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與海空上師關于戒的問答

  與海空上師關于戒的問答(寂雯)

  

  

  寂雯問:學佛人一定要受戒嗎?

  上師答:戒、定、慧爲佛教叁學,戒即調伏(身口意);定即寂靜;慧即除惑。叁足鼎立,缺一不可。其中以戒爲根本,佛將滅度時囑弟子“以戒爲師”,戒能防非止惡。令身心安然,故雲“清涼”。若無戒調伏叁業(身、口、意),定終不可得。既無“定力”,“得定開慧”也就無從談起了。所以學佛人首先就要依止叁寶,駐戒而行。

  寂雯問:有人說“受了戒就有破戒的過失,等不會破戒了再來受戒”這種說法對嗎?

  上師答:戒有性戒和遮戒之分。

  性戒:即是本性就是戒。不僅佛製如此。雖不受戒,犯者亦有罪。如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語、绮語、貪、嗔、癡。

  遮戒:又叫止戒。止不行,遮其不行。遮戒必受戒後,犯者才有罪。如菩薩戒。

  對學佛者而言,戒若一劑良藥。可以醫治我們的叁業之病。即不會破戒了才受戒的想法。就象“等病好了再吃藥”一樣荒唐。正是因爲“有犯”才有戒的存在。否則就不用有戒學了

  寂雯問:既然遮戒(如菩薩戒)是受戒後犯者才有罪,那是否做不到就不受戒?

  上師答:若是以“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作爲自己願行的行者,所行即是菩薩道,爲證菩薩果位,就必須圓滿菩薩戒的戒體。更何況受了菩薩戒的菩薩就如金器。即使有所毀犯、破損,鐵器也終非與其相提並論。戒不可犯。但知速速忏悔。亦是戒體圓滿之相。

  寂雯問:有人說:“我生來就心地善良,從不作惡,憑著自己的良心作事,所以不用受戒”,對嗎?

  上師答:戒,如一面鏡子,是惡善是非的標准,修行人對照著它。就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自然可以防非止惡。而生爲人道,正是善惡種子參半的法寶。無始以來無明種子。正使“良心”扭曲成“哈哈鏡”,焉能分清什麼是真正的善,什麼是真正的惡。所以世親菩薩曰“依戒修行”.以戒爲標准,修正自己的思想行爲。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僅憑著自己的良心做事的人,只能是好人,善人,不是修行人。

  寂雯問:戒如此重要,那如何受戒?

  上師答:戒即爲衆生而設,因衆生根性不同,亦有所別,

  以在家居士而言:

  若爲求樂,當受五戒(性戒);

  若爲離苦,當受別解脫戒;

  若爲利樂有情,當受菩薩戒;

  若爲即身成佛,當受密乘十四教戒。

  戒需次第而變。如菩薩戒當以解脫戒爲基礎。密乘十四教戒當以菩薩戒爲基礎。若無基礎則戒相不圓滿。當在因緣成熟時,求受戒體,使其圓滿。

  寂雯問:受戒後,如何持戒?

  上師答:以戒爲標准,持戒修行,就知善惡取舍,當修習四正勤

  1)已生惡令斷--忏悔

  2)未生惡令斷--守戒

  3)未生善令生--修六度,四攝

  4)已生善令長--回向功德

  惡不斷則善不生,善生則惡斷。以此善行方可積累豐厚的定道資糧,功行圓滿!

  寂雯答:感謝上師的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