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勝易 第十章 現世爲多 示人專一

   第十章 現世爲多 示人專一

   一般編輯念佛感應的事迹,大多以往生瑞相爲主,

   如《淨土聖賢錄》或《花開見佛菁華錄》等;

   而本書是以現世感應爲多,占叁分之二以上,

   目的在于使人確信念佛不僅能得到臨終往生,

   亦能獲得現世各種利益,不需另修它法,

   使其心能專一,路無分歧。

   而叁分之一的往生事迹,此等往生者,都非上根,非久修,非苦行,

   都是臨終遇緣,聞法心安,念佛被救(有幾則例外)。

   用意在于顯示彌陀的救度隨時存在、完整無缺、平等無別,

   任何人都是被救之人,任何時都是被救之時;

   使人人有希望之心、無絕望之地。

   阿彌陀佛的救度任何時候都存在。通過教理和感應事迹的學習,真有這樣的效果,任何人都能産生希望之心。如果不懂得彌陀的誓願,你就絕望了;懂得彌陀的誓願,個個都有希望。“任何人都是被救之人,任何時都是被救之時”,並不是說“我要到什麼時候才能被救”,現在念佛,現在放光,現在攝取,現在被救。

   臨終與平時

   臨終一念亦能往生,則平生念念常能安心。

   我們很多人都認爲“臨終那一念才能往生”,這裏不是那樣說的,說“臨終一念也能往生,我們何況平時念念呢?就更能安心了”。有人往往是“臨終一念才能往生,平時念念不能安心”,他以爲只有臨終一念才能往生。不是的。

   我們臨終的時候,佛要救我們。臨終的被救衆生,四大分離、驚慌恐怖,上氣不接下氣,是千鈞一發的時刻,時間很短,境界很壞,一切冤親債主現前幹擾,他哪有什麼辦法呢?這個時候念一句佛都能往生,何況我們現在?身體安泰,心情平和,時間還有的是,對不對?寬寬有余,那佛救你不是更輕松了嗎?怎麼現在念佛不安心呢?就更能安心了。要這樣思惟。

   故不可遠抱臨終僥幸的卑劣心態,

   而延誤平生業成的神聖大事。

   “我臨死再念佛吧。”這個是卑劣的心態。“平生業成”就是說“現在活著的時候,往生大事就要敲定,不能等到臨終的時候碰運氣”,意思是讓我們現在就來念佛。

   輪回便是第一大災難

   雖說念佛自然有感應,能獲得現世利益,

   但不論任何利益,若與往生利益相比,

   何啻滄海之一粟,根本不能比。

   雖然說念佛有感應,用意不是讓我們追求現世利益,而是以此爲引導,專修念佛。現世雖然得利益,如果跟往生成佛的利益相比,何止是大海之一滴呀?

   因爲世上唯有往生成佛是真實,

   現世一切皆是虛假,假豈能與真相比!

   人生是夢,世事若幻,

   健康百年,幸福一世,瞬息便逝,轉眼成空。

   若不往生,尚在輪回,輪回便是第一大災難;

   念佛之目的與利益,正在于消除此一輪回之大災難。

   我們學到這裏,不要說“我還是想追求現世利益”,正信的佛弟子要知道:輪回是第一大災難,“消災免難”,正是要消此第一大災難。

   現世利益,僅幾十年,有限;往生利益,超越數量,無窮。

   若能往生,則未來無窮無盡的生死輪回,從此斷除,

   永無生老病死之衆苦,與彌陀同證無量壽命、無量光明、

   無量慈悲、無量智慧、無量神通、身心自在無礙之樂果。

   這個誰不希求啊?還在世間免一個小病,那就太傻啦!這個大利益要追求!

   念佛的目的

   克實而論,念佛的目的乃爲往生淨土,往生淨土乃爲成佛度生;

   既非圖身後之樂,亦不貪現世之利。

   法照大師雲:

   五濁修行多退轉 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覺 還來苦海作津梁 (一)

   這個娑婆世界退緣太多,不如念佛到西方去,到了那個地方,自然成正覺,不要苦修,自然的,就像千江萬河的水流到海裏,自然就跟海水同一鹹味,不用加工,是鹹水、是淡水、是清泉裏的水、是陰溝裏的水,到大海裏邊,通通一個味道。我們善人、惡人、聖賢、凡夫,到阿彌陀佛的極樂大海當中,全部跟佛一樣,無量光、無量壽,自然而然的。成佛以後,可以回到娑婆苦海度脫衆生。

   凡夫若得到西方 曠劫塵沙罪消亡

   具六神通得自在 永除老病離無常 (二)

   十惡五逆至愚人 永劫沈淪在久塵

   一念稱得彌陀號 至彼還同法性身 (叁)

   五逆十惡的人,按照他們本身的罪業,要無量大劫沈淪在六道當中,念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當然,不是僅限一句,是這一句念到底,如果臨終,當然是一句),到了極樂淨土,就跟阿彌陀佛一樣,證得法性。

   百聞不如一見凡庸之人,百聞不如一見,往往聽經好幾年,不如一件感應事迹的啓信。智慧淺薄的人,聽了再多的教理,還不如一個往生實例看了實在,“講那麼多,誰往生了?”所以,百聞不如一見。

   爲了廣集彌陀感應的事迹,以啓大衆學佛念佛的信心,慧淨在此誠懇地向各位讀者大德請托,凡有親自見聞稱念彌陀而感應的真實事迹,祈請惠賜文稿,彼此共行法施,與衆同沐佛恩。內容望能樸實而簡要,一是一,二是二,不浮誇,不加料,以免打妄語。倘若沒有時間寫稿,敬請聯絡,當前往采訪。又,自古以來念佛本就一直昌盛不衰,感應事迹自必不勝枚舉,而本書由于編者孤陋寡聞,所收不多,寥寥一百多則而已。

   若有與本書性質相同的念佛感應事迹,已見刊登其它書籍、雜志者,敬請通知,以便再版時補入。本書雖分爲十二大類,但有幾則的歸類較爲牽強,請讀者諒之。又,本書由于有臺北王文龍居士的發心輸入文字,方能快速與大衆廣結彌陀救度之緣,特此志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