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禅的基本認識
一般人都以爲禅的修煉是非常高深莫測的,難度很大,不容易去體會和完成。自然就會有“望禅卻步”的感慨!我們在禅修班的學習中,經常有學員說:“在禅修院修煉的時候,心很容易就靜下來,但回到現實的生活中我們的煩惱心又全部恢複原狀了!真的很難修煉啊!”。而我們經常會忘記禅修的真實意義到底是什麼?六祖大師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也就是說在我們的生活中不管是行、住、坐、臥的過程中,時時刻刻一顆心要保持覺醒的狀態。六祖說:“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爲立功課。”
所以,禅不能以表象的行爲去計較它的對與錯,以計較心去衡量禅的意趣就大錯特錯了。禅是對生活中的疑情提出話頭,而進行參悟。所謂“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就是這個道理。一個會禅的人,他在生活中的行住坐臥,搬柴運水,乃至揚眉瞬目和一舉一動之間,都可以頓悟,都可以見性。因此,參禅的目的是重在“明心見性,悟道歸源”。不要以爲象老僧入定的樣子,眼觀鼻,鼻觀心,才是“參禅”。那就誤會參禅的意思了!
參禅雖然不一定打坐,但對初學者來說,坐禅仍是參禅的重要入門。所以,大家有必要去了解坐禅的方法和常識:
1.要獨坐靜室:初學者在靜坐的時候,最怕受幹擾,所以需要一個甯靜的環境。而且室內空氣要流通,冷熱要適中,光線要柔和,因爲光線太強容易分神,太暗則容易範困。
2.要盤腿結印:盤腿是靜坐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不盤腿精神則不容易集中。盤腿分爲雙盤和單盤。初學者如果無法雙盤,單盤亦可,或將兩腿交叉而坐,或挂腿也可以。腿盤好了,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兩只手的大母指相對接結印放在肚臍下,可以使氣血通暢。
3.要寬衣松帶:靜坐時,衣著以寬松、舒適爲宜,使身體松馳,不防礙血液循環。
4.要飲食得當:不要過飽或過餓時進行靜坐。飯後也不宜立刻靜坐,等飯後一小時以後再靜坐,這樣身體的呼吸道才不易被堵住。堵住氣道的話,靜坐時容易坐立不安。
5.要精神飽滿:靜坐時是用心用力地參究真理。所以不是休息和睡眠那麼簡單,而是振作精神地去參透話題的本質所在。唯有這樣才能真正得“悟道”。故靜坐的前後時都要松松筋骨,使身體保持在飽和平衡舒適的狀態。
6.要裹膝周全:靜坐時,可用毯子包裹膝蓋,使其暖和,以防風寒入侵關節。
7.要平胸直脊:靜坐時,胸部要平直,背脊要直挺,不可彎腰駝背。坐墊要松軟,厚薄因人而異,以能坐得四平八穩即可。不可背靠他物,以免阻礙氣血暢通。
8.要氣血和順:調息是入定的基本方法,氣息未調,不宜靜坐。息就是呼吸。一呼一吸要均勻和順,才能心鏡平穩,氣定神安。
9.要看心不分:就是讓自己的心念系于話頭之上,不令散亂。如《佛遺教經》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