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住世,具體的講,佛滅度以後,以戒爲師,以法爲師,繼承佛法,紹隆佛種的是僧人。佛法僧嘛,僧爲佛的代表,特別是修密法的,上師是佛法僧的總代表。你請諸佛,你請上師,請那些僧人住世,我們供養他,我們隨喜他的功德,贊歎他,事實上也是請佛住世的一個方面,這是請佛住世的一個方便法。
第八,常隨佛學,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學習,經常與有佛的學問的,有覺悟的人學習。現在有些來到寺院學習佛法,住持佛法的僧人,僧人就是佛的代表,所以我們漢傳佛教,就把佛的代表稱爲僧人、比丘。藏傳佛教,就把它稱爲活佛,就是現在的佛。實際上活佛就是一個比丘,只是在藏地他的稱謂不同而已。在我們四川,總共有六萬五千僧人,藏傳佛教就有五萬五千多,漢傳佛教就一萬多人,這些僧人,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僧人,在稱謂上不同,事實上目的是一樣的。我們漢傳佛教的比丘,藏傳佛教的活佛,職稱是一樣的。我們漢傳佛教要信衆,尊重我們的比丘,尊重我們的僧衆,就是尊重諸佛,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沒有分別的。
第九,就是恒順衆生。什麼叫恒順衆生呢?我們佛度化的時候,是隨緣對機的。我們現在的出家人,所宣講的佛法,弘揚的佛法,針對的還是人,還是衆生。那麼衆生有困難,衆生有痛苦,有煩惱,需要我們去解決,我們盡量的隨順他們,跟他們講清佛的道理,讓他們自己覺悟。並不是見他們有痛苦有煩惱,就把他們呵斥一頓,有痛苦就訓斥一頓。隨順他,又開導他,幫助他,幫助這些衆生覺悟。
第十,就是普皆回向。前面九個願望,所聚的功德,都把他回向給衆生。所以回向衆生,功德是很大的,如果只靠自己的力量,去掃除我們累生累劫的業障,那可以說是杯水車薪,是不夠的。我們把自己所有的功德回向衆生,自己無貪無住,那麼自己心胸就寬廣了。我們由于這種慈悲爲懷的心,寬廣的心胸,去回向衆生,那麼衆生的願望,也是一種力量。衆生的願望,跟我們發的願望,我們的悲心,我們的慈善心,與衆生的恭敬心,合爲一流,進入同步軌道,就變成一種力量,這樣的力量,就能夠摧毀我們累生累劫的所有的障礙。所以我們靠自己的力量,靠佛的力量,用我們的悲心和衆生的願力、願心合在一起,這個力量是不可思議的。所以發願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我們按照我們的願望去行持,那麼行願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談到行願這個問題,是我們每一個修行人的核心,也是一個基礎。如果我們所有的願,而且發了很多願,我要怎麼樣,要怎麼樣的。我要成佛,我要成爲一個智慧者,我要衆生安樂,要世界和平,要社會和諧,要人與人之間的和睦。我們發一個願,如果我們沒有實際的行爲,去實施,去了這個願,去行這個願,那麼僅僅是願而已。因爲願的力量,促使我們産生行爲,所以行和願,是相輔相成的。你沒有願,怎麼會行?所以談到行願品,與信願行叁資糧的問題,那有人就說:“信願行,要産生信心才能發願,要發願才有行爲,我們信心都沒有怎麼會去發願?”信心從哪裏生?這一次北京講經的38位法師,都沒有講到的問題,那就是因果。這次傳印法師是中國佛學院的副院長,也談到這個問題,只有我提了一下因果,其他都沒說。
以上所談到的十大願,是我們修行之母,但一切信心,都是建立在知因識果的基礎上。因果也是緣起法的基石,不知因果,我們的信念是混亂的,身心無度,道業難成。所以我經常講:“一個不信因果的人,是最可怕的。”因爲他不昧因果,什麼事情都敢做,這樣的人知識越多,危害越大。行者,特別是我們修行的人,應該慎重。我經常說:“不知因果的人,不信因果的人,他是不可能有什麼好結果的。”因爲他什麼都不信,他的行爲就沒有軌範,沒有規則的,思想是混亂的。不信因果的人,他認爲這世間上的一切,都是應該的,他不知道如何應該,怎樣應該,那就是業力所産生的應該。比如現在有的人,他要聰明一點,能夠找到一個好的工作,有著好的地位,好的運氣,就爲所欲爲了,什麼都幹,無惡不作,他認爲他該做,他運氣好,他聰明。我見到很多人,還是專門管宗教的,他當著我的面說:“我就是不信因果的。”我說:“你不信因果,你管我們幹啥呢?”我們就是信因果的,你不信因果,你管我們信因果的。去年德陽市佛教協會換屆,請了一個什麼會計,他當著大家的面說:“我是來跟你們當會計的,首先申明,我是不信因果的。”當時我就說:“你如果是不信因果的,我們也不希望你作我們的會計。因爲我是信因果的,我們大家都是信因果的,佛教徒都是信因果的,你不信因果,就沒有資格來管理我們這個佛教,擔任這個工作。”然後大家就站起來說話了。所以社會上不信因果的人著多啊!就是因爲我們要知道因和果這個關系,我們才能生起因果關系當中所産生的善見和善法。明白我們種了善因,就得善果,種了惡因,就得惡果的道理。
佛教的緣起法,緣生性空的緣,是源于知因識果的基礎上,這是最根本的東西。有的人認爲自己聰明,能夠找到個什麼東西,幹點什麼事情,工作順利一點,那是因爲你以前有福報。如果你福報享完了,那就有再大的本事,也就不可能有什麼收獲,不可能有什麼成就。我前年在四川大學給那些總裁班的總裁講課,在講《覺海之路》時,就說了中國人的一句常言:“富不過叁代,”很多有錢人爲什麼到後來沒錢了呢?因爲有錢的時候,就奢侈、鋪張、享福,把福享完了,就沒有了。所以我們智者就知道福從何而來,我們要得到永遠的幸福,那就要經常培福,我們如果不培福,福完了就沒有了。所以在座的,如果你們有興趣,我在四川大學講的《覺海之路》,你們去好好看看裏邊因果的關系。比如談到我們的身心健康,也有一個光盤叫《怎樣做一個健康的人》,也是在四川大學的總裁班講的,這兩個光盤有四個小時的內容,足以能讓你們在生活當中,尋找到另一個方面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今天談行願品,怎麼將行願落實到我們具體的修行上去?就是要在知因識果的基礎上發心、發願,然後按照自己的願去行持。我們發願以後,要持之以恒。那麼發願,發什麼願?是善願、還是惡願。在座的人肯定是發善願,大家是學佛的,發的是善願、善行,在行爲中有很多障礙和違緣。我們四川的峨眉山有一個道場,供的是普賢菩薩,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在座的有博士生、研究生、有也教授。我請問你們:“有誰能超過普賢菩薩的智慧?舉手!有誰?有嗎?有沒有啊!(衆答:沒有)好像還沒有,但是今後必定能有,爲什麼呢?如果你把我今天講的話聽懂了,去開發你的智慧了,當你證得了圓滿的智慧那就有了,但願你們都有,怎麼還不鼓掌啊?告訴你們,我叫你們鼓掌,不是我想出來的,我幾次在北京開會,見到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他們都是這樣的風格。特別是這次在澳門儒釋道叁家對話,我們的許加璐委員長,也是北師大的教授,他也是這樣的,“怎麼還不鼓掌啊?”看來染上了,染習成性啰!也就是說有沒有普賢王的智慧,靠我們發心,你們每一個人將來都要成佛,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覺悟也是有早晚的問題。我們看不起別人,也不要瞧不起自己,我們自己要有信心這是關鍵。如果我們連自己都瞧不起了,連這點信心都沒有,那你的前途就沒有希望。所以我們必須在知因識果的基礎上,建立自己信心。信要真願要切,我們的行爲才能夠鞏固。
我們行爲的第一步是什麼?普賢菩薩在峨眉山,成爲中國的四大名山之一,成爲我們的願行之首,願行的楷模,他的第一個行爲就是培福。我經常跟我的弟子講,稱贊我們在普賢王菩薩光環附近,我們要學他的思想,普賢王菩薩煮了二十年飯,我們淨土宗的天天念阿彌陀佛,你們知道印光大師煮了多少年飯嗎?多少年啦?印光大師也煮了二十年飯。這麼大的智慧,爲什麼出來的時候,現身的時候,出世的時候,不去講經說法,不到處去宣講?因爲人們不聽這個,人們要看實際的,你是修行人,你在幹什麼?大家看你的行爲,所以他從自己做起。我們現在提倡的和諧社會,和諧社會要從我們自己做起,從哪裏開始?從心開始,從我們的行爲開始。所以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的楷模,普賢菩薩他做了,他具體去做了,實際去做了,先做飯,做具體的工作,把行爲讓大家作爲學習的榜樣,以實際行動學修。他爲什麼這麼做呢?我學佛幾十年哪,還學了道術,我也有些經驗。如果沒有培福,你是不可能有成就的,爲什麼要這樣講?如果你學佛不培福,你沒有資糧,你不能定道。沒有資糧,就靠你這點願力和行爲,在修行的道路上,你累生累劫的業障,早就把你推翻了,它就要來幹擾你。你們不是經常聽說:“佛高一尺,道高一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我們在修行中,發現了好多事情,你修行越精進,發心越堅固,行爲越真實,魔障就越大。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資糧,有足夠的福報,就沒有魔障來幹擾,它來幹擾你,你有定力,能夠戰勝那些魔障。我經常給我的弟子們講開示的時候說,我們在廟裏來,哪怕是掃地,做飯,你們都有無量的功德,你們的功德,具足了你們的資糧。我經常跟白塔寺的居士講、僧人講,我們在殿堂裏念經,做早晚課,他們在食堂裏做飯,如果他們不給我們做飯,我們還有精神去念經,上早課嗎?四川峨嵋山有個通孝法師,在跟我們一起開會的時候就說,禅定、修行、修心,必須要有一個基礎,當具足四事。我修了幾十年行,我沒有見到任何一個人不穿衣服,坐在山上一個大石頭上,不吃飯就能夠修行,就能成功。如果你們誰不聽,你們把你們的衣服脫光,坐到一個非常隱秘的地方,一個大石頭上,不吃不喝,就能成佛嗎?這不可能,你離不開所有的衆生,都有一個相互關照,你累生累劫都能夠享受別人對你的恩賜?所以我們要培…
《願行的力量(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