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次第花開 內容作者簡介 導讀

  

內容作者簡介

  《次第花開》:揭開藏人精神保持愉悅的秘密 堪稱當今最優雅的佛學心靈隨筆

  

  希阿榮博堪布在書中,或睹物思人,或暢談佛法人生。細細閱讀一篇篇慈悲柔和的文字,樸實生動的智慧教法,讓人如沐春風,感動不已,受益匪淺。本書就像是一個忠實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時候,給我們以鼓勵和啓發;在情緒低落時,讓我們生出對叁寶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脫的決心。

  偉大導師法王如意寶的大弟子,當今藏傳佛教甯瑪派高僧

  

  希阿榮博堪布,1963年生于四川甘孜州德格縣,是當今藏傳佛教甯瑪派最偉大的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頗具影響力的弟子之一。

  

  二十余年來,他不辭辛勞地赴海內外各地弘揚佛法,發起、組織規模宏大的放生和其他各類共修活動,以正式授課、現場開示、發表文章等多種形式接引、指導佛教弟子聞思修持佛法,深受海內外佛子的尊敬和喜愛。

  

  1995年,在德格玉隆闊建立紮西持林閉關中心,爲藏族僧侶開設系統完整的佛教課程,並爲在家衆提供各種修行的便利條件。

  

因果一旦成熟,任何行動都無法阻止果報的顯現。

  如果痛苦、尴尬在所難免,我們最好讓自己有所准備。

  

導讀

  

頂禮大恩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

  

《珍寶人生》又是一篇談佛法與人生的文章。現在這一類的文章很多,不知道我再寫這一篇又會有多大的幫助,但不管怎樣,我希望它至少不會增添大家的困惑。

   有人說這種講道理的文章不能太長,長了,讀者就沒耐心讀完它,而我的文章似乎都比較長,看來的確頗考驗讀者的毅力。我有時也想,要緊的話得趕緊在前面說完,留到後半段再說,大概效果要大打折扣。不幸的是,這次新年教言結果又是長篇大論。很多人堅持讀完了,卻不明白一篇關于疾病的啓示文章,爲什麼要東拉西扯地說上那麼多。痛苦、無常、無我、因果、菩提心、暇滿難得等大圓滿外前行的主要元素都湊齊了,可是元素與元素之間有什麼關系呢?

   我本想把這個問題留給讀者去思考,很顯然大家沒有這個時間,我只好再寫一篇小文介紹《珍寶人生》的結構和基本思路,希望有了導讀,大家閱讀時能感到輕松一些。

   文章從我最近一次生病說起,講到輪回中痛苦的普遍存在。當年釋迦牟尼佛初轉*輪,首先演說的是苦谛。痛苦乃輪回生命的常態。如果對痛苦沒有正確、深入的認識,就不會尋求解脫。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內容:苦。

   痛苦並非憑空而來。根據佛陀的開示,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執。要真正止息痛苦,只能從破除我執入手。所謂我執,是指認爲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無需觀待條件而絕對和常一地存在的。事實上,萬事萬物並不像人們以爲的那樣堅實存在,而是依賴各種內在和外在的條件一刻不停地生滅,因此不具固有性、恒常性,也就是無我和無常。具備無我的見地之後,經過反複觀修、體認,我執便會逐漸弱化。

   與無我相比,無常是更容易理解,也更顯而易見的。觀察無常能令我們比較快地體驗到無我,所以文章接下來先講無常,再逐漸過渡到無我。無我的含義遠比無常深廣。釋迦牟尼佛二轉*輪宣講四法印的時候,也是從諸行無常開始,由無常講到諸法無我。

   無我指事物不具有絕對的自性,但並不是虛無主義。事物之所以無我,是因爲它隨緣生滅,緣起則生,緣滅則滅,這便是因果。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緣起都同時具有兩層含義:空性和因果。講無我是講空性,講無我也是講因果。鑒于很多人在建立無我的見解時忽略因果的問題,所以我在文章中特別提到無我的一層重要含義是因果。

   以上是文章第二部分闡述的主要內容。

   無我是佛教最獨特也是最深奧的見解。能聽聞到無我法門是值得慶幸的,但對真正尋求解脫的人來說,僅在理論上理解無我還不夠,要徹底解脫痛苦必須證悟無我,所以接下來文章第叁部分講到如何在生活中修無我。

   同樣的,在生活中修無我也要雙管齊下,既要體認事物的無自性,通過有意識地削弱對自身和外物的貪執來減輕痛苦,又要重視因果。我在文中舉了藏地(注:本書中“藏地”指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藏族集中居住區)高僧大德們的一些事例,其中特別談到有關涉及叁寶之物的因果取舍問題。這裏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如果是僧團共有之物,出家人不得私自取用,也不得私取公物贈與他人或布施給其他衆生。法會供齋時,僧團的每位成員只能享用自己應得的一份飲食。至于參加法會的在家人是否也能與僧衆一起用餐,這要看爲法會供齋的施主的發心。如果施主供齋的對象是所有參加法會的人,在家人便可以享用法會上供應的飲食;如果施主供齋的對象僅是僧衆,在家人便不能享用法會上供應的飲食。關于因果取舍,我們務必要嚴格依據教證、理證,不可想當然,不可信口開河。

   隨著無我的見解和體會不斷深入、鞏固,菩提心便會油然而生。我們終于確信一切都是無我的,這使我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自由的滋味,而世界上還有那麼多人、那麼多衆生因爲不知道無我和因果而仍然在枉受痛苦。想到這一點,我們便會情不自禁地要去幫助他們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好讓他們不再冤枉吃苦頭。這種希望衆生離苦得樂、究竟成佛的發心,就是菩提心。

   文章第四部分主要講的是在生活中踏踏實實地修菩提心。根據大乘佛教的教義,菩提心與空性智慧在根本上是無二無別的。實踐當中,樹立無我的見解有助于激發、鞏固菩提心,修菩提心反過來也是體悟空性最便捷有效的途徑。初學者不具備無我的見解也可以先修菩提心,修到一定時候就會悟空性了。

   文章到這裏,由痛苦一步步講到智悲雙運,雖然爲了壓縮篇幅,很多問題都僅是點到爲止,卻也算涵蓋了佛法修行的主要次第。如何去修,我們基本明白了,剩下來就是下工夫真正去修行。文章最後一部分講暇滿難得,希望大家都能珍惜光陰,善用此人身好好修行。

   華智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中仔仔細細列出十八暇滿、暫生緣八無暇、斷緣心八無暇,總共叁十四種修行的違緣。我知道很多人看《普賢上師言教》時,都是把這一部分跳過去,直接看後面更有趣的章節。可是上師們爲什麼要不厭其煩地講這些看似枯燥瑣碎的內容呢?

   因爲我們真的不知道暇滿人身——這個可以用來修行正法、尋求解脫的人身有多麼殊勝。我們需要更仔細地去觀察自己以及周圍的人的生活,就像我在文章中說到的那樣,結合實際去體會在這個世界上要具備得人身、業際不顛倒、聞佛法、生正信等等條件何其困難。

   同時,文章第五部分也是對前四部分的總結。人生充滿煩惱,但如果能以煩惱爲契機去勘悟世間萬象的本質,從煩惱入手去實現止息煩惱的最終目的,那麼這樣一個充滿煩惱的人生就是我們解脫的最好機緣。反轉無始以來的慣性模式,需要付出極其艱巨的努力,而世事無常、人身難得易失,所以務必要抓住此生的機會奮力修行。

   這便是我寫作《珍寶人生》的基本思路,應法慧等弟子的請求,在此做一簡單介紹。

  

希阿榮博

  藏曆鐵虎年一月二十叁日

   2010年3月8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