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之門
撰文 / 釋定智(種德禅寺佛學苑學僧)
《師說》中最後一段雲:“李氏子旙,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贻之”。讀後我深有感觸,一位六藝經傳全都學完的人,還虛心想別人求教,一則說明學是無止境的,二則說明他無傲慢輕視他人之心態。所以韓愈才贊許他求師學習的風尚,爲他寫篇文章贈送也是值得的。
在佛教中那浩如煙海的教典同樣是學不完的,佛陀的種種慈悲教誨與善巧方便,就算盡其一生也只是嘗到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這使我如同在慈母的懷抱中一樣,感到溫暖,且無怨無悔。佛陀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知道宇宙間有很多小世界,及一杯水有八萬四千蟲,而科技發達的今天才證實了這一點。因此,使我內心深感這一生的青春乃至生生世世的青春付之而無憾!也許我做錯很多無法彌補的過失,但今生今世選擇了出家是最明智的,也是我最不後悔的一件事。因爲,我學會了如何做一個完美的人,如何此生不會虛度,如何活得更有價值!
《華嚴經》中的善才童子不辭辛苦,參拜了五十叁位善知識,即是爲了如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其中有各種人物,他都虛心拜訪,認真學習,從而才有了華嚴會上的那一幕。
從古到今,有成就者無不是如此做的,說明了無傲慢且謙卑是成功的路徑。
佛陀教導我們虛心學習,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取長去短,積我一身,豈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格嗎
因爲我慢之心同高山,法水不入,所以說輕慢心是很可怕的。它不僅可以障礙我們學問的廣博,更會障礙我們的成功.故虛心向別人請教確是一種高尚的風格,又可以去掉嫉妒心。不僅文中作者贊許這種人.就是偉大的佛陀也同樣會贊許的.因爲這是成功的階梯是邁向完美的初門,是無數個成就者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