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商道(鳳凰網【問道】海空上師專題紀實)

  佛教與商道

  2009年5月9日 鳳凰網【問道】海空上師專題紀實

  主持人:觀衆朋友您好,歡迎收看本期問道節目,(我是主持人薛巍)。

  首先,我來介紹一下在場的兩位嘉賓。這位嘉賓呢,是我們四川省中江縣白塔寺的方丈海空法師,海空法師,您好!另一位呢,是企業管理博士曾濤先生,曾濤,你好!

  主持人:法師,現在很多經商的人,都聲稱自己非常信佛,每逢到佛的聖日啊,或者說觀音菩薩的聖日啊,或者說各種節日,去廟裏燒香拜佛。反過來呢,都是去求福報哇,或者求事業呀,各種各樣的求法都有。那拜完佛之後呢,他們又會去做一些跟佛法很背離的一些事情,那麼我覺得這樣的佛法,您覺得這樣的信法,是正信的佛教嗎?

  法 師:至于好多商家自稱信佛,我認爲他們只能是一個信仰。對佛法而言,只是信仰是不夠的,要按照自己的信仰,依照佛教的方法,來進行習修,才能夠解決真正的問題。如果你真正按照佛法的要求去習修了,那麼你幹任何事情都應該是順利的,吉祥的。如果你不按照佛法的要求去做,做一些背離佛法的事情,那是得不到佛法的加持和利益的。不管你是經商也好,幹任何事情,世間任何事情,都離不開因果二字。有一次我在好多企業家聚會的時候,就跟他們講,“你們知道你們的財富是從哪裏來的嗎?”他們大家都很自信的說:“我們是通過我們自己的努力和用我們的智慧掙得來的。”我說:“不對,這只是一方面。如果按照你們的努力,和你們的智慧去證得來,你身邊很多人都用同樣的智慧和努力,爲什麼他們又沒有得到跟你同樣的財富呢?”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我們自己現在所做的事情,所得到的財富,只能說是表現形式的一個方面,還有呢,你要積善才得有福報。你如果沒有福報,沒有積善,沒有積德,在累生累劫用佛法的道理來講,如果你沒有積得這個福報,你怎樣去運作,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實益的。所以好多人智慧充滿而沒有福報,一生都很貧窮。況且你信佛只能是信仰,沒有實際去體現你的修行,所以他所得到的果報,不是那麼很滿意的。

  主持人:那他所求來的福報,就像您說的,與他同樣智力的人,爲什麼掙不到正當的這些錢呢?

  法師:因爲不管你治商也好,治世也好,跟他同樣的智力和同樣的能力去做同一件事情,但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動機,那就是德。不管幹那一行,商要商德,醫要醫德,幹什麼事情,要依德和行配合起來,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

  主持人:那麼坐在我對面的曾濤博士,他最應該有發言權了,因爲他是企業管理方面的博士,您對法師剛才說的怎麼看呢?

  曾博士:剛才法師談到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一個就是我們的因果,佛教裏面講的因果。實際上在我們企業經營管理當中,其實這個因果就表現在我們經營管理的一種邏輯關系。這種邏輯關系就是你有什麼東西,你最後會得到什麼東西,這個是邏輯走不走得通,從我們佛教來講,是一個因果,從管理學來講,他是一種管理的邏輯。那麼我們經營能不能取得最後的成果,換句話來說,就是我們能不能得到財富這個問題,能得到多少財富,跟你前面的這個因,也就是這個邏輯關系是不是走得通。我們很多企業家在實際的工作當中,幹了很多自以爲能夠得到財富的事,實際上這些事,不僅是不符合我們的商業道德,可能從社會道德這個角度去看,也是背離的。因此他最後的這個邏輯推導出來以後,他得到的財富就有問題了,有可能他會得到一些我們想不到的,意想不到的一些財富,但是如果回到他的這個來源去看,可能就是我們經常談到的這些錢,都是有原罪的。當然現在我們社會,特別是對于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現在的水平,市場經濟發展叁十年來,對很多原罪的問題,社會有很多的寬容,但是並不能代替這個企業家,不應該去反思這樣的問題,就是剛才法師談到的因果關系。我們做管理學研究的時候,做企業管理研究中也經常看到這樣的問題,就是經營管理的很多企業,他們給社會創造了價值的同時,他們企業得到了回報,就象法師剛才舉的那個例子說的,企業家的財富從哪裏來?實際上是爲社會,爲消費者提供了價值,他們掙到了他自己該拿到的價值,這個價值,邏輯關系要非常清楚,而且一定是符合道德規範的,或者符合客觀規律的,這樣他就會有好的一個結果,這就是我們要談的。

  另外法師談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講到了我們這個德和行業行爲,剛才主持人薛老師也談到了,就是經常有企業家,在商人這個圈子,平時他們都會在形式意義上去燒香拜佛,中國古話經常說,“臨時抱佛腳”。他們去的時候大部分人帶有的心態,可能是乞求,菩薩保佑,保佑我怎麼,能夠在這一次商業機會當中,能夠掙到更多的錢,這就是我們剛才法師談到的動機。實際上我們從企業管理這個角度去看,因和果這個動機,德和行,在這一層關系當中,我們企業家、老板們,如果能夠把德和行,把動機和他的行爲,能夠結合在一起,不是表面去燒香拜佛,最後他會得到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就是他會有很多可以整合到一起的資源,能夠幫助他,這就是我們法師剛剛談到的,在資源整合上他可能會比別人多。因此,在這種市場經濟的情況下,他的競爭性可能就強一些,他競爭力強一點,或許他就能掙到更多的財富,他一切的結果皆是有源的。企業家經常都會談論這個問題。什麼叫資源整合?爲什麼我花了同樣的努力,花了同樣的心血,爲什麼我整合的資源,沒有你整合的資源多呢?別人爲什麼能夠整合這麼多資源呢?別人願意幫他,這與這個企業家本人的德行有很大的關系。

  主持人:海空法師,您看到沒有,這個企業管理博士曾先生他提出的問題,他說了這麼多話,我聽到的是,最後他還是覺得,企業管理,是他們自己創造的因,自己造的果,您怎麼認爲呢?

  法師:他們企業家,他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是他們現在的作爲所産生的結果,中國有一句古話叫, “做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是什麼?“天”是先天的福德慧命,不是玉皇大帝,不是求一求菩薩,拜一拜佛,你就具足了這次成功的因素,不是這個道理。菩薩,他是智慧的化身,他只是指引你們在行爲上爲自己的行爲負責,積福積德,自己所積累來的,這是佛教的基本概念。我們剛才聽到的,就是說,今後通過自己的努力,覺得很多是造福于人類怎麼樣的,那是後天的事情,那是現在作爲的動機,而具備了今後的福德慧命。那麼我們現在能不能成功,就是他以前的累生累劫的福德慧命,和他們發願的初衷。以前的是基礎,通過我們現在的努力,當下立心是可以改變以前的一切的。所以,這個因果和我們的初衷,動機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曾博士,您平時,聽說您接觸很多法師,尤其是,藏傳佛教的一些法師非常多,那您接觸到他們的時候,給你是什麼樣的感受呢?對你們的經商有什麼幫助呢?

  曾博士:實際上,就是在我們這個經商的人,企業家、老板們,在修佛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不同的幾種人,一種就是剛才薛老師談到的,一到寺院的初一、十五啊,觀音菩薩的生日,他們就進廟燒香,平時不管,而且在實際的商業行爲當中,和個人行爲當中,都不會按照佛法的方式去行事,這是一類。表面上看他是在向佛修法,在他的實際行爲當中沒有做到。還有一類是,我們的企業家朋友裏邊也有,他們不僅是在形式上能夠做到一心向佛,也把佛教的一些理念,一些觀念,不管是做人或是做事的一些觀念,也帶進了自己的企業管理當中,也帶進了自己經商的行爲當中。但是,這一群人又會經常産生一些困惑,我想利用這個機會,也向海空法師請教一些問題?(好!)就是我們有很多企業家朋友,他們也在努力地改變自己的行爲方式,按照佛教裏面講的因果關系呀,戒律呀來習修,我們的困惑經常來自于去完成每一次的商業行爲中的一些問題,這很矛盾。比如對于商業機會來講,對于企業家來講,對于老板來講是非常重要。但是市場經濟它有一個客觀的規律,就是競爭。競爭有可能不是平均的得到一些成果,就象我們剛才談到的,法師也談到的,就是爲什麼有很多人都付出了同樣的努力,和同樣的艱辛,同樣的智慧,但爲什麼結果不一樣呢?就因爲是一個競爭性的社會,是商業社會和現代商業社會的特征,就有可能導致産生不同的情況。我們經常講的商戰,有可能是勝利者或失敗者。在這種競爭的關系當中,很重要的是要講效率,就是我們以低成本,生産出更好的産品,能夠占領市場,掙到更多的錢,這是企業家經常思考的問題。我們經常看到,媒體經常對一些企業曝光,象廣東沿海地區,有這種血汗工廠。被曝光工廠裏的工人師傅的勞動,沒有按照國家的勞動法規付酬,就被媒體評爲血汗工廠。這些老板在經商的時候,從我們管理學的角度去分析,他是希望以更低的成本,使自己的産品更具有競爭力,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的營利,才能使企業長期發展下去,生存下去。所以從這個行爲上來看,是有悖于我們佛法的教育,所以企業本人也非常困惑,他該怎麼去處理,每天上班裝出一片慈悲心,在辦公室就按照企業的管理模式,一個釘子一個眼去執行,那就不可避免的會産生這些勞資雙方的沖突,與商業競爭對手的沖突,甚至也出現一些損害別人利益的事而經常發生。所以很多企業家,他們的困惑就在這裏,也經常聽到他們談論這樣的問題。從內心來講,希望能按佛法的理念去管理企業,但經商實際面臨著殘酷的競爭現實,他又非得采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違背佛教的思想,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困惑、困擾,希望能得到法師的啓示。

  主持人:海空法師幫我們曾博士解答解答。

  法師:其實,這個不盡然,佛說一切善法皆是佛法。如果我們用了同樣的努力,和同樣的管理…

《佛教與商道(鳳凰網【問道】海空上師專題紀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