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您贊同嗎?
法師:我是這樣看的,凡是作假的一切行爲,不管他的手段多麼高明,因爲作假本身就是一種欺騙,他手段越高明,他犯的罪過就越大,因爲作假本身,他就是一種犯罪,得到的所有資産,都是不義之財,那麼所産生的結果呢,是一害別人,二害自己。作爲我們經商的人也好,作工的人也好,首先還是要建立在誠實、誠信的基礎上,做任何事情,就不能用假貨去欺騙別人。這個商業炒作,它是一種商業運轉模式或者資金運轉模式,也是一種市場運轉形式,只要他的動機是善良的,他是行善的運作模式,我認爲呢,他的炒作還不在這個欺詐和欺騙之類。只要他的行爲是作假的、害人的,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損害別人的目的的這種方式,我認爲不可取。但他是正當的炒作還是可以理解的。
主持人:說到這個經營,有一些現代企業裏邊,一些養殖業呀,或者辦各種特種養殖業的,是一些什麼皮毛動物之類什麼的,您對做這樣生意的人,如果按照佛法的話,是不是堅決不能這樣去做呢?
法師:佛法的戒律裏面,如果他是授了菩薩戒的人,是不允許養這些東西的。那菩薩戒不是一般人都能授的,過去的菩薩,一般都是帝王,他根本就不養這些。作爲養殖業呢,人們爲了謀生,他養活了這些動物,他事實上,他是爲了謀生而養活了這些生命,他並不是去殺害它們。如果把羊賣給別人,別人去殺害,他至少來說不是主犯呢,在菩薩戒裏面是不提倡的。但是養了這些動物,你把它作爲一種助緣,和自己是一種緣分這樣來考慮,他跟這些衆生有緣,你把它養好了,事實上,你對它生起了這個恭敬心,對這些動物的養殖,用慈悲心去對待它,讓它好好的生活下去,因爲養殖業它本身所産生的這些動物,就是畜類、禽類這些,它過去造了這個業,才變成畜類、禽類,它是它自己的結果,是因果循環關系,那麼養殖它的人,罪過不是很大的,罪過大是殺害它們的人。所以,按佛法的要求來講呢,養殖業本身,是一種人們某生的職業,是可取的,至于殺害它們的這種職業呢,是犯殺戒,犯殺戒按照佛教的教義來講,也是不可取的,如果要真正的守五戒,那就只有改行。那麼如果大家都改行了,都不殺,這個社會循轉規律就亂了。所以有些東西啊,還是一種自業和他業,社會所産生的共業,所造成的一種因果輪轉的這種方式,這是正常的模式。
主持人:曾博士,您那個現代企業管理學裏邊,對企業持續發展,這個方面,因爲你剛開始說了,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那些先富起來的人,由于他們沒有什麼更好的經營理念,因爲在那個時候,現代企業管理學,也沒有提升到那個高度上。那麼這些人呢,都被市場的洪流給淹沒了,那麼現代企業管理學對于這個企業持續發展方面,有沒有提出一些好的方式,(對。)或者是發現一些規律?
曾博士: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現代管理學中很重要的一個研究成果,就是說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信息時代來臨以後,企業管理的理念發生了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其中最大的一個就是創新變革的問題。實際上創新變革的問題,不可避免的會打倒我們一些企業,要求我們企業去做到創新變革,過去我們企業做的還不夠,裏面有幾個反射,一個是,有時候企業可能爲社會創造了價值,包括我們對顧客創造價值。因爲我們知道,企業生存的最根本的目的,不是老板想賺錢,是爲了顧客而生存的。這是現代管理學定義,也就是說,定義了企業生存的目標,純粹不是爲了老板的私利,企業能掙到一千萬,掙到一個億,掙到十個億。而企業存在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爲了顧客而存在。現代管理學對企業的存在意義的看法,換句話說,如果把顧客擴大,那就是爲了社會而存在,而不是爲了某一個企業家本人而存在。因爲企業家帶領這個企業,他最大的使命是什麼呢?他要把這個企業一步一步的發展下去,就是我們講的持續經營。所以,企業 創新變革的內容就非常多,這是現代管理學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
主持人:談到持續發展的這個問題,海空法師,我有一個困惑,是什麼呢?有一句老話叫,“富不過叁代”,在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確實是發現這樣一個規律,這是爲什麼呢?
法師:“富不過叁代”,這是中國流傳了很多年的一種民間的說法。事實上,我們中國的商界中,也出現了這樣的現象。中國人說的“富不過叁代”,就是說第一代創業,他是辛辛苦苦的創業,成就了以後,第二代是享受,如果第二代也繼續創業,再培福的話,就可以超過叁代,或者四代。關鍵是我們在創業的時期,享福的時期,要更注重培福,創造更多的財富回報社會。所以,就不要象社會上經常出現的,就是有了錢過後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成天揮霍,而後代人有的,成天就是享樂、腐化。所以我們要達到第二代,第叁代都能富起來,第一代在創業的時候,就要做到打江山容易,保持江山難,做企業也是這樣的,把培養後代,培養後代企業管理者的德行,培福具足資糧。佛教的資糧就是培福,作爲一個重要的日程來做,那麼叁代,四代都是可以繼續富下去的,能夠保存發展下去,那就可以打破以前的這種說法。
主持人:那麼說到這個培福,現在很多有了錢的商人,他們都會去捐款啊,做慈善,但是他們在很多報紙啊,或者報刊中會發現。很多賺錢的這些老板們,他們爲國家交的稅費非常低,法師您對這個問題,這也算培福嗎?
法師:這個培福和捐款呢,不在于多少,也不在于大小,關鍵在于動機是什麼?如果有錢多捐點款來炫耀自己,這是沒有功德的。如果我們做了很多事,確實爲了發善心,讓更多的人富起來,扶持貧窮的人,這個動機是一種功德,他可以增加他的資糧。那麼這個培福和捐款,做慈善事業,還是要看你捐在什麼地方,如果捐錯了,捐到不恰當的地方,事實上呢,還是在幫倒忙。所以捐款也還要看是怎麼捐的,是爲什麼捐,爲什麼拿這個錢。所以培養功德,不在于拿錢的多少,在于你的動機,在于你的作用,在于你發的什麼心。只要你的心正,你發的願大,那麼錢多錢少,他的作用都是一樣的。
主持人:那曾博士,您對企業家這個怎麼看?
曾博士:我個人覺得,這個企業家做善事、搞捐贈,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很多企業家,把這個事作爲一種公關的宣傳,這就是剛才法師說的,這一個問題,可以理解爲動機不純。
主持人:國家還會給一些優惠政策。
曾博士:對,正因爲如此,我們很多企業家都會去,以一種取巧的方式去雇用一些下崗職工,爭取獲得國家稅收上的優惠,同時我捐善款,那麼這個在所得稅上,有一些優惠的政策,這個從目的上來講也好,從出發點來講也好,都是有問題的。甚至我們這個社會呢,有的時候還要去推行一個,叫什麼慈善排行榜的,實際上我認爲這個也是在幫倒忙。因爲捐得多的人好象取得了一個很好的社會效應,起碼有兩點作用,一個是企業家名聲大,還有一個提升了企業形象,表明這個企業經營非常健康,掙了很多錢,所以我能捐錢出去。可能我這個企業捐的錢,比另外一家企業的利潤還多,所以這個時候就變味了。這種慈善,在真正的慈善行爲裏邊,就是回報社會也好,作善舉也好,實際上這個是不需要別人知道的,它不能總是和企業公關宣傳聯系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不論你做多做少,你有能力的多做一點,沒能力的少做一點,最關鍵是,你認爲這件事它本身的價值有多大,他是不是能夠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你的捐贈。在西方慈善事業本身和自己企業的經營管理,是沒有什麼太多的關聯的,但是我們中國企業家很多把這兩個事聯系在一起,讓這個捐贈爲自己的企業作宣傳,爲擴大自己企業的知名度服務,所以這樣就會變味了,這個也是商業社會的一個奇怪現象。
主持人:那麼法師怎麼認識呢?
法師:如爲捐錢而捐錢,爲了炫耀自己而捐錢,是沒有功德的,他只能得到實益。實益與功德是兩個概念,是不同的。功德具足了,他還會得到更多的實益。所以,在這個捐款的這個問題上呢,還是動機和出發點爲最重要。
曾博士:法師我們經常還有一些這樣的困惑,就是企業家們,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些困惑,就是我已經皈依了,我也在虔心向佛,我也在修行,那麼我回到公司以後,我每天一上班,我就要被很多這種煩瑣的事情所困惑,所困擾。比如經常是有能力的員工,今天突然就辭職了,也把我的商業機密帶走了。所以,我們想用這個慈悲的心,去管理大家,去管理這個公司,那麼我們又經常要冒一個風險,我們對這個員工的這種假設,非常難以把握。就是我們在管理學上,也經常談到這個問題,在西方管理的這個曆史上,談到“泰羅製”管理,就是把工人搞得非常的疲憊,這就過去那個年代,一個血汗工廠的一種管理方法。他把人作爲工具的這種假設,認爲他自己是一個有人性的,因此我必須要加強對你的管理,佛教的慈悲心又告訴我們,應該把自己的員工理解爲人性善良的,我們應該用更人性的方式進行管理,但是企業家非常困惑,今天我用慈悲心的方法去管工人,但是員工背著我就損害公司的利益,如銷售就拿回扣,或者是經常出工不出力,不去幹活。所以,老板們非常困惑這樣的事,就是想用慈悲心去管企業,管自己的公司,管自己的生意,但現實又告訴他們,“你看你的員工,這麼多違反公司的利益。”所以經常難以把握這樣的尺度。
主持人:海空法師怎麼認識?
法師:我認爲不管是企業家也好,工作也好,作爲一個企業家,他治其事,不如治其人,治其人,不如治其人心,用我們的智慧, 我們的慈悲,我們的誠信去教育大家,我認爲大家都愛護你這個企業的時候,這種現象就不存在了。你人心得到了,你的企業就興旺了,人心失了,企業就散了,所以這是一個規律。如果你的企業裏面出現了這些背著公司,背著企業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就說明你還未得人心。我經常跟他們開玩笑說:“劉邦治天下,就只管叁個人。”你一個企業,什麼事情都管得這麼多,你把人做好了,你的方法對了,你心發對了,讓大家去共同努力愛護這個企業,把它當成自己的家園,他會做得更好,我是這樣看的。
主持人:法師您在兩所大學,做客座教授,那您在給這些大學的MBA的學生上課的時候,會給他們講一些什麼?
法師:主要還是講我們做企業也好,做工作也好,研究學問也好,我們要抱一個初衷就是爲什麼做這件事情,爲什麼做企業,爲什麼搞這個學術研究,把這個動機放正了,我們方向明確了,方法還是次要的。
主持人:曾博士您今天跟海空法師對話,咱們叁個人的這樣一席話,您從中有沒有得到一些,對現代企業管理學一些啓示?
曾博士:首先在這個問題之前,我還有一個非常困惑的問題要想請教海空法師。我們知道在現代商業社會當中,我們經常講的一個問題,特別在現代我們有很多企業老板,經常爲了獲取一些特定的資源,要去勾兌,我們四川話講勾兌。“勾兌”的意思,就是通過一些不正當的手段去勾通,去向政府官員也好,或者向其他的利益相關者也好,通過權錢的交易,去達到一些商業目的。在我們看來,西方的管理學對這個問題,沒有任何的論述,沒有什麼對這個經營管理事件的文獻資料,因爲在西方可能沒有把這種現象,看成是一種不正當商業現象,根據中國這種實際情況,在我們國家中,在我們的商業社會是潛規則,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也想聽一聽海空法師對這個問題,給我們的一些啓示。
法師:至于商業行爲,和其它工作行爲,有一種勾兌的這種現象,我認爲,是這樣看的,因爲這個勾兌,(勾兌一詞是釀酒業中的行話)就是說有關系的雙方,互相的結交的這種關系,所進行的這種勾兌方式,或模式,看是用什麼模式來達到這個目的的。如果真正的勾兌是正當的,那麼就叫做一種善巧的模式。如果帶著一種腐蝕性的行賄,授賄的這種勾兌呢,這也是一種不良的,是不如法的行爲,關鍵是你這個勾兌的動機和你的方式是什麼,不能把勾兌,都說成是不如法的,勾兌也有如法的,因爲他有一種利害關系和利益關系的交換模式,這在事實上,這個社會上也是存在的。佛法就是說,只要你是用心善的,心地善良的,一切善法都是佛法,佛法在世間,一切佛法都是滲透到我們的生活工作當中去的。
曾博士:對,這個也就是法師剛才談到的,在我們四川,也是經常的,比較流行的語言,商界流行語言“勾兌”,也有如法的,當然也是看我們動機。如果是存在這種權錢交易,像損害社會公衆利益,政府官員出讓了一些特定的利益,其實損害了大家的利益,甚至是全社會的利益,那麼這種勾兌就不如法。
法師:正當的這個商業交易模式的這種勾兌呢,那是正常的。
曾博士:也就是說,我們拓展自己企業和社會的關系,這種勾兌,我們可聯絡感情啊,那麼這種是一種善巧,(對,善巧),剛才法師說的,是一種善巧,那麼是一種正常的一種聯絡方式。這個在西方管理學也談到,這就是我們需要的一種,叫社會資本,因爲你的社會關系網絡比較好,比較寬,認識的人多,能幫助你的人特別多,這就是我們中國話叫做人脈,人脈廣。如果幫助你的人多,那麼你的經營就好,這也是一種,在西方管理學上談到,這是一種社會資本。
主持人:看來曾博士已經理解了法師說的意思。那麼法師請您給我們欄目前面的這些電視觀衆們,開示一些做生意,守住幾條最基本的,希望大家呢,能財源滾滾。
法師:我想呢,我們做生意搞商業活動,搞一切對社會有益的事情,只要我們的心和我們的出發點,是善良的,是爲了大衆的,是和諧的,我想不管用什麼方法,都是如法的,都是可以得到直接利益的。方法有很多種,因爲他每一種方法,他都要適合他自己的、當時的基本情況,這個情況是千變萬化的,但是我們的初衷和我們的出發點是一致的,只要把這個把握好了,我想商業就做好了,人們富裕了,社會也和諧了,這是我應該看到的,或者是要求應該做到的。
主持人:好了,觀衆朋友感謝您收看本期問道節目,歡迎您下期再次收看,感謝海空法師,感謝曾博士!
2009年4月9日下午于白塔寺
《佛教與商道(鳳凰網【問道】海空上師專題紀實)》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