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學與生活和工作的關系
今天是我第二次來到重慶講學啊,我是一個出家人,出家人還是人,照樣跟大家一樣,食人間煙火。今天有緣來到重慶,共同商討《禅學與生活和工作的關系》這個課題,大概需要兩個小時。
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呢,首先要講到什麼叫禅學?禅學事實上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法,昨天我跟重慶的有些學者在一起商討的時候,就說今天來聽課的人哪,主要是商界的和社會各界的學者,因爲這個關系呢,我們就必須講一下禅學跟我們生活究竟有什麼關系,那麼怎麼又牽涉到這個佛教上面來呢?因爲今天來的是,恐怕是五大宗教的人都有:有學道的,有學佛的,有伊斯蘭教,天主教的,還有基督教的。事實上這個佛教本身就是智慧和覺悟的教育,它是梵語,不是我們中國的語言,把它翻譯成中國話,就是智慧和覺悟的代言詞。那麼智慧和覺悟,它本身就不牽涉我們哪一個信仰,也不産生什麼沖突。
今天要跟大家講呢,主要是講禅修、禅學。禅是什麼東西?我們在座的有學佛的人,也有學道的人。就說參禅哪,禅是建立在佛學基礎上的一種學修方法。事實上,佛教,它是一種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能夠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也就是覺悟圓滿的人,才能稱爲佛。佛法,它主要是成就智慧,覺悟圓滿的方法,那過去好多人一談到佛,天上飛的那種,手一指就可以點石成金,手一揮就可以呼風喚雨,不是那一種。事實上佛法是教人要自尊自信,把自己從生死痛苦中解脫出來,以開顯我們本具的佛性,使人人成佛,完善理智、情感、能力之最圓滿人格的一種修行方法。
今天我們先講一下禅的概念啊,事實上禅就是指心,參禅就是修心。佛法“一切唯心造”,關鍵還是要把我們這個心,它的境界打開。禅是個什麼呢?禅是一種心態,像我們佛教、道教都有修禅的這種修行的方法。我先講一下我自己修禅的過程。我是66年學道術,到78年皈依佛門,就學了12年道術,皈依佛門過後呢,又去讀書,證道後出家的。所以在今天講到這個《禅修與生活和工作的關系》的問題上,就牽涉到我們生活工作要牽涉的氣數問題。
禅是證悟到本性的一種狀態。用禅修的方法,也就是修心的方法,來闡釋我們自心,展現出清靜的覺悟心態。如果要把我們的心要清淨起來,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的身心,我們大家可以想一想啊,我們身心當中所展現出來的煩惱和痛苦,無時不在,我們每天忙于工作、生活、身家利事,外勞其形,內傷其心,無時不在煩惱當中。自從我們懂事那一天起,我們就受到了社會、環境、生活的幹擾,對我們這顆心的幹擾,就産生了心識的感覺。由于我們的心要去受、想、行、識,對一切事件都感興趣,要想這個心真正的清淨,那麼佛教有一種說法,首先就要生起出離心,發菩提心,才能夠得到清淨的見解。說起這個出離心,誰願意生起啊,我們大家活得好好的。那我有些弟子,他們家庭條件都好,工作環境都好,甚至還有不少的都是億萬富翁,他們生活得這麼好,他們出離什麼?還美得不行。出離不是要去出離這種生活環境和我們現實當中的具體內容,而是要去出離這種煩惱的狀況。我們要懂得我們的煩惱從哪裏來的,從哪裏去消除,煩惱從心上所生,那麼就要從心上去消除。
我們佛教當中所闡釋的“八苦”,人生的八苦,我們在座的哪怕你有萬貫家財,名貫環宇,你擺不脫,首先是生老病死這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你擺不掉啊,誰擺得掉啊?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嗔恚苦、五蘊熾盛苦,這個四苦也是誰都擺不脫的。我們要擺脫這八苦,我們首先要了解這八苦的起因在哪裏?今天我既然要講到這個問題,那麼就要告訴大家怎樣來擺脫這八苦的方法,就是因爲人生有這些,生老病死、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嗔恚苦、五蘊熾盛苦。哪怕就是帝王,你縱有天下,你也改變不了,你也擺不脫。所以說呢,釋迦牟尼,他就發現自己沈浸在痛苦當中去尋找真理,才去出家修道。我是皇帝我都解決不了這些,生老病死,我照樣是受什麼呢,很多問題達不到要求,不能圓滿,想要的得不到,至少是不能滿足,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嗔恚苦,互相的怨嗔,愛恨,還有五蘊熾盛苦。所謂“五蘊”,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這是誰都擺不掉的,他就尋找真理。
事實上呢,要把心靜起來,首先就要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後才能擺好我們自己的位置。你都不明白,你連什麼都不明白,你怎麼去修啊?那就是盲修瞎練。昨天我跟有些學者在一起研究,我提一個問題,我說:“你們說這個世界上,第一個提出破除迷信的人是誰呀?”曆史上,世界上最早的是誰呀?第一個提出的,你們有沒有知道的啊?第一個提出破除迷信的人是誰?(答:釋迦牟尼佛。)爲什麼是他呀?因爲釋迦牟尼佛他看到世間上的很多事情都是假象,他去悟道才明白了,他通過了修行,他就明白了世間的真相,原來這整個世間的一切真相,都是緣起性空的一種規律,而緣起性空又建立在因果這個基礎上。所以我們想問題,我們做事,無論是誰,你離開了“因果”這兩個字,你什麼事情,你都說不全的,你無話可說。你沒得因,哪去找果呢?那麼我們要把我們這顆心要靜下來。
禅是一種心態,就是要提到把我們這個身心,達到清淨的狀態,明其自心,照見本性這種狀態,你才能夠發現你的真實。我們要擺脫我們的煩惱障礙,離開這顆假心不受它的牽製,那麼我們就要生起出離心,我們知道這是苦啊,我們就不要去産生苦因。事實上佛教要達到覺悟圓滿的境界,要從煩惱痛苦當中走出來,我們才能把工作搞好。如果你從煩惱痛苦中走不出來,我們的智慧就開發不出來。我們要生起出離心、菩提心,才能得到清淨見。我們上面的圖啊,就是佛教的十法界。今天就不講這個了,講這個不要說兩個小時,兩天都講不完。今天就是點到爲止,就講菩提心,我都要講一個禮拜,還不要說是講這個出離心,清淨見,特別是最難講的清淨見。那麼今天就是點到爲止,大家的時間也很寶貴,有這個機會那就是緣分,有這個緣分那就要珍惜,我們就不繞圈子,直截了當地講。我們如果沒有生起出離心,沒有發菩提心,不要說是居士,就是出家人,你的修行都是假的,都是在裝模作樣,做給別人看,這是我修行四十多年總結起來的經驗。沒有生起出離心的人,就不可能發菩提心,沒有發菩提心的人,你的修行是建立在沙灘上的,不牢固。出離心是我們學修佛法的關鍵。如果我們學佛的人,在修行的過程中,沒有生起出離心,那麼我們任何的習修,都只能是一種善行,吸取一點人天的福報,你不可能究竟,得不到正果,就得點人天福報。你種了好因,得點好果,種點善因,得點善果,你不能夠得到正果,你不能夠跳出煩惱痛苦的圈子,你跳不出去。我們仍然沈浸在六道輪回當中,這十法界當中就有六道輪回。參禅、學佛、靜養,並不是一種消極,而是積極進取的一種精神。只有我們把身心理順了,我們的勇氣才能提起來。我經常跟我的同修說:“如果我們人在這一生工作當中,不管你發展得很成功,如果你沒健康長壽,那你是不可能太平的。”健康、長壽、平安才是福。健康、長壽、平安,那麼首先要建立在哪裏?還是在我們的心性上。那麼禅主要是一個心性,主要是一個心態,是心在體驗它的痛苦。我們肉的本身,這個肉能不能夠體驗痛苦啊?不能,他是種物質啊,他曉得什麼痛苦啊?他不知道,要我們這個意識,我們這個心性和意識才能夠了解他,才能夠體會它。
禅是一種思想,釋迦牟尼佛,他在修行的時候,在悟道的時候,他就在想這個問題。禅宗的緣起,他本身就是一種佛教的精華,比如說緣生性空這個問題,宋朝的釋普濟《五燈會元》,他曾經這樣說:“世尊于靈山會上,拈花示衆。是時衆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顔微笑。”禅是一種思想,是一種心態,那麼我在這裏跟大家講話,我這麼舉一個手,拳頭舉起來,大家知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啊?能領會嗎?就是把這右手舉起來,你們能不能領會啊?佛教的禅宗,在領會這個問題的時候,它主要是以默契,互相溝通,來達到追本達源的目的。禅宗,它是不立文字的正法眼藏,它是一種涅槃妙心、實相無相的微妙法門。我們在參禅的時候,按照平常的學禅宗的,什麼質問哪,直指人心哪,去問哪,“我是誰啊?”去追話頭哪,這樣去問,有些人坐著坐著追著追著就打瞌睡了。在很多時候,我在才學法的時候,才學道的時候,一坐到起,參禅打坐,眼睛一閉,前叁十年的,後叁十年的都想起,就打瞌睡。要麼就妄想,甚至妄想非非,要麼就打瞌睡,要麼就精神不好,所以禅修在修證的時候,你首先要明白它的緣起性空的道理,它是一種什麼哪?它是一種微妙的法門,它靠自己去領悟,要追根到底的去領悟才行。在我們現在佛教來說,要達到這個心靜下來,有很多方法來完成這個事情。
現在我說這個禅,你們沒有參禅的人,聽到淡而無味,你那個跟我的生活,跟我今天做生意,跟我的企業,是很遙遠的。我先跟大家放個話題在這裏,鬧熱的在後頭。你先都不把這個問題講清楚,後頭的事情你就聽不懂了。禅,通過參禅,他能夠明悟自身,能夠使自己的身心清淨,能夠開發自己的智慧,能夠使自己的心態平和,能夠正確對待我們面臨的所有事情。你心都不平,你能做什麼?一點事情就煩躁,一點事情就暴躁,一點事情就著急,這樣子能處理好什麼事情?禅定工夫深的,那麼什麼事情,他都能夠沈得住氣。沈得住氣的人,你才能成氣。你看過去有成就的人,凡是遇到困難,遇到障礙他能沈得住氣,還有人呢,我沒有參禅嘛,我生來,我就沈得住氣。這個東西呢,也不盡然,有的人心情本身就暴躁,有的人心情本身就能沈得住氣,這是與他的根基是有很大的區別。佛教呢,要講根基,什麼…
《禅學與生活和工作的關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