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學與生活和工作的關系▪P4

  ..續本文上一頁樣,風調雨順了,那不是那種。觀世音菩薩是能觀察世間一切衆生聲音的一種大士、智者。觀世音菩薩有千千萬萬的,我們在座的也有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你們如果你們的智慧開啓了,你們覺悟了,你們證得了同樣的功德,你們也就是觀世音。這觀世音,那是一個符號的嘛,他沒得具體的東西。你看那廟子裏塑的觀世音菩薩,有男的,也有女的。那千手千眼,他第一個像是慈眉善目,他頭上現的都是威猛相,哪裏有個標准的像啊?心裏面生起是個啥子樣子,就是啥子樣子,他沒得相。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實際上是一種形容和比較,他用他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在行深中他最大的力量、智慧來照見世間一切真相的時候,五蘊皆空,什麼叫“五蘊”?色、受、想、行、識。我們要講這個東西,智慧開發,不講這個不行哪。

  色,就是一切物質世界,對物質世界的想象,感受、想象、行爲、識別,就産生了這個色的真實,我們如果不去對它進行感受、想象、行爲、識別,他跟我們就沒得關系,沒得關系並不是不存在啊。所以最後呢,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要受想行識,才亦複如是。你不受想行識,那就不亦複如是了,就是這個道理。那麼我們的煩惱、痛苦,你自己不去種,你自己不去生,那就沒得,很多煩惱、痛苦是我們自己搞出來的東西,還是我們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所以,要開發智慧、覺悟人生,就是要我們用一種正確的方法,來把我們自己的智慧開發出來,來明白我們這一生的真相。佛教是要叫我們通過這些方法,這些手段來讓我們明白他的真相,讓我們過一種隨順真理的生活,這就是佛教思想。

  通過參禅以後,禅修能讓我們的生活,過得更有質量,通過禅修建立佛法的人生觀,找准自己的位置,實現自己的價值。那麼要讓我們的生活過得更有質量,我們就要培福,就要積累定道資糧。像我們好多學佛的人,學了一輩子,他越學他的煩惱越多,越學障礙越多。有的不學佛還好點,一學咋個還學得黴沖沖的呢?啥原因呢?換句話就是說,你雖然在學佛,但是你累生累劫,你沒得資糧的嘛,你沒得福報。如果沒得福報,你是不能定道的,那麼我們沒得福報的人,今天有啥子,哪個還有,你們就可以說,你們沒有條件在這裏來聽講課啊,聽講經。那就是說,我們在座的有這個緣,而且具足了這個資糧,有這個福報。你們有這個福報,那就要惜福。你聽得一句算一句,你懂得一句算一句,你運用得一句算一句,你得到一分得到一分實益。如果你把它當成耳邊風,這裏進去,那裏出來,聽了跟沒聽是兩回事情,那就白來了,所以我們要珍惜這個緣分。我們變個人,都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能懂得佛法是更難。一萬個動物當中還沒得一個人,一萬個人當中,還沒得一個真正懂佛法的,一萬個學佛法的,沒得一個成就的。我是希望大家都成就,都在這一生從煩惱痛苦中解脫出來,成爲聖人,那麼你們才活得有質量。你都是個糊塗蟲,你還活得有啥子質量呢?糊裏糊塗的。活得有質量,就是我們的生活要有秩序,工作要有秩序,我們的心理狀態也要有秩序,這才有質量噻。你知道得多,天上地下你都知道,講到《叁國》,《叁國》知道,《西遊記》,《西遊記》知道,但對你自己不知道,有啥用呢?我在82年的時候,西藏佛學院的院長,他才開始,才跟他安工作的時候,我在文殊院碰到他,喊我講了兩個小時滔滔不絕的,他說他能把藏文翻譯成中文,中文翻譯成英文,我說:“你還行呢。”他說見了好多高僧大德,見了好多法師,見了好多經典。我說,“那你得到好多啊?”他說,“我就是還沒得到。”我就跟他說,“我呢,也沒見那麼多法師,也不能把藏文翻譯成中文,我更不能把中文翻譯成英文。但是我知道你前五十年,你知不知道我前幾十年啊?我們兩個見第一面。”他馬上眼睛就綠了,那到請道來,我說:“好啊。”因爲我學了十二年道術,懂得點相法,我上下跟他一撥騰,服了。我一看,就把他幾十年來的遭遇跟他講了。他說:“我眼睛都大了。”我說:“你講我呢,我幾十年在做啥子?我還可以講你後頭幾十年。”所以學佛也是這樣子,不能光是去誇誇其談,要真正學到東西呀,用到自己的身上,叁藏十二部經典,講得這麼好,跟你有關系嗎?沒有關系。你能背得又如何,你能念得又如何,你能講得又如何?跟你沒得關系,你要把它運用到你自己的生活、工作當中來,産生作用,念好你自己這本經,什麼經呢?你們說《西遊記》上講的,其它書上面講的無字真經是啥子東西啊?學佛的人,念經、講經、聽經,都是掌握一個方法,讓自己覺悟,關鍵就是念好我們自己這本經,那才是無字真經。別人有智慧跟你有啥子關系啊?沒得關系。別人講得再好,跟你也沒得關系,你學佛你還沒成佛嘛,你自己開發了,你才成佛啊,你自己沒開發,你成啥子佛啊?所以學佛關鍵在于啥子?要自己要把自己這些方法運用起來,對照修行,修改自己的行爲,運用到自己的行動當中去。我們自己能覺悟了,我們本身就是有佛性,我們能夠斷除我們的煩惱,通過參禅,能夠讓生活更有質量,思想更有次序,我們的心安了,心平了,明其自心,照見本性了,我們跟佛還有啥子區別呢?那當然沒區別了,那我們生活是不是就更有質量了?所以說我們的生活要有質量,我們就必須要我們的身心清淨,那麼身心清淨要幹什麼?那就要通過自己心性的修證,要經常的觀照。我們在平常生活當中,我們多去培福,福培多了,資糧多了,我們的障礙就少了。比如說,我們就舉個例啊,我們本身沒得錢,你光是去說好話,說得再多,人家不相信你。你拿點錢去跟他解決具體問題,他一下就相信你了。是不是這個道理呀?對了,資糧就等于一種自己培福學佛的基礎,你沒得這個東西不行,你資糧培好了過後,你障礙,冤親債主就沒得了。你冤親債主,你光是去請個端公道士去收鬼,一天去放焰口,一天去打普佛,一天去消災,沒有用的。還不如你多去積點善,積點德,你跟他一回向功德,那些鬼都跑幹淨了。你相不相信?(答:相信。)是不是?所以說天天去做那個東西沒有用,不如發個心,起個念頭,多做點好事,人們就接受到你的功德,資糧的滋潤,這個才是最關鍵的。我還經常跟他們有些說:“那我們現在窮光蛋啥子都沒得,又不積福,又不定道資糧,成天一張嘴,東說西說,又是放焰口,又是水陸法會,那鬼還是來找他。”憑我這幾十年的經驗,道家也好,佛家也好,能夠見到鬼的法師有幾個?連鬼都沒見到,你怎麼把鬼門打得開呢?你鬼門關打不開,怎麼把你的冤親債主在鬼裏頭拉出來,給他皈依,給他說法,再讓他往生到好的地方去?你沒得功德,你沒得資糧,你沒得定力,你沒得力量,你根本就看不到這些,只能是做個儀式。所以我們好多企業家,特別是廣州一帶,要放個焰口,動不動就是幾萬元錢,動不動好多幾十萬這些。我說這不起作用,爲什麼不起作用?因爲他修人民幣的廟子再多,他都沒得作用,那不起作用。廟子是來教育人的,佛教是一種教育,要大家明白真相,你自己都鬼攆起跑了,何況他來攆呢?我這個話呢,有些內行聽到起,同行聽到也不高興,不高興你也拉倒,本身你也只有那點本事。

  我在北京講法,我們中國的曆史上第一次講經法會,48位法師,兩岸四地,臺灣、香港、澳門、大陸,48位法師講法,我專門提到這個問題,我這說法,就直截了當。那傳印法師,當時是佛學院的副院長,現在的中國佛教協會的會長,在總結的時候,“哎,你說的那個是對的。”我說,“你還是終于有個說公道話的人,不然我還要大家都要攻擊我了。”說實在的,放焰口的金剛上師你不能認鬼,你怎麼能夠打開鐵圍城,打不開的嘛,你怎麼能夠把裏面的焰口放得了哇,和關得起來?你還辦水陸法會,天上的,地下的,水裏面鬼,你都能收,我說你不行,真的。所以我們大家要學點實在的,學佛一定要正信,不要去走彎路,人就那麼幾十年。你敲梆梆敲幾十年,敲铛铛幾十年,敲到最後什麼都沒有,有什麼用?所以說要培福,要奠定我們自己的資糧道路,我們修行方向要正確,方向要明確,動機要正確,你這個才能修得好。包括我們作企業一樣,我在跟他們那些企業家少帥派,第一派成功了,你們說是元老派嘛,兒女第二代嘛,就是少帥,要跟他們培養這些,講點這些道理。不然的話,我們這個江山咋個守得住呢?你前頭在找攤攤,找錢,都在敗家,幾下就敗光了。首先是我們思想上的基礎要打牢,我們搞企業也是這樣的。像我們現在在看《叁國演義》,叁國的劉備爲什麼沒有繼承下來,諸葛亮這麼能幹,爲什麼沒把天下統一?也在講這個事情。沒有培養好後人,沒有培養好下一代,要培養什麼?培養後代一種思想,還有種方向要指清楚,你不指清楚,他還一樣的糊塗蟲。如果諸葛亮把阿鬥帶著到處打場,天天帶在身邊,學到跟他一樣的本事,那將來就不可能是魏滅蜀了。所以將來你們做生意也是這樣,我原來是研究過《孫子兵法》的,那有些做生意,就要用到孫子用兵的方法來管企業,用西方的製度來管企業,你管得了嘛?只能說是有那個福報,你管得順,你沒有福報,你管到哪裏,哪裏冒包包起來。你管個企業算啥,劉邦管天下,都只管叁個人,治其世不如治其人,治其人不如治其人心,你要把人心抓住了,你這個企業者才是永遠存在。對不對啊?(答:對。)沒抓住人心,你紅也是一時,治其世不如治其人,治其人不如治其人心,我們學會管企業,就是學會管理好人和人心,把大家的力量積極的調動起來,把自己的企業當成自己的家,每一個人都是智星,都是智多星,你才掃除問題哪。你有問題大家都來幫你,大家出主意,那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所以說,培福這個問題要牽涉到很多方面,你一句話就…

《禅學與生活和工作的關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