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過堂

  過堂

  撰文 / 釋慧鑫(種德禅寺佛學苑學僧)

   祖師雲:“出家後,穿衣吃飯從頭學!”這一點我體會頗深。

   拿吃飯來說,出家人的吃飯一般都是在齋堂。所以又稱爲“過堂”。

   過堂時有二時臨齋儀軌。就是在早、午用齋飯之前,過堂人(在家人、出家人)須依儀軌,以所吃的食物供養諸佛菩薩,唱誦偈贊,進行觀想,爲衆生發願,爲施主回向,然後就可以用餐了。

   就餐前的觀想,多采用五種觀想: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意思是用餐者要思維飯食的來之不易。印光大師雲:“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故不要浪費。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意思是只有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人,才可以接受此供養。因爲阿羅漢又稱爲“應供”,即可接受天上、人間的供養。故應思維自己的德行缺少,而生慚愧心來應供。

   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意思是不要對飯菜過于挑剔,提防自己對喜愛的飯食生貪愛心。弘一大師在用餐時,無論菜過鹹過淡,他都泰然自若的享用。有人好奇問他,菜這麼鹹或這麼淡,怎麼吃啊?他總是心平氣和的告訴別人,這菜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啊!

   四.正事良藥,爲療形苦。意思是飯食爲治療饑餓之病的良藥。想想災荒年,民不聊生能有這樣的飯菜吃,是一種憧憬。

   五.爲成道業,應受此食。意思是思維這個身體是修道的根本,爲了今後能更好的修行道業,所以現在要享用這些飯菜。記得毛澤東說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所以,我們在沒有“盈利”之前,先要把“本錢”保住!

  另外,在用餐當中,過堂者是不可以講話的。如果過堂的人有需要,可以擺放缽、碗的不同位置來表示。行堂的人看見後,會依照執行的。古有齋堂二張半句:僧職一句,和尚一句,行堂半句。

   一頓可口的飯菜;一種祥和的氣氛;一縷愉悅的心情,譜寫出一首和諧的樂章。這份和諧來自布施的人;來自過堂的人;來自行堂的人;來自你;來自我……

  

✿ 继续阅读 ▪ 勇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