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專心就是敬業

  專心就是敬業

  撰文 / 釋修觀(種德禅寺佛學苑學僧)

   凡事都要專心,這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可是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專心幹事時,腦細胞只用于一個方面,就是要幹的事,這樣事情才能辦好;而不專心者心猿意馬,想別的事情,這樣使腦細胞過度疲勞,從而削弱了它們的能力,主要的事當然做不好了!

   縱觀曆史,古代人就有專心于自己事業的品質。尤其是居裏夫人,學習陀螺後,專心于自己事業,成爲“舉世聞名的女科學家”。我很喜歡她說的一句話:我們必須吃、喝、睡,必須玩樂等,接觸生活中最甜蜜的東西,但是不能受它支配。同時,除這些外,我們頭腦裏占優勢的,必須是一個終身全力追求的理想。這也正是佛法中講的:心勿隨境轉。

   爲什麼坐在同一個教室中有的學生比其他學生聰明?原因是專心不專心。其他學生坐在那裏好像很用功,其實什麽都沒想,就連旁人橡皮掉了也能覺察;而有的人學習上看來不怎麽用功,但真正學起來,大腦便萬事皆空,專心抓緊時間讀書,講求效率,一研究問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真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以,她們總能做出許多難題,有所收獲。

   這就是敬業,對自己的事業盡職盡忠。正如梁啓超的一篇議論文《敬業與樂業》明確說明:“敬業,是人類人活的不二法門之一”。敬字是古聖賢人最簡易直接的法門。可惜現在人變得不適使用了,惟朱子解得好:“主一無適便是敬”。用現在話講就是:凡做一事便忠于一事,將全副精力集中這上頭,一點也不旁骛便是敬。如莊子記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也啓示我們:“凡是要專心致志”。莊子也說過:“用志不紛乃凝于神”。確實,做事不可以這山,望那山,否則則將一事無成。

   那麽,在我們修行路上也是同樣的道理。應持一顆“專心致志于一法,一法一罰漸圓滿”的心態來修學。倘若八萬法門同時來學,那就不能集中精力學好某一法,甚至最後一法也不成。如小猴摘了鮮桃抛西瓜……最後兩手空空而回。修行上首先需要對某一法生,然後不談玄說妙不橫生枝節,精勤、專一而修成就將不可估量。

   所以,專心做每一件事,專心讀每一本書,專心學每一法……都是敬業精神的表現,它與人生最爲必要,最爲有利;同時也是學有所成,修有所證機關建的一步。

  

✿ 继续阅读 ▪ 良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