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宗概略▪P5

  ..續本文上一頁一個重要階段,所以在般若會上佛陀將自己說的般若經命須建提等轉教後叁教之菩薩,竟令二乘通達大小乘法門,但雖經轉教般若經,可是才乘人終自忘言此是大乘菩薩所修法門而絕非我等:乘根性所應修者,不過二乘聖者因轉教之功,已通達內外所有大小乘無量法門,至此至近于一乘圓教之菩薩之位了。約時,是禺中(上午九、十時),名第四時,約味,則爲衆生亞樂出熟百樂。

  ㈤法華涅槃時:佛弟子經過般若時的徹底淘汰法執,都開發了般若智慧大大地提高了覺悟,群機漸成一致,堪使悟入佛慧,是以佛陀於耆舍崛山道場,從無量義叁味起,對舍利、贊歎法華經真髓之十如實相;舍利弗於是思維,我等宿年疑問,將冰釋於此時,緣是請佛開示,佛以此法,難解難事,故叁度製止;但舍利弗回度請說,於是佛說川大事因緣出現此五濁惡世之所曲,開顯相實平等十界皆成佛之妙旨。此一期說法華約八年,開除大小勝劣之隔執,究其實際,“唯有一乘法”。後臨入滅的一日一夜,于娑羅樹林問爲現前的弟子乃末代的衆生,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的真理,即是《涅槃經》。法化涅槃兩經之經題,說時雖有前後,但於使衆生機入佛知見之化用上,則兩經是同。法華開示十界皆成佛,涅槃闡明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以思想相同,故合爲一時。說《法華經》的主要目的包開權顯實,就是佛對弟子們說:我以前四時說法都是方便權宜之教,現在你們所行,都是菩薩道,人人授記成佛,這才是如來圓頓真實之數。《法華》一會本已圓滿究竟了,但還有一類衆生不能得益,所以佛又在臨入滅的一晝夜間說經《涅槃經》,這好比農作物有早熟晚熟的區別一樣。說《涅槃經》,追說四教,追泯四教,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佛陀把他一代所說的法綜合起來,歸納成兩點即是扶律(扶持戒律)談常,說常就是說明一切衆生皆有常住佛性,也是開權顯實的意旨。約時,則日輪當午,沒有側影,名第五時;約味,則從熟 出醍醐,醍醐即酥之說至油,又稱酥油,味極甘美,是爲妙味,名笏五味。

  以上是智者大師根據《華嚴》、《涅槃》等經來判定佛陀一代說法的五時次序。他的目的在指明一類鈍根衆生從凡夫到成佛的次第,也叫別五時。至于通五時指的是佛陀應機說法“不拘定一月時,但隨所應聞,即使稱聞,如來說法,神力自在,一音異解豈容思議”因此,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中說:“五味半滿,論別有齊限,論通通于初後。”

  關于于時判教,初後華嚴終至法華涅槃,一一齊以年月而已一代四十九年釋尊說法之時期,是不一定否合曆史順序的,所以學習天臺宗的人,對于通別五時之說不可不知。別五時,總依釋尊一期調熟利鈍根性始終之化意,通五時是別依逗一類機宜隨應之化用。

  五時判教五說,雖不合乎曆史順序之根據,但在智者大師則深信爲然,從末動搖其信仰。且此五時不僅釋尊之化導如是,即叁十十方法佛,深信無不依五時化道之通軌,是爲“五時判教”之中心問題。

  二.八教:

  天臺宗認爲佛陀五時說法的應化形式和法門內容各有四種,即“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因衆生的根機性質千差萬別,故教化的說法是不一定的,臨機應變,察聽者的利鈍豎橫自在的說法,故其說教內容自有區分。所以天臺宗四教納釋迦一代的說教,磬天不盡。

  ㈠化儀四教:化儀四教就是頓、漸、秘密、不定四教,如對病之藥方,有一定之施用。是佛陀教化衆生之方式。

  ⑴頓教:佛在第一華嚴時,爲諸大乘利根的衆生,說不曆階段,直下趣入如來地的大教,如“大鵬一舉萬裏,利刀一截千泥”,所以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⑵漸教:佛在第二、第叁、第四等時,應大小乘鈍根的衆生,此頓教義之機,從淺入深,由卑生高,說阿含、方等般若等漸進的教法,(阿含是漸教之初,方等是漸教之中,般若是漸教之後。)如登嶺上梯一般,一步步地上去。這是指小乘根性,不能領受大法。須經過阿含、方等、般若的階段,方能引入法華高會,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⑶秘密教:佛在一鍾說法,確然是同座聽法,卻是同所異解,彼此所得利益不同,且互不相知。這也正如《維摩結頓》所說:“如來一言演說去,衆生隨類各得解,或歡喜、或生善、或滅惡、或入觀”。所觀四悉檀利益不同即是秘密教的意趣。

  ⑷不定教:也是一同聽佛說法,于頓中得漸益,或于漸中得頓益,彼此教各個相知。但領解不定,故亦不定教。在前面的四時,頓教、漸教中都含有秘密、不定。唯有第五法華涅槃時《法華》“開權(叁乘)顯實(佛乘)”涅槃“追說追根”,非頓、非漸、非秘密是顯露,非不定是決定,如《法華玄義》說:“法華超四時八教之表”也就是說,法玄超然于頓、漸、秘密、不定之外,如同服藥見效,用不著處方了。

  ㈡化法四教:

  ⑴藏教:也叫叁藏教。叁藏者,一是經藏,如四阿含經;二是繼藏,如五部律;叁是論藏,如俱舍、婆娑等經。以經律論,各含有一切文理,意如摩藏儲蓄諸財物故教者,通指聖人被下衆生聖教,然叁藏原是意將釋尊代說法從類歸攝爲經律之叁藏,故叁藏之名通于大小乘,今以之名叁藏教者,是因爲智者大師,依據《大智度論》雲:“迦誨迦子自以脫明利根,於婆娑中明叁藏義,不讀衍經(大乘經),非大菩薩。”雙據《法華經》雲:“貪著小乘叁藏學者”等文,特以此名爲小乘教。叁藏教,所論之教理,是生滅之教。所被之機有叁根性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若別言之,則正化二乘信化菩薩故以化二乘爲正意。既以二乘爲所化之,其教理自然爲界內叁教。說生滅淺近之事,今界內鈍根衆生,修析空觀,觀照四谛之理,斷破見思,分段生死,證小乘偏真涅槃。

  叁藏教,另有聲聞、緣覺、菩薩之異,然同斷見思,同出叁界,同證偏 真,同行叁百由旬之入化城。叁藏教之極果,爲灰斷佛。何以故?以未見至如來藏悟恒沙佛法佛性故,只有修得無常佛性,而無理性本具之真常佛性,是故化緣一盡,即灰身泯智,只留舍利爲人天福田。

  ⑵通教:通教者,通前藏教,通後別圓,故名通教。此僅字面解釋。若略加解釋則有二義,一.通同通入義,就菩薩言,鈍根菩薩與二乘同證空理,通同前叁藏教。又利根菩薩,不僅證且進而證中道之理,通入別教,或圓教。二.共通義,此教叁乘共通體色入空之旨,曆同一位,故名共通叁教。依是等義故名通教。

  谛觀大師《天臺四教儀》雲:“通教者,通前藏教通後別圓,又從當教得名,謂二人(聲聞、緣覺菩薩)同以無言說道,體色入典,故名通教。”

  通教,是說因緣即典無生無滅之谛理,此教亦通被叁乘之機,然民化菩薩傍化才乘,故與叁藏教少貫,前者觀察實生實滅,然通教則體達即典天生。故雖是叁乘根機,概屬利巧,叁界六道諸法,是依緣力,假觀生滅相,其實是如幻如化實即無生,無生故無滅,是畢竟空無生滅,如是觀達諸法當體即典時,離我執而斷見思二惑,終歸於真谛涅槃。通教觀典,對於藏教析空觀而稱爲體空觀,謂當體即典,巧含中道,是故通教亦名含中了教。

  若就佛說法形式言,通教並于特定之部佚,乃只就方等部及般若部中所明叁乘共學法門之概稱。但又特別指般若部中“共般若”而言通教。蓋因方等部彈偏斥小歎大褒圓、共義稍疏故,所以智者大師多以共般若之經及典宗之論爲通教。

  此通教菩薩中聲聞、緣覺、菩薩叁人,“證果雖異,同斷見思,同出分段,同證偏正”,此中“同斷見思”與前藏教相同,但通教在體法空之精神下,也可具道種 智而斷塵沙惑,但只是界內之塵沙惑,不能斷及根本惑,故仍是“同證偏正”,何以故?以來知“如來恒河佛法佛性”故。故不能證得偏空之真,不能證至“空而不空”的中道第一義,仍與叁藏同歸在斷,所以古來有“有教無人”或“果頭無人”之論題,即是指前叁教果頭實無其人。

  ⑶別教者:即不同於藏通二教,亦不同于圓教,獨對界處鈍根菩薩施設之教,雖依中道之理,然論法法隔曆不融。谛觀大師《天臺四教儀》雲:“此教明界外獨菩薩位,教理智斷,行位因果,別前二教,別後圓教,故名別也。”涅槃雲:“四谛因緣有無量相,非聲聞緣覺所知。諸大乘經廣明菩薩曆劫修行,行位次第互不相攝,此並別教之相也。

  別教,是說空而不空之但中理。此教獨被界外鈍根菩薩,故比之於前藏通界內二教之教觀則輕爲高廣,前二教確以叁界六道爲範圍,分則廣有十界而徹其真相。然比于後之圓教,仍有種種缺點。別教的觀法是用叁觀照叁谛以斷叁惑,也即是先修空觀,破見 次,修假觀,破上沙惑,後修中觀,破動惑,的隔曆次第叁觀法門,出分複,變易二種生死,證中道無住涅槃。

  ⑷圓教:圓教者,圓妙、圓滿、圓曆、圓頓、圓實之謂也,所謂圓伏、圓信、圓斷、圓行、圓位、圓自在莊嚴、圓建立衆空。是大乘教中之實大乘,所獨機宜是最上利根菩薩,故毫不假方便權巧之說,而直顯說自證的究竟真實義之教法。此教不論法界梵羅萬象之諸法,特與非情,同顯真如中道之妙理,此真如具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二種性德,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猶如激蕩澎湃的大海之不,隨緣展開千波萬浪,海水之本性卻無絲毫之變異也是以鬼是真如、人是真如、佛亦是真如。理具事造兩重叁千非真如法性,若以此理推之,一色一香、一法一塵,以乃我人之行住坐臥,舉于低頭,悉是真如妙理之作用,宇宙全體,亦悉是真如法性之靈界也。

  圓教開示界處利根菩薩,今修一心叁觀,圓超分段變異二種生死,圓證叁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在因上叫叁谛,在果上叫叁德)涅槃。

  佛在五時說法中,怎樣才算是圓教呢?試舉例說明:第一時《華嚴經》說:“顯現自在力,爲說圓滿經,無量諸衆生,釋受菩提記。”第叁方等時《維摩經》說:“…

《天臺宗概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與禅宗略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