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願行的力量(下)

  願行的力量(下)

  2008-5-2于白塔寺

  今天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日子,今天得到德陽市統戰部的一個電話,在沒講經之前,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德陽市統戰部通知我說:“白塔寺已經被四川省政府宗教局評爲和諧寺院,是和諧的先進寺院啦。”他們表示祝賀!我們作爲白塔寺的僧人和白塔寺的護法菩薩,你們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嗎?(衆答:高興)

  我們學佛,就是學習佛的精神,佛的思想,佛的方法,用他來作爲我們人生修行、生活、工作的座右銘。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什麼呢?講《普賢菩薩的行願品》,在我們中國有四大菩薩,最著名的四大菩薩,有哪四大菩薩呢?就是五臺山的文殊菩薩,他是代表智慧的圓滿;峨眉山的普賢菩薩,他是代表大行的圓滿;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他是代表大悲的圓滿;九華山的地藏王菩薩,是代表大願的圓滿;這就是四大菩薩的內涵。中國的佛教界又把五臺山比爲金色世界,峨眉山比喻爲銀色世界,普陀山比喻爲琉璃世界,九華山比喻爲清涼世界。當然比喻的方法不同,大概就是這些類型。

  我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是給大家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的行願品》,這一部經,在我們佛教的經典當中,是王中之王,什麼叫王中之王?也就是經典當中的經典,是佛教裏最重要的一部經。這一部經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有八十一卷,也有四十卷,也有六十卷幾種,但是都不全面,因爲在翻譯的時候,就連八十一卷都不全,從原本中的十萬個偈頌翻譯過來的,在翻譯的時候,只識出了四萬五千,但是這個四萬五千,它已經具足了序分和正宗分、流通分兩種,這是正宗分和流通分兩種體系。

  釋迦牟尼佛說完這個經以後,這部經就沒有存在這個世間了,世間上沒有,而被龍王請到龍宮裏面供奉了起來。後來有一個非常絕頂聰明的,非常有智慧的龍樹菩薩,他聽完了佛講的這部經以後,聽說這部經還存龍宮裏,他就到龍宮裏去把它請出來。請出來以後他就發心看這部經,然後慢慢的把它流傳到世間。

  《華嚴經》有叁本,上本、中本和下本。特別是上本,它講到叁千大千世界和微塵世界。一個世界,微塵已經就無量無邊了,我們何況是大千世界呢?

  我今天下午給大家講這個行願品非常具體,非常真實,希望大家要認真聽。至于你信和不信,它都是存在的。我以前在跟大家講開示的時候,經常說這麼一句話,世人有世人的觀念,特別是現在的世人,只看到現象,看不到本質,更想不到這個本質的起源和它的因果關系。我經常說,在我們中國無論是馬列主義的思想基礎,還是科學態度,它都有一個最根本的東西,那就是存在決定意識。存在的東西,你信也是如此,不信也是如此,因爲它是真理。我們的佛法,是人生的真理,是宇宙的真理,是經過過去的覺者,過去的佛和菩薩和現在的覺悟者、及修行人的實證,總結起來的經驗。那麼佛說的大千世界,究竟有多大,在以前的開示我也講過,這次把它講得具體一點,你們信不信都是這樣。

  大千世界呢,它是一個微塵世界的劫數,所比喻的一個總和爲一個世界。實際上這個世界的微塵,已經就是無量無邊,那麼大千世界裏面的微塵,其數目就更大了。我們大千世界,即是一個須彌山。一個日月,便是一個世界。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世界,看到一個月亮,一個太陽,能夠照見到的這個世界,就叫一個世界,這叫做什麼世界呢?聚成了一個微塵世界,聚集了一個小千世界,就是我們現在居住的這個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個日月,就是一千個小千世界,聚集了一千個小千世界呢,就稱爲一個中千世界。再聚集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就爲一方佛,就是一個佛土。十方世界有多少佛哇?有多大的世界呢?由于我們的思維被煩惱所蒙蔽的這種思想境界來講,我們眼睛所以看到的,我們認爲的這個世界太渺小了。

  談到這個大千世界,我們人在這個世界中占什麼樣位置?我們人的精神,它就具足了這些智慧的總層面。我們人的形象只能是這個大千世界當中的一個分子,如果把我們的智慧聚集起來,用一種方法掃清我們累生累劫的業障,我們這個精神就能得到圓滿的開發,我們這個精神境界,也就是覺悟的境界,可以包容大千世界,我們在很多經典裏都講到這些。如果你們在座的能夠在這一生成佛,你們能夠達到佛的思想境界和佛的智慧,你就可以化爲百千萬億佛,有這麼多化身,是無量的,你的每一個化身有著你的願力展現在這個世間。可以這麼講,大千世界裏所有的衆生,都能夠聞到你的法,都能夠聞到你的智慧了,得到圓滿和作用,得到大的利益。

  在《普賢行願品》中,行願品的行,它是指修行的大行,是把願用行來具體的完成。行願品呢,所提到的願,不僅僅只是一個願,它有十大願,它這十大願,不是只發一個願就行了,比如我們地藏王菩薩所發的四十八願,地藏王菩薩所說的,“地獄不空,我誓不成佛。”這是一個願。那麼阿彌陀佛也發了四十八願,阿彌陀佛發願要度盡娑婆世界有緣的所有衆生,凡是能夠念他的佛號,他就會來接引,這是他發的願。而《普賢行願品》呢,就是要我們的行爲,來完成這些願,來隨這些願。如果我們發了願後,不用行爲來體現,完成我們的願望,所發願的這些內容,那麼我們這個願,只能是一個口號。所以,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要用行爲來完成我們所發的願,叫行願,或叫願行。

  這次我到北京講經時,中國佛學院有一個學生問:“人們都說信、願、行,爲什麼不叫願行品,叫行願品呢?”普賢菩薩主要是行爲主,以行來完成所發的願的一種修行方式,所以叫行願品。他們之間沒有行願和願行的分別,是一個發願和行願之間的具體實施的一種方法。談到願這個問題,今天我還是要把它講一講,願行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願,如果我們發的願,我們按照這種願望去行持了,去行爲了,它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我們都按照我們所發的願望去行爲了,那行爲的力量,行願的力量,就足以掃清我們累生累劫的業障。你們在座的有些人學佛多年,對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有些還能背得,那麼《大方廣佛華嚴經》上說的普賢菩薩的行願品,普賢菩薩究竟發了什麼願呢?《大方廣佛華嚴經》龍樹菩薩請出來以後,他自己去閱讀,流傳到我們世間,是舍利弗尊者行的法,宣講出來的。《楞嚴經》是阿難尊者行的法。那麼普賢菩薩稱贊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世界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才能夠成就。”這句話是誰說的呢?就是阿難尊者請法的時候告訴大家的。普賢菩薩摩诃薩稱贊如來講的這些功德,得到這個《楞嚴經》和這個《妙法蓮華經》這些本身都是佛講的,這個對于菩薩要把它認識出來,講解出來。

  這個十大願望,還是提一下,雖然我們有好多學佛的人知道,還有沒學佛的人不知道。十大願望就是:第一,就是禮敬諸佛。禮敬諸佛是有功德的,不是僅禮一個佛,普賢菩薩在行願當中說,“我們禮佛的時候,要有個恭敬心去禮敬諸佛,對所有的佛去禮敬,不是去禮敬一個。”這樣他是有很大的功德,不要去分別。

  第二大願,稱贊如來。一個是我們敬仰菩薩,敬仰諸佛,恭敬他,第二個就是稱贊他,稱贊如來,我們恭敬和稱贊,這兩種是一種功德。

  第叁是廣修供養。廣修供養,並不是指供養錢,或者是供養一些物資,修供養有很多修法,這個供養不僅僅是物資錢財,還有法供養,還有心供養,還有意供養,還有身口意供養。身供養,就是具體的做一些利益衆生的事。口供養,就是贊歎如來,贊歎諸佛。意供養,就是生歡喜心,要用我們的意,經常的去供養佛法。

  第四,就是忏悔我們的業障。要發願忏悔我們的業障,我們供養佛,尊敬佛,尊敬如來,贊揚如來,供養諸佛,這只是給我們具備功德,具備資糧的一個方面,關鍵還要忏悔我們的業障。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都是有業障的。如果我們沒有業,我們就不會來到這個世間。所以,我經常給他們講開示說,有的人問:“你從哪兒來的呀?”很多人都知道,從父母中生來的,父母生你,只能是一種現象,那父母沒生你,你在什麼地方?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都是隨業而來的,你們以前種下了種種的善業、惡業,隨著你們的業力,帶著那種因緣,來到這個世間,來嘗報,來還報,來了願的。所以,如果我們不忏悔我們過去的這些業障,我們在這一生修行中是不可能成就的,我們在修行中就會有障礙。

  第五,就是隨喜功德。所謂隨喜功德,作爲我們修行的人,看到別人做了好事,做了好多功德,我們要生歡喜心。可是我們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特別是世俗的,看到人家有錢也不高興,看到人家學習進步也不高興,看到人家事業成功也不高興,心想:我爲什麼不如他們啦,就這一不高興,就起嗔心了,這嗔心一起,就麻煩哪!今天再講一講,起嗔心的罪是很大的。我們佛教把嗔心視爲:“嗔心燒毀功德林”,無論你以前做了好多功德,好像你栽了很多樹一樣,你嗔火一起,嗔心這把火一燒,整個樹林、森林都會燒了。所以,看見別人行善,看到別人的功德,我們要稱贊,能生起歡喜心,要隨喜。

  第六,就是請轉*輪。我們來到了這個世間,聞到了佛法,我們要生起一個恭敬心,恭請佛法常住,*輪常轉,讓所有的衆生,永遠都不滅法,不離法,得到法的利益,

  第七,就是請諸佛住世。我們發願請諸佛住世,不管我們行得了,行不了,我們有這種願,願就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是不可思議的。曾經有弟子跟我說:“我們要請諸佛住世,那佛已經濕槃了,我們到哪裏請呀?是不是在廟裏去拜一下菩薩,上面塑著的泥塑木雕,我們請一下,他就能住世?”請諸…

《願行的力量(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