肯定的!你把這病治好了,只能減少他當時的一點痛苦而已,你不能讓他不死,死是既定的,你應當怎麼幫助他,發心讓他恢複原來的自信,消滅他一些妄想煩惱和障礙呢?心病就得用明白的法,去對治他的糊塗病;身病要用藥物,但沒有藥物能把病完全治好,只能多延續時間而已,不論你的勢力有多大、財産有多少,你想呆在這個世界上不死亡,是不可能的。但人人都有這種迷惑,就是不相信另外有一種方法,能夠使你明白,能夠永遠不死,這不是肉體而是心靈。

  這個“心靈”就是上面所講的──真正的般若心。當你有智慧時,任何事都明白,都能知道前因後果的一切過程。我們今生所受的,有智慧的人就會觀現在我受的,就是過去自己所做的。明白之後,看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你會感覺到一切平等平等,沒有不平等的,自己做的自己受,有什麼不平等的呢?我們心裏不平,爲什麼壞人還能那麼享受?而某人對人不錯,布施行善,但他一生卻坎坷,這是因爲我們沒有智慧,不知道他過去多生以前做過什麼,我們只是看到眼前這個樣子。當你有智慧、明白了,你就知道原來這都是他過去生自己做的,現在他所受的是應該的,這樣就叫平等。佛教所說的“平等”就是這樣的說法,在因果律方面講平等,自作自受的平等,這也就是菩提心行菩提道的一種方式。

  師父引進門、修行靠個人

  我介紹了很多跑道,但路要你們自己去走!就好像不論你從那個方向,都可以來到“榮民總醫院”一樣,不一定要走同一條道路,這就是一種觀。並不是說這種觀適合某人做,某人修一日就能成就;某人修就不能成就,不能成就的是因爲他過去生沒學過,或不是這個根機,那就換一個跑道,學另一種方法。

  修行,有很多種方法。有念佛、持咒、誦經、打坐、習褝觀……,選擇一種適合自己和自己相應的去做,但不論是那一種,都不要離開現實,不要離開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不論你作什麼工作,在你的工作本位上,把佛所教導的方法,把你所學到的佛法,運用在工作上,你會得到很好的效果。做任何事要專心一致的注意在這件事情上,不要這樣做做、那樣做做,手裏做著這個,想的卻是另一個,這樣你的心不住,不住就是妄想心非常重。當你念經就住在念經上,學佛時就住在學佛上,當你護理病人時,就去護理病人,這就叫念住。

  不論做什麼,你的念頭就住在上面,這樣事情就會做得很好。這個“住”的念頭,是從佛那裏學來的,這麼做你就會得到一定的效果,這就叫“專心一致”。學佛如是,參褝也如是。坐褝時先把身調好,身調好,再調呼吸,呼吸調好再調心,這樣才能靜下來,才能漸漸的入。念經時也一樣,讀誦大乘經典時,一句一句的念,清楚明白的念,不要嘴念著經,心想到別處,妄想紛飛,這樣就不能契入,也不會進入。

  當你看護病人時,一心一意看護病人,心住在看護上,若你是佛教徒,就用佛教的觀點,把念經的功德回向他,減輕病人的痛苦。有沒有人不專心呢?還是有的,那一行那一業都有,尤其是出家人要是都能專心上面所說的,早就成道業了,我說的這個方式,就是把佛所教導的道理,運用在一切時,一切處,這就跟你的生活結合起來,在生活當中,你既不厭煩生活,也不貪戀生活。

  上面講的“出離心”是厭煩,厭煩是不貪戀六親眷屬及世間這麼多的衆生。並不是我要走要出離了,他們幹我什麼事,我管不著,這就不是菩薩心了,大家能體會得到嗎?

  除此,我們要有愛心,但是這個“愛”不是一般的愛,而是“大愛”。“愛”是慈悲心的一種,要如何發揮平等的精神,對一切人都如是。如果看到相貌長得很莊嚴的,就對他特別客氣;看起來醜陋又髒又臭的,從你眼前經過,你就嫌他氣味多,躲他遠一點,這就不是平等心,學佛的人不應該有這種的心。我講“平等心”、“愛心”、“慈悲心”,這都牽連到“出離心”,念念想出離,念念度衆生,念念對這個世間不貪戀,念念舍去這個世界。大家都知道“家家觀世音菩薩”,在極樂世界不是很好嗎?觀世音菩薩怎麼會跑到娑婆世界來?他本來是男相,爲什麼會現女相呢?這就是他大慈大悲,示現女相度衆生更方便一些!觀世音菩薩的出離心具足成就了,他知道衆生還沒有出離心,所以就到這個世界來勸衆生,不要再貪戀這個世界,要認識這個世界是苦,在這個世界找享受是沒有的,一切受都是苦,你要“觀受是苦”。

  剛才講的心是“真心”,現在大家用的心是妄心,是妄想。念念在變,念念不住。我剛才講“念住”,就是要把這個妄心止住,我們的妄心是念念不住的,所以心無常。

  “觀心無常”是說我們的妄心,妄心不是住,不是常,它的變化太大了。一個人從早晨睜開眼睛,到晚上睡覺,一天之中多少念頭生起?自己都不知道,也弄不清楚!除非有定力的修道者,才能夠住,否則我們都隨著環境轉!外面的環境變,你也跟著變,所以要“觀心無常常”。

  “觀法無我”,“法”是指一切有形有相的,包括我們的身體在內。我說這個法是“有法”不是“無法”。“法”就是環境,各式各樣客觀的事物,不要把“我”擺進去,沒有“我”。

  我們也承認“一切法無我”,但是就是不能悟入,不能領會,爲什麼說我們承認呢?我們說“我的眼睛,我的鼻子,我的耳朵”或“我的,我的,我的”,全是“我的”啊!並不是“我”,“我的”並不等同于是“我”,所以說這個身體是我,這是整體的我,但這是因緣和合的,你不得不承認,“我的眼睛”不是“我”,沒有眼睛成了瞎子,“我”還是存在,聾子沒有了耳朵,只是聽不見而已,那是“我的”耳朵聾了並不是“我”聾了。整個身體,“我的”心、“我的”眼睛,不論那一部份都是“我的”,每個人說話都是這樣,爲什麼呢?如果耳朵、眼睛不是“我”,這身體不是“我”,沒有了這些,“我”在那裏呢?因爲這就是“無我”,根本就沒有“我”,“我”是怎麼來的?是一切法因緣和合而緣起的,這個不是真實的,當緣散滅了,“我”沒有了,如是觀一切無我,“我”還貪什麼!“我”還執著什麼

  

  這樣能使你看破一點,幫助你看的破、放的下。

  

  

《如何使佛法和生活、工作相結合》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