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學與生活和工作的關系▪P2

  ..續本文上一頁叫根基呢?就是我們累生累劫,積養起來的慧命。如果我沒得這一點,累生累劫積養的福德慧命,你沈得住啥子氣啊?你聽到什麼,一聽,聽得起你就跳起來,一點小事都會蹦起來。你看城府深的人,能沈得住氣的人,一般都是福報比較大的人。你看有成功的人,大的企業家,那些領導,他們工作方法是有條理性,就沈得住氣,當然有福報。沒有福報的人,他是輕浮的,一天到晚都在跳,累死了都找不到一分錢,你們去想是不是這個道理啊?所以要沈得住氣,他關鍵在心性要清淨起來,我們還要把它在清淨的基礎上更清淨,那就要修證,修證我們的心性,要參究我們的這顆心,要怎樣才能平靜?所以說生活當中參禅是很重要的,在參禅的時候,就要想到很多問題呀。

  我剛才說到這個福報問題,我們現在來到這個地方,聽我講課,作這個報告,我們的緣分是非常特殊的,哪怕就是這麼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這世界上有幾十億人,爲啥能夠我們在一起呢?那就講緣分,按照我們佛教來講,這種緣分要講十二因緣,前世、今生和將來,那你沒得這個不得行。所有的事情,都是諸法因緣生的,緣去法還滅,過去的因,現在的果,現在的因,將來的果。我們過去的因,一個是無明,二個是行。無明、行,就産生了惑業。後面的現在五支果,行識名,一切都是叫苦,惑業苦,過去二支,現在的五果,現在的叁支因,未來的二果,把它加起來,就叫十二因緣。我們在參究這個因果規律的時候,比如說,我們在參禅打坐的時候,去想,去靜想,在冥想的時候,煩惱生起來的時候,我們要懂得一切煩惱的産生,都是有因果,都是有來因的,那麼我們知道這是因果關系了,我們就可以去正確對待了。我們如果不知道因果關系,我們在參禅的時候,煩惱的時候,我們老是怨天怨地,要不是怨父母,要不是怨環境,要不是怨別人。所以知道因果關系的人,知道十二因緣的人,他在參禅當中,就能夠正確對待現在所出現的一切問題。如果不知道這些因果的關系,在參禅的時候,靜想的時候,冥想的時候,出現的一些景象,就跟著境走了,被境所轉,這樣轉來轉去,煩惱就越來越多。有的就說,“我不參禅我還好一點,我一參禅,咋個煩惱越來越多?”這個很簡單嘛,不參禅你眼前是黑的,你看到啥子障礙呢?看不到灰塵。比如像一間屋子是黑的,看不到灰塵,天晴的時候,你把瓦揭掉兩甓,那太陽光射下來,你看那很多灰塵,是不是這個道理呀?你們說是不是啊?(答:是。)對了。那麼我們用一種方法,對我們自己的心性進行修證的時候,就好像是陽光照見了我們的心內的一些障礙。所以在參禅的時候,看到障礙,看到這些現象,是很正常的,這並不是參禅的時候,才有障礙,沒參禅就沒得。你沒參禅,你沒看到嘛,一參禅就看到了。禅是一種修養,在參禅的時候呢,道家、佛家和其它修心,都有這個參禅、打坐的這種方法。那麼佛教的參禅,它又不同了。還有淨土宗的參禅,有禅宗的,有一般的禅宗的參禅,還有密宗的參禅叫金剛禅定。

  那麼佛教的修養,它有一個特點就是:佛教它佩帶了一把寶劍,那就是智慧,所以佛教稱之爲智慧的寶劍。佛教的方法,智慧的寶劍,可以斬斷我們的無明,可以斬斷我們的煩惱和斬斷我們的痛苦。佛教思想,只認得一個敵人,那就是無明,無明就是自己,能夠戰勝自己的就是聖人,戰勝不了自己的,那就是凡人。凡和聖,他主要是能不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戰勝自己,這就是凡和聖的區別。你看那個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他的區別在哪裏呢?人們往往都是只注重自己。

  過去有個公案,寒山問拾得的公案,大家好多都見到過,見到過就並不一定能夠參照自己去面對,比如寒山問:“世間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就答:“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你們有這個耐心嗎?沒得。多少人是你罵一句,我必還一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如果懂得這一點,這個我們禅宗的思想,參禅的思想,你毀謗我,你欺騙我,你侮辱了我,笑我,輕視我,賤我,惡毒的攻擊我,或者是騙我,哪麼辦?就說明他還沒得智慧。如果他是個有智慧的人,他是個明智的人,他就不會做出這些事情來。既然他都沒得智慧,你就不要跟他一般見識,你跟他一般見識,你就跟他一樣,所以我們就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佛教把忍辱當成一種智慧,忍辱是種智慧哦,忍辱是有福報的。你們現在在座的好多都是企業家,你們想想在工作當中,有好多事情是需要忍讓的,忍讓過後,在忍讓過程當中,你們就醞釀出一些方法來對付了,你們就可以産生很多辦法,所以說有佛法就有辦法呢。如果人家一罵你,你還在罵他,你連思維的境界都還沒得,兩個就抵消了,本來你都有點功德,一下都抵消了。還有一種呢,還有一種辦法是啥子?有的人就說,人家罵你的時候,嗔恨你的時候,你最好的辦法就是笑。笑,對人家來說,就無法對付你,還能讓你有啥子,有空間去想問題,所以笑啊,能夠解決很多,柔克鋼嘛,我們不要去管他的,任何事情都有個因果報應,你管那麼多去做啥子?你不要把自己,他一句,你一句,兩個扯平。在我們世間有兩種方法,能夠對治我們自己的煩惱、痛苦,一種就是世間法,一種就是出世間法,世間人一般都是爭強好勝,追名逐利,只論他非,心隨境轉,身不由已,跟著感覺走,跟著現象走。那麼有智慧的人呢,就是謙和忍讓、得失不擾、常思己過、如如不動、隨緣自在,世間法就是煩惱,出世間法就是菩提、智慧,我們如果能面對這些,那麼我們這顆心就會清淨。如果心都不清淨,還辦得好什麼呢?你好像大海的水一樣,你心越動,就好像是風越動,海浪就越大,要風平才浪盡。連李世民都有這樣一個名言,他好像是船,民衆好像是水,它船要壓平水是不可能的,水要推翻船是可能的。那麼要水不起波浪,首先就要風平,要平靜下來。處事、治國、治家、治企業都是這樣。我們少刮點風,波浪就少一些,我們的船就要穩一些。那風爲啥子,要怎麼去少刮,將來我要講到這些問題上來啊。禅是一種文化,通過禅修,我們懂得了我們人生,來到這個世間上,有很多事情是自己不能辦到的,是需要社會,需要他人來共同維持你這個生命,和維持你這個工作。所以修行的人,一個有智慧的人,首先要懂得報恩,佛教把上報四恩,下濟叁途苦,把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作爲種善因的基礎。特別是我們現在所提出的慈悲喜舍、五戒十善、四攝六度,這一系列,前面都是種善因。佛教這四句話,好多學佛的人就知道,“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只能說是你沒做壞事,你斷了惡因,沒得壞因,果報;衆善奉行,就是你積了些福報,種了些善因,具足了些資糧,但是這個並不能斷煩惱,並不能減痛苦。佛教要斷煩惱,解脫痛苦,最關鍵的一句話,還是第叁句話。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基礎,要自淨其意才是根本。所以佛教文化,最關鍵的話,就是要自己淨自己的意,自己革自己的命,自己戰勝自己的無明和煩惱痛苦,靠別人不行,在叁藏十二經典上,根本就找不到一個神仙皇帝來保佑我們,沒有的,這個我們要弄清楚,不然的話,我們就要把佛教引入一個迷信的框架上來。

  佛教是一種文化,它既包含了哲學、文學、音樂、藝術、雕刻、印刷、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包括這一切在內,所以我們佛教講“五明”呢。因明,就是要懂得一切邏輯,邏輯學啊這些;工巧明要懂科學啊;醫方明,要懂醫學啊;聲明,要懂語言文學,要懂得我們自己的語言,還要懂得國外的語言,各民族的語言,就我們在重慶市各個地方的語言都不一樣,那些郊區都不一樣,縣區也不一樣。像我們像在四川省來說,我們經過統計,就有將近一千種語言,它的差別很大呀,你光去說四川話,你四川話是什麼話?四川有廣東人的嘛,那重慶話也不全,那重慶話是什麼話?那只能是重慶最主要的,最主體的語言,那麼要懂得語言文學,才能溝通。

  學佛的人,並不是念幾句阿彌陀佛,眼睛閉到念阿彌陀佛,那就往生了?那就斷煩惱?如果我們不懂得知因識果,不去修證自己的心量,不去掃除自己的障礙,你往什麼生?有業障,業障重重,念一輩子還等于零。我認識一個居士念了六十年了阿彌陀佛,最後念得是越念越亂,念佛叁天佛在眼前,念佛叁年佛在天邊,你念得到嗎?那只能說是一種修心的方法,通過念佛號,使亂心不得不佛,事實上,還要能把心靜下來,修證自己。所以我們這裏很多弟子,碰到學醫的,我就跟他講醫學方面的事情,聽到講科學的,我就跟他講科學方面的問題。我去年4月份在河南雲臺山授菩薩戒的時候,清華大學的物理系的教授,就跟我兩個談科學,我就提出了幾個問題,他就回答不出來,最後我把它解釋了。我寫了一篇文章,你們可以在網上看。不是我們要發個名片給你們,上面有個網站,他專門談到這個問題,把它談清楚了的,他也認可了,就專門談到這個六道輪回這個問題,六道輪回呀,事實上是我們大家都最關心的一件事情,也是最難講清楚的一件問題,就是六道輪回。他們都不相信,只相信我們現在,我們現在過得好好的,人死如燈滅,死了啥都不曉得,不相信今後,不相信這個,所以我這篇文章是把它講清楚了的。所以今天講的這個禅學這個問題呢,只能是點到爲止。

  如果要具體去了解呢,你們就把我的網站打開,上面有很多闡釋這方面的事情,禅與我們生活的關系。

  事實上,我們凡是有心,有思想的人,那麼有生命有思想的人,都與禅學有關。如果沒得思想,沒得生命了,那禅就不跟我們産生關系。首先是我們身體的健康,需要禅修。如果我們身體通過禅…

《禅學與生活和工作的關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