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說剃度前的考查

  略說剃度前的考查

  

  一般發心出家的人,在剃度前都會在寺院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查培養,以觀察其信仰、品行、性格等各個方面,是否適合做一個出家人。大多數寺院規定的考查期爲一年,具體到個人則有或長或短的不同。

  

  這是一段特殊的日子。一方面這些發心出家者已經脫離了原來的家庭,遠離了世俗的生活,另一方面他還沒有被他所向往的僧團正式接納,而是處在被觀察的邊緣。正處在後路已絕,而前途未明的境地,不用說這對多數人的心理是一個考驗。他們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語言行事格外地小心謹慎,聲音自然不敢擡高,就是眼睛頭顱也要比以前低垂許多呢。因爲心常惺惺,一旦習犯重演,也容易即時查覺而悔改。寺院大衆,不論出家在家,會自然而然地拿“未來出家人”的標准來衡量他,所以他的一舉一動自然就在衆人的眼光之下了;主要的執事更是時時留心,明察暗訪,糾偏舉錯。已經出家的大衆,是他心目中崇仰的對象,固然是光輝在上;就是與他共事的居士,也都成了他的老師,因爲“就你這樣子,還想成一個出家師父嗎?”是衆人心口上一句明擺著的話。這是一段難熬的時間,但也是最有利于人生成長進步的時間。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對世俗種種甚深習染來一番洗心革面,最終以幹幹淨淨的身心,虔誠面向佛祖,完成剃度的心願。

  

  一個人從在家走向出家,由俗漢變成僧寶,可說是生命本質上的脫胎換骨,並非幾根頭發一理,一件大衫一套就算了事,必須是先從心靈上發生根本轉變,然後才表現爲形相上的自然轉變。剃度前的考查培養,正是幫助他完成這個轉變,所以是絕對重要而必不可少的。  

  如同美麗的蝴蝶,總是在繭中完成了化育,才能一朝破繭而出,翩翔于空中;又如金蟬脫殼,必然是從裏面長出結實的新軀,才能順利蛻化,再鳴清風。如果不經過這一番過程,就提前將蛹從繭中強行提出,逼令飛舞;扒去蟬的外衣,讓它高歌。不僅不能飛舞高歌,連命也不能保。

  

  同樣地,如果不經過剃度前的嚴格考查培養,狠下一番功夫,改造俗染的心靈,就草率剃度,一剃之後很容易成爲非僧非俗之怪客。其結局不是剃一個死一個,而是剃一個死一雙了。何以故?身現出家,棄行孝養父母、報效國家等種種人倫義務,是俗之死;心猶在俗,不能養成僧德以光大法門、利濟衆生,是僧之死。是剃一光頭,即戕二性命,社會增一遊民,佛門結一死胎,可不慎乎!

  

  有人說,人生成長不限時年,出家修行貫穿一生,末法發心出家者本來就少,只要發心真誠,即屬難能可貴,與其經時年月,熱情消冷,乃至不乏半途而退者,不如趁熱打鐵,盡早剃度,既木已成舟,生米成飯,再加培養,促其進步,不是很好嗎?

  

  這話雖也有幾分道理,但總不是常規。比如嬰兒在母親子宮裏的成長,是任何環境下也不能替代的。提前一個月早産,可能花十年的時間也補不回來。若提前太多,要麼胎未成形,要麼産下早矢。一個人初發心出家,來到道場,也等于佛門的嬰兒一樣,在他還沒有獲得剃度之前,他的心自然會比較虔敬、謙下,因而極利于自我成長,而道場大衆也對他有格外關心、關注,這種整體的氛圍正如子在母胎一般的溫暖適宜。一旦剃度,現出僧相,便如嬰兒呱呱墮地,他個人的心便放松了要求,大家對他也就不再那麼的關注要求了。在新的空間,他便有了新的進步要求,要彌補剃度前的成長不足,可說是萬難了。

  

  自然界事物的發育成長,只要是足了時間,便會有自然的結果。但發心出家並非如此千篇一律,鑒于每個人的善根因緣不一樣,有的人初來不久便蒙獲許可剃度,有的人則住寺甚長還須繼續延遲,有的人則勸止,有的人則請離;看上去生殺予奪的大權掌握在剃度和尚手上,其實還是由個人的善根因緣所決定。

✿ 继续阅读 ▪ 手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