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學與生活和工作的關系▪P3

  ..續本文上一頁修,能夠自己調整的話,我們這一生基本上是會抵製疾病的侵害。我經常跟他們說,我今年64歲了,還沒得過大病,好多年輕人,在精神上還抵不過我。我昨天跟我的弟子開玩笑,我說:“我今年是六十歲的年齡,是十六歲的心態。”你們相信嗎?相不相信啊?(答:相信。)按原則上講啊,我們這個出家人哪,不嬉戲,不唱歌,不跳舞,但是我們要早晚課誦,要唱贊子。你們重慶市提倡要唱紅歌,“那你們和尚唱不唱得來?”我說:“我還是唱得來。”我不但唱得來,好多人跟我試了一下,你們不相信,哪個跟我來挑戰一下,我可以一口氣五個鍾頭唱下去,不停,而且是越唱越精神,你們辦得到嗎?聲音越唱越大,還越來越不跑調。這是什麼?那就是精神,要通過習修。我就是因爲要修叁個寺院,勞心費力,臉上就布滿了皺紋。如果我不修叁個寺院,那我跟二十歲差不多,真的他們以前見過我的人,知道這些情況。所以說,我們的生命本來就是無量的,無限的,就是因爲我們的煩惱、障礙和我們的痛苦,天天由于這些事情,對我們進行慢性自殺。所以我們好多事情,可以不去想那麼多,你辦不到哇。所以好多事情是不該想的,想了一大堆,該想的不去想,成天的就去煩惱。我們能不能把握哪些是該想,哪些是不該想,你辦不到。因爲啥子啊?你要受環境的影響,要受社會的影響,家庭的影響,工作的影響,你不可能不工作,不吃飯哪。要不受到這些影響,那我們就要用參禅的這種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解決第一個問題,是身體健康,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們說對不對呀?(答:對。)好多,我有好多弟子都知道,通過這個幾十年哪,在我名下確實有好多癌症病人,通過修練、習修,好了。那北京都有不少抗癌的名星,他就是通過自己的調理,就解決好了。我在同濟大學,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北濟寺幹修所,跟他們做報告的時候,講到這個問題,我們的煩惱是從哪裏來的?我們就從哪裏去把它克服。我們的疾病從哪裏來的,就從哪裏去解決它。治病哪,要治本。解決問題要解決這個根本問題。

  我今天還在我們這個會上說,94年的12月8號在同濟大學這次報告會,是7300多人,今天才十分之一的人。那個時候跟他們講《怎樣做一個健康的人》,首先是要把握住我們這顆心,心呢,管什麼?把心管住了,就把神管住,神管住了,氣管住了,氣管住了,精管住了,精氣神都通了,你說我們這個身體還好不好?(答:好。)你心都沒管住,神咋管住,你神管不住,氣也管不住,血也管不住。你氣血不調,你奇經八脈不通,成天被煩惱障礙所蒙蔽。但是煩惱障礙,我們是不是不去面對呢?你要工作,要吃飯,工作當中有很多事情要去處理。聖人跟凡人的區別,就是能夠正確對待和處理我們面前的事情,凡人就不知道了。凡人他就是跟著感覺走,跟著現象走,隨緣自在,但是他不能隨緣自在,能隨緣自在還好哇,跟著感覺走,就是讓現象、煩惱牽著我們的鼻子走,不能自主。聖人和凡人的區別就是一個是能夠把握自心,不受環境現象的幹擾,凡夫就把握不住自心,它又受外界幹擾,能夠轉自己,能夠用智慧把它轉過來,煩惱爲菩提,轉煩惱爲菩提才是屬于智慧,就是一個轉換問題。實際上修心這個問題,參禅這個問題,要解決第一問題,就是我們身體的健康需要禅修。

  如果我們用貪嗔癡慢疑,對待人生境遇,則神亂、氣散、精耗、傷身敗神。你們可以慢慢的去細想這個問題,比如說遇到啥子問題,著急有什麼用?一急,既傷神,也傷身,你冷靜下來去面對,既不傷神,也不傷身,而問題也解決了,這是個修養問題。通過禅修,可以固精、養氣、化神。氣隨心行、心隨氣轉、陰陽平衡、氣血通達、生精養神、精氣神的聚合、身心就融通了,就可以健康長壽。實際上精氣神,他是個物質啊。我們血能不能動?心髒爲啥子能跳呢?血本身是沒得力量,它靠什麼在動?靠一種氣去推,氣靠什麼?靠神,神運其氣,氣推其血,那麼我們神清就氣爽了,我們血液循環就正常了,所以處理神和氣這個關系,是最重要的,人生最寶貴的並不是物質,而是精神,這句話,有些聽到有點不大舒服。我們可以叁天不吃飯,你們可不可以叁天不呼吸啊?誰辦得到?辦不到吧?那這一呼一吸之間這要不要錢啊?一呼一吸之間是不要錢的。不要錢的,是不是就不珍貴?那最珍貴。我們人活就這一口氣,能夠把握住它,能夠正常的把握住它,那麼我們身體就會好,就會健康。那要怎樣來把握呢?那就要對我們的心性進行修證,就要用參禅來達到調整心性的這個目的。

  我們今天聽了這場課,我們能夠把握自己的心性,能夠正確處理很多問題,能夠知因識果,你們的千萬富翁,會變成億萬富翁,你們的病體可以自己把它調整好,你們能夠正確對待一切事情,你們說這個還比啥子重要?精神是最重要的,精神可以改變一切,所以說參禅是很重要的。

  修禅修心,第一是身體健康。我們身體不健康了,你們還能修啥子,你們還能做啥子。所以第一要健康才能長壽,健康長壽,我們才能幹好更多的事情。我在北京開會的時候,陳光標,在大會上說,“海空法師啊,今天能夠見到你來開會呀,我太高興了。”我說:“啥子啊。”“嗯,有你們這些高僧大德保佑我,我好找更多的錢,積更多的善。”我說:“好啊。”陳光標不是中國的首善嗎?大家都知道,北京陳光標,他還是我們傑出華商協會的副會長,我們倆個都是副會長,經常在一起討論,“我這個不是我來保佑你,是你本身累生累劫積來的福報,你有這個福報,而且根據你現在發的心,你具備了你的功德。”你有福德的人,有功德的人,善緣他就會來幫助你,沒得福德,沒得功德的人,幹啥啥不行,幹啥啥障礙,所以積福積德也是我們參禅當中一個重要範疇,這一點要慎重。

  我有一個徒弟叫薛永新,那薛永新是恩威集團老總,他原來是個幹啥的?原來就是個拉泥巴的,找草草藥,他通過修道、學佛,懂得了一些如何養生,如何積善積德,他現在是每年是幾個億的收入,他一家人都跟我皈依了。現在呢,就說我們很多企業家,懂得了如何做企業,更要懂得如何把這個企業永遠搞下去。珍惜這個因緣,珍惜這個福報,那還是要從修心,修身,積善、積德開始,這樣才能永遠富下去。不然的話,你富不下去。我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會,我提出了這個富不過叁代,那林老頭,林總,尼泊爾的林總,他還是外事華商,他不服氣還跟我兩個爭起來了,他在大會上唱起歌來了,愛拼就會贏。第二次去開會,他就跟我認錯了,忏悔了,“當時我太激動了。”是,如果我們就吃老本,你最多叁代。如果我們不吃老本,在我們現有的福報的基礎上,能夠知因識果,繼續找下去,你就越搞越大,叁代,你五代、八代都行,是吧?你好多都不注意這個問題,有點錢就不知天高地厚,又是奢侈,又是浪費,又什麼都幹,要不了好久就完了。那還是個心性問題。所以我們談到這個身心健康,首先就要身體健康。

  我們不要有貪心來對待人生,我們要把我們的平等心,把心平起來對待一切事物,我們的富貴就會長久哪,就不是叁代了。如果你的精神能夠傳播下去,叁十代也難說,你還可以繼續呀,事在人爲哪。所以佛教的思想,不是有個神仙來保佑我們,老佛爺他也是,他並不是在保佑我們,實際上,他老佛爺講的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那些道理,讓我們去修行,因爲他要保佑我們,就沒有必須去講經49年。老佛爺這麼大的本事,十方叁界了如指掌,那麼大的本事,他吹一口氣,大家就成仙了,手一招,就到西方去了,還念啥子佛呢?你哪個不順,腦殼上拍一下,你都變成金了,你那就對了。我們佛教從來都不去宣揚這些,要靠自己去修養,要靠自己去證,自己去悟,自己去修行才行。我們的身體,我們有這個身體,還是要靠自己去保養,自己去修養,自己去調整才會健康,明白了這個道理了嗎?(答:明白了。)還不鼓掌。

  智慧的開發需要禅修。智慧是我們本具的無漏的正知正見,知識是我們用來,用我們本能的這種意識狀態所知道的東西。這兩個東西都是要兼並起來的,智慧的開發需要參禅,知識需要我們去培養,我在95年的時候,在川大曆史系幾個老教授,我提出來智慧跟知識是兩個概念的時候,爭了一個小時,他們最後認輸了,最後慢慢的通過什麼陳兵啊,他們寫的文章,都在提這個問題啊。智慧跟知識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知識是我們後天所學來的,所知,所識這種狀態。智慧是我們本具的,我們人本身就具備的這種光明覺性,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無量的智慧,佛教還要做得更多一些。所以佛教的叁藏十二部經典的所有過程,它要所達到的目的,就是兩句話,要我們開發智慧、覺悟人生。我們的智慧是本具的,每個人都是充滿的,關鍵是要去開發呀。如果我們不去開發,我們就被我們的煩惱、障礙、痛苦、所有的業力,把它蒙蔽在裏面,好像是黃金一樣裹在山裏頭,你要去把它開發出來才有噻。所以佛教說啊,衆生具有佛性。佛性就是覺悟和圓滿的自性,我們要去開發它。開發智慧就是要用佛的精神、佛的思想和佛給我們指出來的方法,用來進行學修,用來掃除我們的障礙,讓我們的光明覺性展現出來,這樣呢,我們就得到智慧和覺悟的圓滿境界。

  要開發我們的智慧,首先就要建立一個基礎。什麼基礎?那就是在知因識果的基礎上,讓我們的真正智慧展現出來,我們才能覺悟。我們還被現象蒙蔽了,我們怎麼覺悟啊?我們看到的是真相,有些是現象,我們看到的都是現象,所以正如《心經》上所說的,大家有些讀書的人,學佛的人曉得《心經》講了這麼幾句話,“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什麼叫觀世音哪?所以社會上說的好多,觀世音菩薩,拿著蚊刷在雲裏面飄著,蚊刷一掃,拂塵一掃,那一片就怎麼…

《禅學與生活和工作的關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