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四惡語與四善語
慎獨
佛陀在教化弟子時,經常向弟子們講說各種惡行與善行,令弟子們遠離惡行,奉行善行。僅就語言方面來說,佛陀分別向弟子們介紹了四種惡語與四種善語,讓弟子們隨時守護自己的口業,不說惡語,只說善語。佛所說的四惡語是與四善語相對而言的。四惡語分別爲妄語、绮語、兩舌、惡口;四善語分別爲如實語、質直語、不兩舌語、依法語。茲分述如下:
佛說四惡語之一是妄言。妄言又稱妄語,所謂妄語,就是見到說沒見到,沒見到說見到,把假的說成真的,把有說成沒有。凡是這類心和口不相應的話,用來欺瞞哄騙別人的語言,都叫做妄語。如果自己尚未斷見惑和思惑,卻騙別人說斷了。自己尚未得道,卻騙人說得道了。這種則叫做大妄語,罪過甚重。
平時生活中那些口是心非,欺诳不實,或誇大或縮小或隱瞞,無中生有、不負責任地亂說話。以及那些說大話、空話、廢話等行爲都屬于妄語的範圍。說妄語的人往往言不由衷,經常以假話騙人。
妄語所包含的範圍非常廣泛,不僅說假話是妄語,作了承諾不去兌現,也是妄語。所以,我們在對他人有所承諾之後,就必須兌現自己的諾言。否則,別人就再也不會相信你。有時你甚至還要爲你的妄語付出沈重的代價。據《佛說興起行經》記載:有位名醫因大財主的兒子沒有兌現自己向醫生許下的支付報酬諾言,每次都讓名醫空手而歸,這位名醫叁次上當受騙後,最後痛下狠心,在處方中加了不對症反而有害的藥,財主的兒子服藥後不久就一命嗚呼。
妄語有很多過患,《大智度論》說:
“佛說妄語有十罪。何等爲十:一、口氣臭;二、善神遠之,非人得便;叁、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四、智人謀議,常不參報;五、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六、人所不敬,雖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憂愁;八、種誹謗業因緣;九、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若出爲人,常被誹謗。”
正因爲妄語有很多危害,佛陀告誡弟子,在平時生活中一定要說如實語。所謂如實語,就是實話實說。也就是在你與人交往時,一定要對人真誠,與人說話做到實事求是,不說與自己身份不相符的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當與人交流思想時,也應當將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如實地告訴別人,才能贏得別人的感情共鳴。
說如實語有多種好處。佛在《十善業道經》中說:
“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贊法。何等爲八?一、口常清淨,優缽華香。二、爲諸世間之所信伏。叁、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衆生。五、得勝意樂,叁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製伏。是爲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不過,佛陀允許佛弟子說方便妄語。所謂方便妄語,就是爲了解救衆生的苦難,不說妄語不足以救拔衆生出離苦海時才說。
四惡語之二是绮語。“绮語”是指言不及義的輕浮言語,也指對人沒有益處的浮泛言詞,绮語聽來華麗美妙引人遐思而已,或者是談說淫欲等事,引起別的人起邪念。講黃色笑話、言情俗語令人打妄想,甚至說些取笑他人的話,自己卻認爲講得很幽默,這些绮語都是一種惡業。若現世與人言談喜論绮語,未來便會召感口齒不清、遭人戲弄輕賤的果報。
說绮語的人,常是一些華而不實的人,他們與人相處時常會口蜜腹劍,花言巧語,就像一個騙人的狐狸,爲了達到騙人的目的,盡向別人說一些虛假的恭維話。這些人對人通常是陽奉陰違,面是背非,使人一眼就能夠看穿其醜惡的嘴臉。
孔子曾評價說绮語的人:“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說對人說著花言巧語,裝著恭維面孔的人,很少有心懷仁慈的。孔子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好說绮語之人的醜惡嘴臉。
說绮語的人不但令人生厭,而且還會受到報應。據史書記載,明代小說家施耐庵因爲在《水浒傳》小說中寫了大量描寫殺盜和奸詐騙人之事,令讀者受到消極影響,遭致子孫叁代啞巴的果報。
宜興人潘書升,于康熙甲子年秋天,夢至關帝殿,正逢殿試公布分數。只聽殿上宣布:“第一名到”。隨即踢下。第二名正是自己,宣布第叁第五名都未到。又見壁上挂一黃榜,榜首之名,是“爲楫”二字,卻不見其姓。不一會兒,來一赤面人,將他所戴的頭盔放在潘的頭上。潘一夢醒來很覺驚訝,等到榜發,果然得中第一。之後遍訪名叫“爲楫”的人。不久知是婁縣的傅鹿野,特地前往拜會。傅素以文章馳名,主司原先預選他爲首名,第一、第二場文,都評閱甚佳,因丟失第叁場卷,遂被擯棄。原來,傅之爲人,有口才,生平最多绮語,喜歡揚人之短,故得如此報應。揭榜之後,主司欣賞其文,特請會面。此後傅怏怏不樂,抱恨不已,不多久,以腹鼓脹暴亡。
绮語對人有多種危害,所以,佛陀勸人說質直語。質直語就是具有實在意義,發自內心的話語。語言是溝通心靈、傳播思想的工具。我們應當運用質直語言,滿懷慈愛去安慰一切苦難中需要慰籍的人;我們應當運用質直之語,隨順他人的根性,啓發、引導衆生生信從而趨入正法。
一個人能夠遠離绮語,說質直之語,能夠成就“叁種決定”。《十善業道經雲》:
“若離绮語,即得成就叁種決定。何等爲叁?一、定爲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叁、定于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爲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遠離绮語,說質直語能獲得多種功德。佛陀曾說:休息绮語,獲十種功德。何等爲十?一天人愛敬;二明人隨喜;叁常樂實事;四不爲明人所嫌,共住不離;五聞言能領;六常得尊重愛敬;七常得愛樂阿蘭若處;八愛樂賢聖默然;九遠離惡人,親近賢聖;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
四惡語之叁是兩舌。兩舌就是我們常說的挑撥離間。也就是向甲說乙不是,向乙說甲的是非,以挑起雙方的是非,讓兩人彼此失和,進而鬥爭起來。有時是甲乙雙方不合的情況,介入其中進行離間,使甲乙雙方更加對立。或是見他吵架,甚至于打架,自己在旁邊看笑話、說風涼話,這些就是兩舌。俗諺雲:“嘴巴兩片皮,說好說壞都是你。”常撥弄是非者,未來便招感聾啞、眷屬乖離等報。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親朋好友,兄弟姐妹,因爲遭一些兩舌之人的離間而反目成仇。
在古代戰爭中,兩舌成爲離間人心的離間計。《叁國演義》中的王允因爲嫉恨董卓,但又無力除掉他。經過王允的兩舌離間,呂布與董卓的仇怨越積越深,終于導致呂布親手將董卓殺死的結局。
兩舌是一種殺人不見血的刀,常常會使人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遭到飛來橫禍的襲擊。古往今來,深受兩舌之害的大有人在。而且那些兩舌的是非之人,當他的兩舌害人的行徑被人揭穿之後,最終受害的還是他自己。
正因爲兩舌有很大的危害,所以,佛陀告誡爲佛弟子,一定要做到不兩舌,並將不兩舌作爲佛教的基本戒條,讓弟子遵照執行。
曆代高僧也都深感一個人不兩舌的重要,他們在說法中,常會勸誡弟子要不兩舌。宋代慈受禅師在《訓行童頌》一詩中說:“莫說他人短與長,說來說去自遭殃。若能閉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慈受禅師告誡初學修道的人,在爲人處世時,不能談論別人的是非,如果說別人的是非,最後遭殃的還會是自己。所以,他要求弟子要少言多聽,避免給自己帶來禍患。
現代淨土宗高僧印光大師在法語中也說;“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
印光大師要求佛弟子在生活中要“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這樣做,不僅能使佛弟子經常反省自己的過錯,而且還能做到遠離口舌是非。
佛陀認爲,一個人做到不兩舌,能夠得到五種不可壞法。佛陀在《十善業道經》中說:
“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爲五?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叁、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诳惑故。”
惡語之四爲惡口。惡口又稱粗惡語,所謂惡口就是言語非常粗惡,像刀子像利劍般能傷人,致使他人起煩惱。或者毫不忌諱地說別人的隱私。或逢天雨刮風,令身心感覺不適,即開始罵風罵雨;乃至罵畜生,不論罵詈的對象是有情或無情,這些都屬于惡口。一般人對一些不經意的惡口講成習慣,自己不容易察覺,境界一現前,很自然就講了出來,話一出口,壞了事還不知道。如果在言辭上傷到別人的父母,就叫做大惡口。
在日常生活中,對人誹謗、攻擊、諷刺、挖苦、說話刻薄,甚至詛咒他人,使被罵的人精神沮喪,産生痛苦,心生恐怖等行爲,都屬于惡口的範圍。
惡口對人的傷害是長久的。我們都知道,人被刀砍傷了,只是傷及皮肉,而惡口的傷人,卻是傷到人的內心中去了。有很多人就是因爲你的一句惡口的話,會對你記恨一輩子。也有的人因爲不堪忍受他人惡口的辱罵而走上輕生之路。現實生活中很多活生生的事例,不能不令人深思。
惡口帶給人的傷痛難以說盡。爲了杜絕世人惡口的行爲發生,佛陀要求弟子應當以依法語來對治惡口行爲的發生。所謂依法語,就是符合佛教戒律要求的語言,其內容主要是不惡口。佛陀特別在十善業中製定了不惡口戒,來規範弟子的言語。
如果遠離惡口,會給自己帶來很多好處。佛在《十善業道經》中雲:
“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爲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叁、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是爲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言語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工具,所謂“良言一句叁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口說善言能令人心生歡喜;口出惡言,除了令人生惱,還須自受惡業苦報。所以,平時說話時,應當叁思而行,即使自己處于憤怒之時,也要盡量控製自己的情緒,不可說傷人感情的話語。
古德雲:“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由此足見一句話的影響之大!常說是非,口業不淨者,人見人厭;反之,常以好言,真誠稱贊別人的長處,人際關系必定很好。因此,我們爲人處世要經常反省檢討自己有沒有四惡語的過失,如果有,馬上就要忏悔、改過;如果沒有,我們也應當謹言慎行,避免招致口業之禍。
《佛教的四惡語與四善語》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