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樣是信願不具足?
答:信:“我罪雖深,但只要念佛,彌陀決定救得了我。”即是信具足。“此生非往生極樂不可”即是願具足。
如果認爲:“我有某功德、某善行,所以念佛能得彌陀救度;如果沒有善行功德,雖念佛也不能得救。”或者認爲:“我有罪過,雖念佛也怕不能得救;如果沒有罪,念佛才能得佛救。”抱有這類想法,即是信不具足。“此生不往生,再等來生”即是願不具足。
九十一、問:我念佛,但不知自己是不是信願具足,能往生嗎?
答:雖不知什麼是信願具足,只要念佛,真願往生,決定往生。雖知什麼是信願具足,不念佛,不得往生。
九十二、問:爲什麼念佛決定往生之外,還具有消災免難、增福延壽等種種現世利益?
答:阿彌陀佛名號能令凡夫往生成佛,並不是空洞無物的東西,而是具足圓滿無上功德。因爲具有無量無邊功德,所以能消除業障,增長福慧。業障消除了,自然愈病延年、免災避難、怨解鬼退;福慧增長了,自然諸緣湊合,心想事成,有願皆滿。雖然不知不求,也是自然必然。
九十叁、問:爲什麼專念阿彌陀佛,比雜念諸佛菩薩,所得世間利益超勝?
答:有二超勝。一、專念勝過雜念。二、彌陀勝過諸佛。人的心力有限,凡有所求,必須集中心力,才有好的效果。俗話說:熟能生巧,心誠則靈。專念既誠又熟,所求無不遂應;雜念不誠不熟,所求難以相應。何況彌陀爲諸佛之王,故專念彌陀勝過雜念諸佛菩薩。
九十四、問:爲什麼同樣念佛,所得現世利益大小各有不同?
答:有叁因素:一、此人惡業較輕,反面阻力小。二、此人念佛精誠,正面推力大。叁、此人只求往生,不求現世利益,佛力加持強。以上叁點,全部具足,所得現世利益,多、大、快、明顯,殊勝;全不具足,所得利益少、小、劣、慢、不明顯。其余具一、具二,推而可知。
九十五、問:爲什麼只求往生,不求現世利益,所得現世利益反而超勝呢?
答:世間一切無常,暫得而必失,阿彌陀佛最歡喜我們往生。只求往生,不求世間一切,其心完全歸投于佛,佛心最爲歡喜,與佛心的感應也就最爲通暢,蒙獲阿彌陀佛的加持也就最強,業障也就消除的最快。業障既消,即雖不知不求世間種種利益,自然能得種種殊勝利益。如果只是求現世利益,不求往生,則其心便與佛心相隔,業障消除的慢,所得現世利益反而微劣。
九十六、問:爲什麼同樣生病而念佛,有的病好起死回生,有的病不好照樣死去?念佛治病到底是靈還是不靈?
答:若此人命中壽數未盡,即使在醫學上認定爲必死之病,經由念佛消業,也能起死回生;然若此人命中壽數已盡,則雖念佛,也不能挽回。不過雖不能挽回現生生命,乘此念佛力,還是有益于來生,所以無論如何,應當念佛。這並不是念佛不靈,因爲人在凡世,生而必死,即使念佛也不能保證生而不死,所以阿彌陀佛慈悲,發願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獲致光壽無量的自在身心,徹底根治無始生死大病。這正是念佛的靈妙之處。
九十七、問:本來生病將死,又有人教以念佛只求往生,不求病好。這樣會不會本來能好的病也好不了,死得更快?
答:不會!以必死的心念佛,只求往生,不求病好,此人可說于塵世間萬念俱灰,完全專注于念佛,此時往往有不可思議之奇效:若命不當終,則業障速消,病苦速愈;命若當終,則雖病而無大苦,安然順利往生佛國。不論病好不好,都有其益,何其幸哉!
九十八、問:塵世事多,兒女放不下,念佛先求病好,不求往生,可以嗎?
答:不可以!因爲心戀塵世,只求病好,則此心便有挂礙,便埋沒在塵事之中;而又不求往生,便與佛心産生隔障。雖說命中壽數不盡,以念佛不思議之力,也能病好,但不如無牽無挂專求往生,消業愈病來得快,總要多受些苦。如果壽命當終,佛亦不能令之不死,又因爲不求往生之故,不得往生,死則去輪回,這樣損失就大了。所以無論大病小病,死與不死,都一心念佛,作必死想,決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方是萬無一失最上妙策。
九十九、問:如果阿彌陀佛能把病治好,再接引往生不是更好嗎?不然讓人覺得多少有點缺憾。
答:往生即獲無量光壽之生命,無量生死重病一起總治,圓滿無缺,怎麼說還有缺憾呢!比如一間破舊的房子,如果還要再住,就需要修修補補,如果馬上換新房,就不需要再修補了。阿彌陀佛既然接我們往生極樂,又有什麼必要再治病呢!有漏色身怎麼治也治不好,幹脆換成清淨無漏法身,不是更好嗎!何況念佛往生之人,雖有病相,而無病苦,如本集姚春林等,安樂往生,有何不足!說來說去,都是我們太看重這個色身,以此爲真的緣故。
一○○、問:爲什麼有人念佛求財得財,有人求財不得財,甚至反而虧本?其他所求也一樣,或有滿願,或不滿願。
答:求財得財有二:一、此人福厚,如厚板可承重物,若有其財,有福消受,于自于他,皆有其益,佛智鑒知,而滿其願。二、此人心性軟弱,過去善根,適于順度。若不滿其願,即便意志消沈,離佛越來越遠,善根不能成熟;若滿其願,能使信心增長,漸漸成熟,方便引入佛法。佛智鑒知,而滿其願。
求財或虧有叁:一、此人本當大虧,以念佛故,暗改小虧,此人不知,以爲念佛仍虧。二、此人福薄,如薄板不堪承重,若有其財,無福消受,或遭奇災,官司、綁架、斷命等,于自于他,皆無其益,佛智鑒知,不滿其願,求財不得財。叁、此人心性剛強驕慢,過去善根,適于逆度。若滿其願,反而增長慢心,于世俗越陷越深,迷不回頭;若挫其驕慢,則能漸漸回頭,信向佛法。佛智鑒知,不滿其願,求財反虧。其他所求,可以例知。總之,佛智不可思議,各具誠心而求,所得各如其份,不多不少。如大地生長萬物,高矮大小,各各相稱,不多不少。
一○一、問:我虔誠念佛,爲什麼病痛不能減輕?而《念佛感應錄》裏那麼多人都奇迹般地康複了?
答:一、過去業力難思,本來會有更大的病痛,因念佛的緣故,暗中化去不再受,只受目前病痛。二、只求病好,不求往生,其心燥妄,難與佛心感通,效果便差。一心念佛消宿業,各得其利莫懷疑。
一○二、問:爲什麼有的人念佛能滿一切願、破一切無明,而有的人卻不能?
答:都能!此從往生講,不從現生論。因念佛都能往生,往生即成佛,則滿一切願,破一切無明。
一○叁、問:很多人汽車洋房地生活得很快樂,顯然是社會發展的既得利益者,勸他們厭離娑婆,豈不是不合邏輯?是不是阿彌陀佛偏重于社會底層的人?
答:合乎邏輯。因爲人生無常,人生是苦!豬貪草食之樂,遂遭殺戳之苦;人貪五欲之樂,而招輪回之報。愚者迷不知返,智者早求厭離。從人來看,有所謂社會高層、低層,彌陀來看都是一層——苦惱造罪凡夫。佛心平等,不加揀擇,任何人都可以認爲“彌陀最偏愛于我!”富貴人當想:我貪樂富貴,極樂淨土純樂無苦,彌陀豈非爲我!窮苦人當想:我窮苦難堪,最望救拔,彌陀慈悲,拔苦與樂,極樂豈非爲我!
一○四、問:爲什麼平日不念佛的人,臨終或死後助念,也能隨著念佛,而得往生?
答:平日不念佛,有叁:一、不遇。二、不信。叁、放不下。平日沒有遇到人家給他說念佛,故不念。雖遇有人說念佛,此人不信死後不滅,不信地獄、極樂實有,故不念。雖信地獄、極樂,心放不下妻子兒女事業等,俗事纏身,再再拖延,故未念。以上叁點,障礙念佛。現在臨死或已死,一、有善知識前來開示念佛,得遇佛法。即除第一障。二、臨終陰境現前,死後親見不滅,而信佛無虛言,地獄、極樂實有。即除第二障。叁、妻子兒女,錢財事業,此時放不下也要放下,猛然醒悟。即除第叁障。由此叁障全消,故能念佛,念佛即生。
一○五、問:爲什麼平日念佛求生的人,臨終有突然不念佛不求生的?
答:這就是所謂的顛倒,但並非突然。說明他平日念佛求生,皆是名利心作怪,作在表面,並非從真心發出,只是說在嘴上。及至臨死,動真的了,又是怕死,又是舍不得妻子兒女等,便只想活命,不想往生。真願往生的人,越靠近死,越想往生,斷斷不致于顛倒不想往生的。所以念佛求往生要由一個人內心發起,不要說在表面。
一○六、 問:我遇到一個老修,得佛護佑,癌症手術後健康快樂,因此法喜充滿,逢人便勸信佛,還總是自謙說“我修得不好,離往生的條件相差很遠”,可是他到臨終的時候卻要求吃葷腥,助念無效,爲什麼?
答:不順彌陀誓願,自立往生條件,剛強自恃,難敵業障。如果一心歸投于佛,老實念佛靠佛,放下自力執著,絕無此事。說念佛千穩萬當,即是如此。
一○七、問:爲什麼有人佛來接一次就走,有人要佛來接二、叁次才走?
答:願生心切的人,一見佛來,滿心歡喜,立即隨佛往生。願生心不切,挂念塵世的人,雖見佛來,心中猶豫:去還是不去?佛智鑒知,此人猶豫不決,即慈悲持蓮臺等待;等此人決定,佛即將蓮臺接此人而去;此人若退願生心,佛即隱沒;等此人再起願生心,佛即再來。佛之慈悲,無法比喻!如本集宗歸師、劉茂仲之往生。
一○八、問:第一次沒有跟佛走,佛一定會來第二次嗎?
答:不一定!若此人再次發起願往生心,佛必定再來現前。若此人退失往生心,佛亦不再來矣。
一○九、問:若發現臨終人挂念世間,佛來又走,怎麼辦?
答:臨終佛來,說明佛不違約,不負衆生;衆生自己不願去,說明衆生願心不誠,有負于佛。然事既已至此,欲求補救,必須:一、切莫哭泣強留。二、善巧安慰開示,幫助他放下世情,發起增上願生心。否則必定墮落輪回,想再遇念佛,往生淨土,難矣!如本集宗歸師、劉茂仲往生事例。由此也可知,臨終善知識開示助念的重要。
一一○、問:爲什麼臨終助念,往往易見佛、菩薩、蓮花等勝境?
答:凡念佛之處,皆必有佛、菩薩、光明,但因爲臨終爲生死關頭,阿彌陀佛必放大光明加持臨終之人,加上助念諸人皆能懇切專注,同聲念佛,感應力大,所以易見。若其他場合能懇切專注念佛,也都一樣易見。
一一一、問:同在一起念佛,爲什麼有人見佛、見光、見花等,而有人不見?又所見也有同、不同?
答:此因個人根性不同。一般來說,以下幾種人易見:一、禅定功深的人。二、喜歡打坐內心靜定的人。叁、平日易于通靈的人。四、有陰陽眼的人。五、宿世有相類根機的人。六、兒童。七、與被助念者有特殊緣份的人。
一一二、問:臨終助念所見佛菩薩蓮花等,是不是極樂真境?
答:凡夫所見乃一時感應,爲極樂真境之投影,並非真境。若得叁昧,則見真境,微妙不可思議。
一一叁、問:是不是能見到種種境象,說明修持好,功夫深?
答:未必!如上有種種因緣可知。所以不能以見不見境界,作爲修持好壞的標准,而應當老老實實念佛,見與不見,各隨根機、因緣。既不因爲沒見境界而追求,也不因爲見到境界而歡喜。平平常常念佛,最穩當,最保險,最殊勝。
一一四、問:阿彌陀佛主動、平等救度一切衆生,爲什麼要等陽上眷屬爲亡靈念佛作超度佛事,才肯救度他們呢?
答:阿彌陀佛並非要等人爲亡靈作佛事才肯救度他們,而是要假借陽上眷屬爲之念佛回向的因緣,才能救得了他們。亡靈乘念佛回向功德力,離苦得樂,超生淨土,全是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作用。
一一五、問:生前不念佛,專等死後請人超度,可以嗎?
答:不可!有七:一、自己已死,不能保證他人一定會幫你請人超度。如不信、不願、不能、忘記、意外事故等。二、即使有人幫請,不能保證一定能請到人。叁、即使能請到人,不能保證不受幹擾。四、即使無人幹擾,不能保證超度之人夠誠夠專。五、即使超度的人夠專夠誠,不能保證你死歸何趣,業障深淺,能否感通。六、即使能有感通,不能保證感通大小,或從地獄超至餓鬼、從餓鬼至畜生、從畜生至人、從人至天,則猶在輪回,未生淨土。七、即使得生淨土,何苦冤枉去叁惡道一走!何不現生念佛,生則蒙佛護佑,消業除障,死則高登九品,齊同不退。何況念佛只在一念心,不費時、不費錢。生不念佛,豈不愚哉!
一一六、問:超度亡靈功效大小,有什麼說法嗎?
答:以下叁方面決定超度亡靈的功效:一、亡人善根的深淺。二、陽上超度的誠心。叁、所用超度的方法。但亡人善根深淺,我們不知,只能從誠心和方法兩方面著力。方法以專修念佛最好,心則越誠越好,如此功效越明顯。如本集陸通燕念佛,母亡叁十年,出地獄河,迳生淨土。
一一七、問:請寺院念佛超度亡者,但路遠不能親至寺院拈香,怎麼辦?
答:拈香不過是一種儀式,並不能增減功德、損益亡靈。香有叁種:一、有形之香。二、無形心香。叁、佛功德香。雖請寺院念佛超度,自己在家若更能以虔誠心,稱佛名號,回向亡者,即是拈最上佛功德香。既不費時費錢,又免遠途勞苦,又實實在在利益亡者。實比放棄念佛,遠途奔波,去拈那有形之香要超過千萬倍!
一一八、問:過去亡者不知轉世了沒有?超度還有效嗎?
答:不論轉未轉世,皆有效!若尚未轉世,或轉地獄、餓鬼道中,念佛回向可直接超度。若投生天、人、畜道,念佛回向可追加其福德,改善其生活環境,或報謝超升。
一一九、問:助念與超度有什麼區別?遇親人過世,應當選擇助念還是超度?
答:逢有親友過世,首先應該助念,失去助念機會,再做超度補救,時間離亡日越近越好。
助念與超度,區別有四:
一、對象不同。助念的對象主要是臨終、新亡之人,超度的對象爲地獄、餓鬼道衆生。
二、目的不同。助念的目的是令亡人往生極樂。超度的目的主要在脫離地獄、餓鬼道。
叁、方法不同。欲求超生淨土,其他種種法門難以見效,故助念一律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超度雖以念阿彌陀佛最好,但也有念別的佛菩薩、念經、念咒、拜忏、放焰口、做水陸法會等多種不同。
四、功效不同。助念:因爲多直接面對臨終者或亡人,念佛懇切,臨終人或中陰身可以隨教念佛;這樣容易感通,效果明顯。超度:因爲故親死去時久,不在現前,陽上親眷心多淡忘,記憶模糊,難以懇切,再加惡道業障深重,受苦不息;這樣感通稍弱,功效稍差。
《念佛百問》全文閱讀結束。