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商道(鳳凰網【問道】海空上師專題紀實)▪P2

  ..續本文上一頁模式,都不能達到有效的成果,那可以說,我們的行爲在某些方面,是不如法的。所謂不如法,就是,我們現在所呈現的一切現象,都是自己累生累劫的根基,通過我們的這種基礎去努力,所造成現在的結果。比如有些人又在信佛,又在拜佛,過後又去做一些與佛法,與世間不相符合的行爲,事實上他信佛和拜佛,是求得他今後多賺錢,是抱著一種善意,但是這種善意是帶著一種貪欲的善意。如果我們去拜佛、求佛,如果要把這個企業搞大不是爲了自己,把事業搞好是爲了社會、爲衆生服務,發了一個大的善心,發大愛的善心,或者更重要的是能發菩提心,那麼你做的很多事情,它都有很多善緣等待著你,它就不存在商場上搞得很累的這種模式。有很多人由于他發了善心,加上他的基礎又很好,幹什麼事情,他都不用很大的力氣,爲什麼呢?因爲有很多善緣等待著他。如果有善緣等待著他,他幹什麼事情都是順利的,都是吉祥的。沒有善緣等待著他,不管你絞盡腦汁,都是障礙呈現。所以,它有很多不平衡的地方。只要我們心平,只要我們行爲直,只要我們發心是正當的,我相信任何企業家,他都能得到很好的結果,你說對嗎?

  曾博士:對。法師剛才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啓示,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結果,就是證明我們本身的行爲不如法,如果我們非要采用不常規的一些經營手段去獲得商戰的勝利,說明我們這個行爲方式是有問題的。

  主持人:不過無商不奸,唯利是圖,應該是商人的本性。如果商人相信了佛法以後,是不是就不需要再經商了呢?

  法師:無商不奸這句話,我認爲是一種貶義,不應該這樣講,並不是所有的商人都是很奸的。只能說很多商人是用一種善巧,有的是用非常慈,非常善的這種方式,通過努力也得到很好的效果,並不是每一個經商的人都是很奸的。奸是因爲他沒有得到利益,比如人家得到利益,他就說別人奸。經商的人只能說是,他用了一種商業技術和商業手段,正常的運作他的商業行爲,不是奸的,那叫智慧。

  曾博士:法師談的這一點,在我們現代管理學裏面也有對應的。我們不管是在營銷,還是經營戰略層面,我們還要講一些技巧和技能,這裏就有很多科學叫藝術性的策略。就是在不影響,不損害別人,不先以損害別人利益爲前提的情況下,去從事商業活動。實際上,這是個藝術性地去獲取回報,或者是通過智慧引導,去獲取回報。在我們企業管理的範疇裏面,大量的研究成果也是圍繞著我們以什麼樣的方法、方式去實現更多的價值創造,並且得到回報。但是這個假設,就和我們佛教裏面講的相悖,現代管理學講到假設的問題,就是我們基于什麼樣的假設去開展商業活動?如果基于我今天一定要去把競爭對手的一個情報搞到手,使用了非常卑劣的手段,損害他人利益,攻擊他最薄弱的地方,然後打敗他。這種是一種非道德、非常規的商業手段,他的這個假設是建立在一種損害別人利益的基礎上,在競爭關系中,先損害別人利益。這種情況,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成功的,但是這種成功,也是暫時的。

  主持人:也就是說,你們現代企業管理學裏邊,也不提倡這種奸商之道。

  曾博士:對,對。現代管理學裏面講的,經常講到很多管理假設的問題。我們都知道西方的市場經濟裏邊,也經常說人性問題,他本身是自私的,就是以私心爲重心,是西方經濟學中的一個基礎條件。所以,發展到後來就是西方的市場經濟,發展到非常完善,非常成熟的時期,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心裏也在反思,爲什麼很多西方的管理學作出借鑒我們東方的一些思想,包括我們東方傳統的一些哲學思想,包括我們宗教學的一些思想,包括我們佛教的一些思想。也談到了這個問題,就是我們的管理假設,特別是西方的管理假設和和中國的管理假設是不同的,在我們現實當中,更多的企業家的管理假設確實有問題的。

  主持人:法師怎麼看呢?

  法師:我認爲呀,不管你做什麼事情,你只要符合政策和社會工作模式的正常規律,用善巧的智慧去做一切事業,都是可以的。如果你違背了這個政策和社會公認的,共同遵守的這種道德准則,去做一些經商或者其它工作,它所産生的效益,那就是不如法的,而且也得不到好的結果。(對。)這是個關鍵很基本的東西。不管做什麼事情,只要把這個做到了,你學佛的人要符合佛法,社會上的人你做事情要符合國法,只要把這一點做到了,我想我們做任何事情,在這個基礎上去做,是不會有什麼不好的結果的,應該是順利的。

  主持人:如果一個經商的人,真正的相信了佛法,那他在做生意的過程當中,可能就會打妄語呀,如請客吃飯,犯了五戒呀,什麼的,這樣該怎麼應對呢?

  法師:真正修學佛法的人,真正按照佛法如法去做的人,我認爲跟社會上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相融的,沒有抵觸的地方。在《菩薩行》當中說到了,只要你的行爲是有利于衆生,有利于大衆的,很多事情關鍵在于你發心和動機,不在于行爲。發心和動機是什麼?這是取決于他的結果是善,還是惡,這是決定這件事情是不是觸犯了佛法。如果你把佛法學好了,你的家庭關系也處好了,工作也將搞得更好。你工作沒搞好,你做事情都沒做好,比如你經商又沒經好,幹什麼都沒搞好,就說明你對佛法的理解和你的行持,還是不那麼完全如法。

  曾博士:對。我們看到八十年代開始經商的一代人,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都采用了很多非常規的手段去獲得財富,這是一批在我們中國最早先富起來的人,到九十年代中後期,他們的生意,或者他們的企業,就遇到很大的困難,實際上是在中國社會,商業社會的普遍現象。我們現在要去做一個反思,就能夠看到一個問題,就象海空法師所談到的,他們在行爲上有不擇手段的地方,可能導致更嚴重後果,是他們的動機,和他們創造財富的目的不如法。所以這種貪欲或者私心導致了,企業管理假設偏離了一種正常的邏輯關系,所以使他們的企業經營走向了一個困境。在九十年代就倒掉一大批八十年代開始起步時的企業。今天在我們經濟生活中,很主流是碩果僅存的企業家,或大型企業,其實這些老板們,他們都是按照剛才我們法師談到的方法,是社會所能接納的一些行爲在做事,所以他們今天能夠繼續發展,並且進一步壯大。不過也有非常多的企業與這個情況就恰好相反。這實際上企業不在乎行爲規範,更重要是辦企業的動機,他會使自己的管理環境做得更好。我們經常看到老板跟員工的關系非常緊張,老板天天想怎麼去剝削自己的員工,怎麼去損害對手的利益,怎麼去投機取巧。這在現代管理學裏面也是排斥的,這種不好的行爲。

  主持人:你看曾博士他對現代管理學理論的闡述,我聽起來現代管理學裏邊,跟佛法好像沖突的地方也不是很多啊。

  法師:只要我們用非常善巧的方法,和自己的智慧,去處理很多事情,應該是沒有沖突的。沖突的原因是在于貪欲和巧取,貪欲和巧取,跟智慧與善巧是不同的概念,這兩個方面運用起來,關鍵還是在于我們的動機和出發點是什麼?

  主持人:那我掙錢就是貪啊,那肯定是貪。

  法師:那不叫貪,那叫索取。正取和貪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個貪取,跟正取是不同的,貪,他是無止盡的,爲了自己的私欲和欲望來達到目的。而索取呢,如果正取是什麼呢?我剛才說了,凡合乎國家的政策,又合乎道德規範,用我們自己的智慧,正當的經商,正當的來幹這一系列的事,所得到的東西,就是不屬于貪欲,不能把它歸爲貪欲這個範疇當中去。

  曾博士:搞舉個例來說明這個事,比如我們經商做假貨,假冒僞劣,比如以前經常有人用工業乙醇做食用酒來賣,致導出了人命案,爲什麼他要去從事這樣的犯罪活動呢?他的這個目的是想爲自己掙到更多的錢,貪欲心所致。一個正當的企業經營管理者,他爲社會創造財富,爲産品創造價值,爲顧客活動服務,同時他應該得到回報,這是我們理解價值産生的邏輯關系,是一個正常的邏輯關系。而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如一個企業做出來的産品它沒有多少價值,但是他通過一些取巧投機的方式,比如他通過假廣告宣傳,來蒙蔽消費者,他自己也能得到回報,也掙到了錢。因爲他的産品比競爭對手的産品相比而言,他用僞劣材料取代了正規材料,成本就低了,他就能賺更多錢。在我們商業社會裏面比比皆是的一種情況,這種情況應該說是一種暫時的巧取,好像我們剛才講的,他是采用一些非正規的技倆,蒙蔽了消費者,消費者也看不清楚産品的質量優劣在哪裏,所以也掏錢購買了。那麼與此相反的,有的企業家是踏踏實實的做産品,他也向社會提供了價值,他也得到了正當的回報,應該是我們能理解的。管理的智慧,講的是企業發展的戰略,現代管理學的很多工具,是引導我們企業家,引導企業管理團隊,從管理製度上著手,來開展企業的金融活動,不是爲了降低成本,而不保證産品的質量,只爲了掙更多的利潤,想方設法去損害消費者的利益,用營銷包手的手段,去蒙蔽消費者,這種行爲應該說是一種巧取豪奪。我們在管理學裏面不支持這種行爲。

  主持人:管理學裏面有沒有商業炒作的現象。

  曾博士:當然有。剛才法師談到的就是,因爲在商業社會裏,消費者對同樣的産品,他的認知程度不一樣,或許一個産品它是非常有價值的,但是消費者並不能認同這個産品的價值,在這個時候,你就需要有一些正確宣傳,讓消費者能夠迅速認識到這個産品的好處,充分顯示它的的價值,他就會去購買。這是我們可以理解的宣傳,我們在商業社會裏應該鼓勵這樣的企業,用創新的行爲生産優質産品,應該鼓勵企業,向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和工業價值,他應該得到社會的回報。

  主持人:法師,您對(作假?)您對曾博士,對于商業宣傳的這種商業說法,…

《佛教與商道(鳳凰網【問道】海空上師專題紀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